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科學的想法,給再多的錢,那又有什么用呢?”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的一句話引起參會委員們的深思和共鳴:基礎研究,離不開經費的支持,可單純地增加投入并不能“順理成章”帶來突破。基礎研究更需要一個真正寬松、包容的環境,科學家們也需要保持一顆“天真的心”! “或許不止一個人被樹上落下的蘋果砸中,但為何就出了一個牛頓?”6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自問自答地說,“基礎研究,其實需要保持一顆質樸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和天真,甚至要有點‘呆’。” 李燦坦言:“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和對基礎研究的態度出現了偏差。”他分析說,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加,現在基礎研究的科研條件大大改觀,給科研人員的獎勵和榮譽稱號也越來越多,可“基礎研究成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現在的科研評價體系和管理方式,讓很多年輕的學者熱衷于發論文,評職稱、“戴帽子”,偏偏忘記了科學研究的最本真。 無獨有......閱讀全文
基礎研究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部署。 《意見》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發揮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存在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競爭性支持比例偏高、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普遍偏低等現象,課題組建議要進一步厘清基礎研究活動范疇和主要載體,明確大學與國立科研機構的使命和定位,客觀認識當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動力與實力、基礎研究投入的政府聯合治理等關鍵問題。 ■郭雯 康小明 呂秋培
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近10年增長了近6倍,2009年已達270.3億元,但其占R&D(研究與開發)總經費的比重不足5%,遠低于一些發展中大國;中央財政科技撥款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不足15%;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財政科技支出下的基礎研究科目經費有向研發活動下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一直非常重視,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4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億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尤其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制定了《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要求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并從5大方面提出了10項重點舉措。其中提到,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實行年薪制和學術休假制度,對科研骨干在內部績效工資分配時予以傾斜。新形勢下加強基
“一個30歲的人,如果是學藝術的,也許他已經成名,家財萬貫;而一個30歲的研究人員,還處在知識的積累中。科學家都是‘苦行僧’,有信仰、有毅力方能成功。而成功的時候也許已經一把年紀了。所以不是還有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快速成名,抄襲、剽竊嗎?” 去年12月26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孫萬儒
戰略研究對于科學編制發展規劃至關重要。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關鍵節點。為科學制定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自2014年年初即根據黨組關于開展科學基金“十三五”宏觀發展戰略研究的要求部署了系列課題,旨在通過系統深入研究基礎研究的
戰略研究對于科學編制發展規劃至關重要。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關鍵節點。為科學制定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自2014年年初即根據黨組關于開展科學基金“十三五”宏觀發展戰略研究的要求部署了系列課題,旨在通過系統深入研究基礎研究的發
2017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大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1.7萬億。然而,這萬億研發經費在國際上處于什么位置,從哪些部門來、去向哪些部門?使用中國財政研發經費的大學和科學院的研發活動如何?上市公司研發經費支出情況如何?各類政策對研發經費支出的效果如何? 近日,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 指統計年度內全社會實際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 基礎研究 指為了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 應用研究 指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
“從現在到2017年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項目的調整期,政府應該想辦法在過渡期保障對現有項目的經費支持。”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道出了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心聲。 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重拳頻出,特別是《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改革方案)的出臺,被稱為近年來科技改
“從現在到2017年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項目的調整期,政府應該想辦法在過渡期保障對現有項目的經費支持。”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道出了一線科研工作者的心聲。 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重拳頻出,特別是《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改革方案)的出臺,被稱為近年來科技改革
中國需要將政府財政科技經費統計向研發經費統計轉變,并且將政府研發支出納入全國研發經費統計工作中。這是政府研發經費透明化的關鍵一步,有助于減少腐敗且與國際研發統計規范接軌。 中國已經成為研究與開發(R&D)經費支出的大國。2012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GERD)超過了人民幣1萬億元
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1]國家統計局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2019年8月30日 2018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力度加大,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國家財政科技支出增速加快,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高。 一、研究與試驗發展(R&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在高等學校建成一批引領世界學術發展的創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領域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學科,培養出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其實,早在2009年,直面“錢學森之問”,教
前些日子看到有關部門發布的科技工作的一些統計報告,若干數據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事關我國科研工作的結構即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發)工作的結構,同我國今后研發系統的健康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有重要關系,于是想提出來作一點討論。 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科學、工程學和技術的進步對國家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
前些日子看到有關部門發布的科技工作的一些統計報告,若干數據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事關我國科研工作的結構即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發)工作的結構,同我國今后研發系統的健康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有重要關系,于是想提出來作一點討論。 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科學、工程學和技術的進步對國家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重
關于印發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醫學科技工作發展,科學技術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
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進入新常態后,如何保證國家財政和全社會繼續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防止和消除投入下滑對原始創新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一直懸在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心頭。他帶著一份呼吁“加快完善強化基礎研究的投入體系”的提案來到今年兩會。“我國現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基礎研究面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報告。2017年全年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7606.1億元,比上年增加1929.4 億元,增長12.3%,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
楊衛指出,希望在新學科源頭的締造方面,我國能夠有一席之地。在新學科熱點與前沿領域方面,到2020年,我國每年能出現四五項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成果,具有沖擊學術大獎的能力;在每年全球100個熱點研究中占4~5個。 隨著國家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科研經費的管理問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
關鍵詞:第一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創新地位更重要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十九大報告把創新放在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樣一個定位,是對創新作用的進一步肯定和強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
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前沿發展方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多貢獻。第八章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7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個項目通過驗收,56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基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雪濤“免疫識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十年經費概況 沒有人頭費,只有設備費;年初申請,年底給錢;要求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在項目開始之初,就像工程預算那樣精確列出科研經費預算……近幾年來,科研經費配置和管理中一些不符合科研規律的規定,備受詬病。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亮點頻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我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