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功能實驗在生物體內發揮著重要作用(1)對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檢測;(2)對吞噬細胞活性和聚集能力的測定。實驗方法原理中性粒細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的功能包括粘附、移動、吞噬殺菌等,是機體天然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吞噬細胞具有對異物(細菌、綿羊紅細胞、雞紅細胞等)吞噬和消化的功能,在機體非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驗材料中性粒細胞試劑、試劑盒NBT鹽水PBS硝基藍四氮唑肝素甲醇沙黃水儀器、耗材試管毛細滴管玻片培養箱顯微鏡實驗步驟一、試管法 肝素抗凝血0.1 ml 滴于小試管底部,再加入等量NBT應用液↓37℃,30分鐘(中間搖動一次),再置室溫15分鐘↓搖勻,用毛細管取一滴放于玻片一端,做血涂片↓立即用電吹風吹干,甲醇溶液固定1分鐘,10 g/L 沙黃水溶液染色5分鐘↓PBS沖洗、自然干燥、油鏡檢測 二、......閱讀全文
抗血清的制備 【原理】:用抗原刺激機體可以產生抗體,抗原的性質、純度和活性影響其免疫動物后獲得的抗體的的特異性和效價。在體外有目的的制備抗原,經初次、再次免疫的過程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抗體。 【注意事項】 ①制備佐劑時,一定要順著同一方向用勁磨。 ②檢查油包水的方法:培養皿內加水,滴入混勻液
2. 結合功能檢測 在內皮細胞上表達的L-選擇素/唾液糖蛋白,VLA-4/VCAM,CR3/纖維素等大量粘附分子,能與活化的中性粒細胞上的相應配體強合。有報道將單細胞層的內皮細胞作為生理性底物,在類似Borden小室的裝置中,經一定的反應時間后,計數濾膜上皮內皮細胞結合的中性粒細胞數,作為其結合能
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可用于:(1)檢測機體吞噬功能;(2)診斷吞噬細胞功能障礙相關的疾病。實驗方法原理中性粒細胞是外周血循環和免疫系統中含量最豐富的免疫細胞,具有變形與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和保護機體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細胞可以黏附于大靜脈內皮細胞表面,在感染和應激時可被快速動員。具有趨
體內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群按其形態的大小分兩類:一類為大吞噬細胞,即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和血液中的大單核細胞。它們對異物有吞噬和消化的功能,在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和免疫調節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測定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可判斷機體的免疫力。另一類為小吞噬細胞,即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包括粘附
作者:劉亦芬 高斌 劉璉單位:劉亦芬(100091 北京,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檢驗科);高斌(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劉璉(安徽醫科大學微生物教研室)關鍵詞:腎綜合征出血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Hantaan病毒 【 摘要 】 目的 研究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患者的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免疫
用體外或體內試驗對機體的各種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進行鑒定、計數和功能測定,藉以了解機體的免疫狀態,并對某些臨床疾病的診斷,預后及療效觀察等也具有一定意義。一、免疫細胞的分離體外測定免疫細胞首先要從外周血或淋巴組織中分離所需的細胞。其主要方法是根據細胞的表面標記、理化性狀及功能等方面的差別進行設計。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多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但仍有10% ~20% 的患者可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multiple
一、抗體的發現 在免疫學發展的早期人們應用細菌或其外毒素給動物注射,經一定時期后用體外實驗證明在其血清中存在一種能特異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組分稱之為抗毒素,或能使細菌發生特異性凝集的組分稱之為凝集素。其后將血清中這種具有特異性反應的組分稱為抗體(antibody,Ab),而將
張珩1 柳洋2(1. 天津市大港醫院檢驗科 2. 德州市中心血站)關鍵詞:1-3-β-D-葡聚糖,真菌感染,實驗室,檢驗方法key words: 1-3-β-D- Glucan, Fungus infection, Laboratory,Testing
摘 要: 對白芍、黨參、白術、茵陳、天冬、枸杞子、當歸、菟絲子、金銀花、桔梗中微量元素鐵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為進一步研究其藥理作用提供基礎。中草藥消化后配制成溶液,用鄰二氮菲作顯色劑,使用UV-120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在510nm處測定各樣品的吸光度(A),求出樣品中微量元素鐵的含量。結果顯示,當歸和
摘 要: 對白芍、黨參、白術、茵陳、天冬、枸杞子、當歸、菟絲子、金銀花、桔梗中微量元素鐵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為進一步研究其藥理作用提供基礎。中草藥消化后配制成溶液,用鄰二氮菲作顯色劑,使用美析UV-120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在510nm處測定各樣品的吸光度(A),求出樣品中微量元素鐵的含量。結果顯示,當
摘 要: 對白芍、黨參、白術、茵陳、天冬、枸杞子、當歸、菟絲子、金銀花、桔梗中微量元素鐵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為進一步研究其藥理作用提供基礎。中草藥消化后配制成溶液,用鄰二氮菲作顯色劑,使用美析UV-1200型紫外分光光
隨著基礎醫學深入研究,高新科技檢測技術在檢驗醫學的廣泛應用,使國內血液各項檢查項目水平明顯提高,但相比之下,先進的技術及方法在體液學常規檢查中應用較少,為了提高我國體液學檢測水平,現將近年來國內外進展綜述如下。 一、尿液沉渣檢查及尿液蛋白分析 1.尿沉渣檢驗方法學進展主要是顯微鏡檢查的標準化和沉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由肝細胞合成釋放入血,能在機體炎癥、感染或組織損傷、壞死時迅速發生反應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生理條件下,CRP 體內的合成速率很低,血清 CRP 含量也低,其濃度在一定范圍保持相對穩定,基線 CRP 濃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