植物在自然生長過程中往往會經歷多次相同的環境脅迫,為了維持正常生長,很多植物會在經歷多次脅迫時,表現出較經歷第一次脅迫更強的抗逆能力,即植物具有脅迫“記憶”的能力。在眾多的環境脅迫中,干旱是其中影響較大、破壞性較強的一種。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生長過程需水量較大,環境干旱對其生長、產量是不容忽視的威脅。關于水稻的抗旱機制,目前較多的是集中于具體功能基因或已知代謝途徑的影響,而對于植物的系統抗旱能力的提升缺乏相關的研究。探索水稻中是否存在干旱記憶,并進行相關機制的探究一方面可以完善水稻抗旱機制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對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備選基因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劉莉課題組首次在水稻(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 cv. Zhonghua 11)中驗證了干旱“記憶”的存在,并建立了形成水稻干旱“記憶”的方法。對獲得的不同處理時期的干旱“記憶”......閱讀全文
干旱脅迫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當前人口日益增長和糧食缺乏的情況下,對其調控機制進行研究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泛素介導的蛋白酶體途徑是植物體內蛋白質修飾最重要的調控機制之一,其功能涉及植物細胞周期和光周期調控、激素信號轉導、新陳代謝調控和DNA修復等多個過程。目前擬南芥中一系列
近日,周口師范學院唐躍輝博士帶領該校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與生物反應器重點實驗室植物逆境研究課題組,從水稻中克隆獲得了響應干旱和鹽脅迫的基因,該基因能夠提高水稻抗旱抗鹽的能力。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科學前沿》。 據悉,中國占到全球鹽漬化總面積的1/10,且呈現上升的趨勢。近年來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曾表示,大米是僅次于玉米和小麥的第三大糧食作物,許多國家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食是大米。 隨著需求的增加和氣候變化影響的不斷增加,水稻的干旱脆弱性日益受到關注。據外媒報道,現在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可持續資源科學中心(CSRS)正在開發一種全新的新的轉基因水稻,其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水稻中高表達擬南芥WRKY57基因能顯著提高水稻對干旱和高鹽脅迫的耐受性。該項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上。 干旱是限制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但是國際上對于植物對干旱耐受性的潛在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熊立仲課題組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水稻精細調控干旱應答的新機制,該項研究對闡明植物抗旱分子機理和促進植物抗旱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植物細胞》。 脫落酸(ABA)作為一種逆境響應激素,在植物與逆境抗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該課題組前期鑒定了兩個同源的轉錄調
水稻種植需要大量水,所以干旱天氣是個大敵。日本研究人員日前通過基因改良開發出一種耐旱水稻,這種水稻的根部能夠深深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因此在干旱條件下也能生長。 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宇賀優作率領的研究小組介紹說,水稻的根是橫向伸展的,所以在土壤中扎根很淺,而旱稻的根則扎得很深。他們經過研究
栽培稻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 形成了適宜水田種植的水稻和旱地種植的旱稻(陸稻)兩個生態型。旱稻在其全生育期不灌水或在嚴重干旱時輔以適量灌水,即能完成其生長周期,具有較強的抗旱 能力,其整個生育期單位面積用水量不足水稻的20 %。在旱稻水分不足的時候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措施來進行彌補呢? 通過使用手持葉面積
中國科學院和美國普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二月一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植物在干旱條件下生存的一個重要機制,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這項研究表明,通過轉基因技術提升PYL9蛋白的生產水平,可以顯著提升水稻和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而由于降水模式的年際變化和水稻生長季節降水量分布不均等原因,干旱脅迫仍是水稻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最嚴重的制約因素,在缺乏農業用水的地區尤其如此。據估計,水稻生產耗費了中國總用水量的大約一半,每年由于干旱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高達250億美元。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
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模型預測未來氣候將會更加干旱和高溫。這兩者經常會同步發生,進而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巨大的挑戰。因此,抗旱水稻品種的培訓及其表型鑒定成為現今水稻研究的重大課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了這方面的合作研究。研究者通過操作一種高產水稻新品種IR64的Os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近期,我所稻作生態課題組從光合作用、氮吸收利用等方面揭示了水稻營養生長和干旱脅迫適應之間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于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Physiologia Plantarum》、《Plant Physiology a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現在,來自中國節水抗旱雜交稻研究繼續取得進展。上海科學家選育的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9月16日經過現場測產考評顯示:節水抗旱雜交稻比一般雜交水稻節水一半左右,少用農藥,生育期短,減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而實際產量達到了每畝560公斤以上。 據研究主持單位——上海市
OsSKIPa基因在植物體內表達水平可顯著影響水稻抗旱性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人員日前成功分離出一個對水稻抗旱改良有顯著作用的基因OsSKIPa。科研人員研究表明,提高此基因在植物體內表達水平可以顯著提高水稻抗旱性,缺水的戈壁灘今后也將可能種植水稻。 此項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美
