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基因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水稻中高表達擬南芥WRKY57基因能顯著提高水稻對干旱和高鹽脅迫的耐受性。該項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上。 干旱是限制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但是國際上對于植物對干旱耐受性的潛在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姜艷娟介紹,WRKY基因家族是一類典型的編碼轉錄調控因子的基因家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分別擁有74個和102個成員。大量研究證明WRKY基因家族成員在植物對干旱脅迫的反應及其信號轉導途徑的建立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調控作用。 近年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余迪求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水稻抗旱能力的研究。在前期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擬南芥中WRKY57基因的激活表達能顯著提高擬南芥對干旱和高鹽的耐受性。這給科學家們一種暗示,是否可以利用轉基因來提高農作物的抗旱能力?于是,科學家們在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中,將擬南......閱讀全文
從水稻中克隆出提高水稻抗旱抗鹽能力的基因
近日,周口師范學院唐躍輝博士帶領該校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與生物反應器重點實驗室植物逆境研究課題組,從水稻中克隆獲得了響應干旱和鹽脅迫的基因,該基因能夠提高水稻抗旱抗鹽的能力。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科學前沿》。 據悉,中國占到全球鹽漬化總面積的1/10,且呈現上升的趨勢。近年來
我國科學家發現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基因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水稻中高表達擬南芥WRKY57基因能顯著提高水稻對干旱和高鹽脅迫的耐受性。該項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上。 干旱是限制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但是國際上對于植物對干旱耐受性的潛在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
華中農業大學PNAS發現新型水稻抗旱基因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鑒別出了一個水稻基因DWA1,證實其通過調控脅迫誘導的植物角質層蠟質(Cuticular wax)累積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抗旱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14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華中農業大學的熊立仲(Lizhong
PNAS:熊立仲小組發現水稻抗旱性調控基因
OsSKIPa基因在植物體內表達水平可顯著影響水稻抗旱性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人員日前成功分離出一個對水稻抗旱改良有顯著作用的基因OsSKIPa。科研人員研究表明,提高此基因在植物體內表達水平可以顯著提高水稻抗旱性,缺水的戈壁灘今后也將可能種植水稻。 此項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美
科學家破解水稻抗旱之“謎”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熊立仲課題組找到了控制水稻抗旱適應性的巨型酶DWA1,從而解開了水稻表皮蠟質合成途徑控制水稻抗旱適應能力的秘密。1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他們的論文。 熊立仲教授介紹,干旱會抑制農作物的生長并造成嚴重的減產,但植物們也有自
水稻抗旱新品種培育與表型鑒定
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模型預測未來氣候將會更加干旱和高溫。這兩者經常會同步發生,進而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巨大的挑戰。因此,抗旱水稻品種的培訓及其表型鑒定成為現今水稻研究的重大課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了這方面的合作研究。研究者通過操作一種高產水稻新品種IR64的Os
發現新小麥抗旱基因
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如何挖掘小麥抗旱基因、揭示小麥抗旱性特異調控的分子機理及遺傳網絡,對于小麥抗旱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目前小麥分子遺傳育種學科的一個研究難題。據小麥遺傳育種學相關專家介紹,已有研究文獻表明在眾多的小麥基因里,基因TaNAC071-A具有抗旱功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研究發現雜草稻抗旱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研究發現,雜草稻與栽培稻之間存在基因滲入,支持了雜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馴化觀點,發掘了雜草稻中的抗旱相關基因PAPH1,并驗證了其功能,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與雜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實驗植物學
中美科學家發現大幅提高水稻抗旱性蛋白
中美研究人員1日說,利用基因技術讓水稻及其他作物產生大量PYL9蛋白,可顯著提高它們的抗旱性能,從而幫助提高糧食安全。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由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與美國珀杜大學等單位聯合完成。 論文第一作者、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趙楊告訴新華社記
《科學》報道華中農大熊立仲小組水稻抗旱研究
作物抗干旱等非生物逆境研究是植物研究領域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之一。而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熊立仲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則以其在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在近期受到世界權威學術雜志《科學》的News Focus(新聞聚焦)欄目的關注。?4月11日,在《科學》雜志的News Focus欄目,刊登了專欄作
新小麥抗旱基因被發現
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如何挖掘小麥抗旱基因、揭示小麥抗旱性特異調控的分子機理及遺傳網絡,對于小麥抗旱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目前小麥分子遺傳育種學科的一個研究難題。 據小麥遺傳育種學相關專家介紹,已有研究文獻表明在眾多的小麥基因里,基因TaNAC071-A具有抗旱功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水稻短期干旱記憶提升植物抗旱性相關機制獲進展
植物在自然生長過程中往往會經歷多次相同的環境脅迫,為了維持正常生長,很多植物會在經歷多次脅迫時,表現出較經歷第一次脅迫更強的抗逆能力,即植物具有脅迫“記憶”的能力。在眾多的環境脅迫中,干旱是其中影響較大、破壞性較強的一種。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生長過程需水量較大,環境干旱對其生長、產
研究培育抗旱性更強轉基因棉花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張道遠課題組,通過從耐旱灌木白花檉柳中克隆得到TaMnSOD基因,并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其遺傳轉化到新疆主栽棉花品種,獲得T4代轉基因株系。形態及生理生化檢測證實,轉基因株系具備更強的抗旱性。 新疆是棉花主產區。在棉花主栽區,干旱和土壤鹽漬化是影響棉花產量的主要因素。
表型組學技術:精準挖掘玉米抗旱基因
隨著測序技術普及和待測材料的規模化,傳統的干旱表型性狀獲取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植物抗逆基因組學研究的需求,嚴重阻礙玉米抗旱資源的挖掘。 近年來,以智能化、高通量、動態無損測量為主要特征的表型組學技術迅猛發展,使得多時空多尺度表型檢測成為可能,可實現作物全生育期表型動態精準鑒定。 近日,《基因組生
巴西開發具有抗旱能力的轉基因大豆
