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熊立仲課題組在《分子植物》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單泛素化修飾精細調控水稻干旱應答的新機制,對于探究植物抗旱分子機理和抗旱遺傳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科學研究的模式植物,要提高自身抗旱性來增強糧食產量的穩產性,其抗旱應答分子機制研究尤為重要。 植物激素ABA(脫落酸)在植物逆境應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ABA的信號轉導受到多種機制調節。熊立仲課題組之前的研究表明,OsbZIP46是參與水稻ABA信號轉導的重要轉錄因子,其功能受到一個關鍵的結構域D的顯著調控,該結構域可以與負調控因子MODD互作并招募相關蛋白復合體,從而抑制OsbZIP46功能。 本研究發現,具有組蛋白H2B單泛素化功能的E3泛素連接酶OsHUB2可以與OsbZIP46互作,同時作為一個正調控因子參與ABA信號轉導和干旱應答。該研究還發現,干旱脅迫過程中H2B單泛素化修飾存在動態變化,該修飾在中度干旱脅迫后顯著......閱讀全文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2014年3月2日)和《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2014年3月3日)在線發表兩篇論文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每年三月初,都是科研界的“高考”倒計時,因為距離國自然基金申請的截止日期已不到半月。縱觀歷年國自然申請情況,蛋白的翻譯后修飾都是申請中重大研究方向之一。2018年國自然統計表明,磷酸化、泛素化、乙酰化等修飾的相關基金項目,總研究資助金額超過2億。 繼上周的腸道微生物研究方案解析后(國自然沖
軸突是神經沖動傳遞過程中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無論在中樞抑或是周圍神經系統損傷后,誘導有效的軸突再生過程是改善神經功能的基礎。現已證實,脊髓損傷后軸突能否再生不僅取決于其固有的生長能力,還取決于軸突所處的環境。神經系統損傷后,神經細胞對軸突再生相關基因的表達動員能力及細胞骨架原料的形成能力是決定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組蛋白研究上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Daniel N. Weinberg et al,doi:10.1038/s41586-019-1534-3 【1】Nature:揭示組蛋白標記H3K36me2招募DNMT3A并影響基因間DN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酰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于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8月11日,由遼寧省分析測試協會,遼寧省分析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屆環渤海色質譜學術報告會暨遼寧省第十屆學術年會分會”在丹東召開(相關報道:第四屆環渤海色譜質譜學術會在丹東開幕 首次發布徽標)。大會上,眾位環渤海的
生物通報道:組蛋白翻譯后修飾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事件,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控制著染色質層面的遺傳信息解讀,在基因表達以及細胞命運決定等生命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近期在組蛋白翻譯后修飾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通過對表觀調控因子AF9和YEATS
蛋白翻譯后修飾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細胞精細調控其諸多生理過程關鍵生物學通路之一,并與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休戚相關。因此,負責蛋白翻譯后修飾的調控酶成為當今新藥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靶標。以其中蛋白激酶為例,近十年來在美國年銷售額超過十億美元的抗腫瘤藥超過一半是靶向此類蛋白翻譯后修飾調控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了《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干預重大研究計劃2018年度項目指南》,對該項目的科學目標、核心科學問題、研究方向等進行規定。《指南》指出要充分發揮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特點以及學科交叉的優勢,引領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干預研究,為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機制
染色質免疫沉淀法(Chromatin immunoprecitation,ChIP)是研究體內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靈敏地檢測目標蛋白與特異DNA片段的結合情況,還可以用來研究組蛋白與基因表達的關系。核小體組蛋白可以發生多種翻譯后的共價修飾,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這些
組蛋白修飾 表觀遺傳學是指表觀遺傳學改變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非編碼 RNA 如 miRNA) 對 表觀基因組基因表達的調節,這種調節不依賴基因序列的改變且可遺傳表觀。因素如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 miRNA 是對環境刺激因素變化的反映,這些表觀遺傳學因素相互作用以調節基因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道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酰化[1];第二
導讀 RNA甲基化修飾在調控生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m6A和m5C在植物體內的產生機制和生物學功能已有較多研究論文發表,然而RNA m1A(N1-甲基腺嘌呤)修飾在植物中的研究還非常少。 近日,Plant Physiology 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余義勛課題組題為“The
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其影響了基因的表達調控,和眾多生理、病理過程有密切的聯系。除了研究較充分的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外,景杰生物的科學顧問,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近年來鑒定了八種新型修飾,極大地增加人們對組蛋白修飾的認識,開辟了表觀遺傳調控的新領域。之后的一系列后續研究表明,