微生物可直接或間接與植物相互作用以促進宿主植物的生長、抗病和提升脅迫耐受力(如干旱等非生物脅迫),這些微生物統稱為植物微生物組(也被稱為植物的第二基因組)。學界對水稻和其他重要農作物的根系微生物組群落結構、空間分布及短期干旱脅迫對根系微生物組的影響已開展廣泛研究,但對自然水、陸環境下水、陸稻(生
中美研究人員1日說,利用基因技術讓水稻及其他作物產生大量PYL9蛋白,可顯著提高它們的抗旱性能,從而幫助提高糧食安全。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由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與美國珀杜大學等單位聯合完成。 論文第一作者、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趙楊告訴新華社記
“五一”將至,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時仍在三亞南繁基地上忙碌。這位在人類反饑餓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科學家,未敢頤養天年,一心琢磨著加速實現他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培育出更高產優質的超級稻品種。讓超級稻百畝連片攻關不斷自我超越,實現18噸/公頃目標; 化灘涂為良田,鹽堿地里稻花
ATAC-seq最近幾年是比較火的一種測序技術。那ATAC-seq技術到底什么呢?ATAC-seq的全稱是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 運用測序手段研究轉座酶可接近的染色質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通過轉座酶對某
ATAC-seq最近幾年是比較火的一種測序技術。那ATAC-seq技術到底什么呢?ATAC-seq的全稱是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 運用測序手段研究轉座酶可接近的染色質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通過轉座酶
農業氣象科技始終堅持把為農業生產服務作為氣象服務的重中之重,強化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水平,建立適應農業生產需求的農業氣象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氣象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力,為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和趨利避害提供了科學指導。 1.面向農業氣象業務發展需求,深入開展關鍵技術研究 依托國家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作物經常會同時面臨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雙重影響。水稻作為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從而面臨一系列的環境挑戰。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水稻面臨的最主要非生物脅迫就是干旱脅迫,同時如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生物脅迫也會嚴重降低水稻的產量。全球氣候變化模型則預測環境變化將會進一步加重這兩類脅迫的發生頻率與
3月22日,又到“世界水日”。該紀念日旨在呼吁世界各國關注水資源,喚起公眾的水憂患意識。“世界水日”來臨前夕,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建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迅速增加,導致用水需求激增,局部地區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的問題在東北已經初見端倪,且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于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
華南植物園探索小分子RNA OsmiR393調節水稻分蘗、耐旱的分子機制 小分子RNA(MicroRNA)是一類內源非編碼的單鏈小分子RNA(21~24nt),以序列特異性的方式在轉錄、轉錄后和翻譯水平上對靶基因表達進行調控,是生物體內基因表達自我調控的一種重要手段
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征集指南 一、項目說明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下屬10個中心(研究所),即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鑒別出了一個水稻基因DWA1,證實其通過調控脅迫誘導的植物角質層蠟質(Cuticular wax)累積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抗旱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14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華中農業大學的熊立仲(Lizhong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熊立仲課題組在《分子植物》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單泛素化修飾精細調控水稻干旱應答的新機制,對于探究植物抗旱分子機理和抗旱遺傳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科學研究的模式植物,要提高自身抗旱性來增強糧食產量的穩產性,其抗旱應答分子機制研究尤為重要。
四川季節性干旱區糧食作物綜合節水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通過驗收 9月11日,受科技部委托,國家節水農業項目組組織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吳普特教授為組長,由中國農大、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等單位9名教授組成的技術專家組,對四川季節性干旱區糧食作物綜合節水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進行
吳瑞對中美兩國生命科學的教育合作做出過巨大貢獻 康奈爾大學教授、著名華裔科學家吳瑞因心臟疾病于二月十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圖片來源:康奈爾大學網站) 2007年7月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CUSBEA項目25周年慶祝會上,吳瑞與CUSBEA學者親切交談。(圖片來源:科學網 何姣/攝影)
“我們的3000份綠色超級稻基因組原始測序數據,覆蓋了全球25萬份種質基因全部遺傳變異的95%。這份核心數據,將正式通過阿里云平臺,向全球免費開放。”9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聚道科技有限公司在長沙共同啟動“云之稻項目”,中國農科院農作物基因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