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12日透露,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大豆,該品種將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非常適宜巴西的氣候特點。 據該公司科學家亞歷山大·內波穆塞諾介紹說,研究目前已進入到“田間試驗”階段,正在對該轉基因品種的抗旱能力進行具體比較,并觀察其能否保持品種的穩定性。 內波
日本開發出抗旱水稻新品種-根可深入土壤吸收水分
水稻種植需要大量水,所以干旱天氣是個大敵。日本研究人員日前通過基因改良開發出一種耐旱水稻,這種水稻的根部能夠深深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因此在干旱條件下也能生長。 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宇賀優作率領的研究小組介紹說,水稻的根是橫向伸展的,所以在土壤中扎根很淺,而旱稻的根則扎得很深。他們經過研究
熊立仲教授到武漢植物園作學術報告
? 熊立仲教授應邀到武漢植物園作學術報告 12月10日下午,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武漢植物園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楊平仿的邀請,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基因組研究與水稻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成員、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熊立仲教授來武漢植物園作
水稻種植另辟節水蹊徑
以“超級稻”為代表的我國水稻“高產路線”,有力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目前,國內水稻專家另辟蹊徑,從節水抗旱的角度入手,探索一條與“高產”路線并行不悖的“綠色生態”路線。 作為項目主持方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負責人新近宣布,育成的節水抗旱稻已在全國推廣,并在亞非貧水國家示范推
羅利軍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羅利軍在節水抗旱稻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農業向優質、低碳發展,為全球農業繪就“藍色”農業圖景。 2022年,是羅利軍扎根上海后,專注種質資源
轉基因水稻推廣再起波瀾-是否比非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
Science發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不怕洪水的水稻基因
到目前為止,植物已經進化成為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然而,雖然水對于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是大量的水會導致植物被淹沒,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每年有長達4至5個月的時間的惡劣水淹環境,這對于農作物無疑是滅頂之災。 近期來自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Ethylene-gib
水稻OsSFL1基因可調控水稻開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曉峰課題組在表觀遺傳調控水稻開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了表觀遺傳關鍵調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導組蛋白去乙酰化動態修飾的功能,進而調控水稻“適時”開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類超過80%的食物來
國內外科研人員研究節水水稻獲得新進展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現在,來自中國節水抗旱雜交稻研究繼續取得進展。上海科學家選育的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9月16日經過現場測產考評顯示:節水抗旱雜交稻比一般雜交水稻節水一半左右,少用農藥,生育期短,減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而實際產量達到了每畝560公斤以上。 據研究主持單位——上海市
轉基因水稻再獲安全證書
1月5日,農業部向華中農業大學水稻團隊研發的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Bt汕優63)重新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同時獲批的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此舉讓轉基因主糧是否會產業化的話題重回公眾視野。7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稻團隊林擁軍教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
國家863計劃“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培育”啟動
??? 國家863計劃“十一五”重點項目“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培育”8日在武漢的華中農業大學正式啟動,旨在培育“少采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生產安全優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目標。 ????據介紹,水稻育種和生產的實踐表明,需要依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獲得的高產付出了沉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抗旱轉基因小麥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的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日前取得最新成果。該項目培育的轉基因小麥新品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產量提高10%以上,具有較大的生產應用潛力。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馬有志介紹,植物抗旱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性狀,常規育種難度大、周期較
我國科學家培育出抗旱轉基因小麥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的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日前取得最新成果。該項目培育的轉基因小麥新品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產量提高10%以上,具有較大的生產應用潛力。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馬有志介紹,植物抗旱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性狀,常規育種難度大、周期較
篩選優異種質資源-造就節水抗旱的“稻堅強”
視覺中國供圖 科技大獎中的“民生”關鍵詞① 編者按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日益增長,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升人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日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強調成果應用積淀是本年度獲獎項目的特點之一。這些獲獎項目中,不乏一批聚焦環保、衛生、農業等民生領域重要問題的成果。 本報今起推出
基因編輯水稻或能在火星生長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5日報道,火星土壤一般不適合種植植物,但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水稻的OsSnRK1基因發生突變,經過基因編輯的水稻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發芽生長。研究人員稱,這種水稻或許能在火星上生長。阿肯色大學研究人員在分析水稻的遺傳學時,發現了一個能極大影響植物對不良土
袁隆平院士PNAS發現水稻新基因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可以提高水稻產量的新基因,其有望將其應用于培育新的水稻品種。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2月4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李傳友(Chuanyou L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