蛋白翻譯后修飾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細胞精細調控其諸多生理過程關鍵生物學通路之一,并與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休戚相關。因此,負責蛋白翻譯后修飾的調控酶成為當今新藥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靶標。以其中蛋白激酶為例,近十年來在美國年銷售額超過十億美元的抗腫瘤藥超過一半是靶向此類蛋白翻譯
9月15日,同濟大學高紹榮實驗室在《Nature》雜志在線發表題為 “Distinct features of H3K4me3 and H3K27me3 chromatin domains i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的文章。首次從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小鼠植入前胚胎
RNA甲基化修飾在調控生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m6A和m5C在植物體內的產生機制和生物學功能已有較多研究論文發表,然而RNA m1A(N1-甲基腺嘌呤)修飾在植物中的研究還非常少。 近日,Plant Physiology 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余義勛課題組題為“The N1-met
5月22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與生物醫學領域相關。 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
生物通報道:高等生物的基因組DNA圍繞著由四種組蛋白組成的八聚體,形成碟狀的核小體結構。基因組DNA以這樣的形式包裝成為染色質,使DNA受到良好的保護。通過“讀取”模塊識別組蛋白共價修飾是表觀遺傳學調控的一個主要機制。 最近人們發現了多種組蛋白賴氨酸酰化,比如巴豆酰化(Kcr)、丁酰化(Kbu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我們已初步掌握了自身的遺傳信息。但闡明人類基因組整體功能的功能基因組學仍任重而道遠。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自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兒"。幾乎在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內,科學研究工作者都需要對細胞、組織或完整生物體的蛋白進行定性描述或定量檢測。對一種細胞、組織或完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悉,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從結構生物學角度解析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識別新機制,進一步揭開了錯綜復雜的表觀遺傳調控的神秘面紗。相關成果近期分別在線發表于《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雜志。 據了解,真核
美國芝加哥大學Ben May癌癥研究所趙英明教授實驗室聯合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法國Joseph Fourier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關于組蛋白翻譯后修飾系統研究的論文于9月18日在《細胞》雜志上在線發表。這也是上海藥物所與趙英明教授合作的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
組蛋白翻譯后修飾方式出現異常,以及組蛋白修飾位置出現異常都會導致腫瘤發生。 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快速擴張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細度對人體疾病展開遺傳學分析,尤其是對罕見的小兒疾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更是有助于我們對兒童發育,以及多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研究所趙維蒞教授團隊針對外周淋巴瘤的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ChIP-seq聯合分析揭示了聯用西達本胺和地西他濱對組蛋白修飾基因突變的外周淋巴瘤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于月發表在血液科權威雜志《Haematologica》(影響因子7.7)上。(ChIP-seq及mRN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研究所趙維蒞教授團隊針對外周淋巴瘤的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ChIP-seq聯合分析揭示了聯用西達本胺和地西他濱對組蛋白修飾基因突變的外周淋巴瘤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于月發表在血液科權威雜志《Haematologica》(影響因子7.7)上。(ChIP-seq及mRN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研究所趙維蒞教授團隊針對外周淋巴瘤的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ChIP-seq聯合分析揭示了聯用西達本胺和地西他濱對組蛋白修飾基因突變的外周淋巴瘤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于月發表在血液科權威雜志《Haematologica》(影響因子7.7)上。(ChIP-seq及mRNA-
基因表達的激活和抑制,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受到不同的蛋白質控制。最近,科學家在植物細胞中首次發現,EBS蛋白同時具備這兩種功能,既能促進、也可抑制開花基因的表達。圖片來源于網絡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遺傳系鐘雪花課題組的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自然·遺傳學》雜志上,該研究揭示了決定植物細胞
來自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以DNA雙鏈斷裂修復作為例,解析了類泛素蛋白SUMO的作用新機制――SUMO化修飾過程靶向的是一組蛋白,而負責特異性修飾的則是局部修飾酶和高特異性啟動過程。這一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所分子細胞生物學系主任St
來自美國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獲得了關于組蛋白修飾作用相反的證據。在一項果蠅胚胎研究中,他們發現親代的甲基化組蛋白并沒有轉移給子代DNA。相反,在DNA復制后,由新合成的未修飾組蛋白組裝成了新的核小體。相關論文發布在8月23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生物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