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氣莢膜梭菌及檢驗
一、流行病學 產氣莢膜梭菌為厭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之一。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發。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為魏氏梭菌中毒。患者臨床特征是劇烈腹絞痛和腹瀉。攝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時開始發病。在食品中該菌數量必須達到很高時(1.0×107或更多),才能在腸道中生產毒素,病程通常在24小時內,但某些個體的不顯著癥狀可能會持續1�2周,已報導有少數病人因脫水和其它混合感染而導致死亡。 據美國人類衛生教育福利部報導魏氏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美國占細菌性食物中毒的30%左右,另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估計每年因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約近1萬人,其中大約只報導1200例,暴發約20起,大量的暴發和少量的發病都與公共飲食有關。例如:學校的自助食堂和護理病房,產氣莢膜梭菌中毒最常發生于兒童和老人。 產氣莢膜梭菌廣泛分布于環境中,經常在人和許多家養及野生動物的腸道中發現該細菌的芽胞......閱讀全文
產氣莢膜梭菌及檢驗
一、流行病學 產氣莢膜梭菌為厭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之一。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發。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為魏氏梭菌中毒。患者臨床特征是劇烈腹絞痛和腹瀉。攝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時開始發病。在食品中該菌數量必須達到很高時(1.0×107或更多),才能在腸道中生
什么是產氣莢膜梭菌?
曾稱魏氏梭菌或產氣莢膜桿菌,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臨床上氣性壞疽病原菌中最多見的一種梭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結締組織中的糖,產生大量氣體,導致組織嚴重氣腫,繼而影響血液供應,造成組織大面積壞死,加之本菌在體內能形成莢膜,故名產氣夾膜梭菌。
產氣莢膜梭菌及檢驗
一、流行病學 產氣莢膜梭菌為厭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之一。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發。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為魏氏梭菌中毒。患者臨床特征是劇烈腹絞痛和腹瀉。攝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時開始發病。在食品中該菌數量必須達到很高時(1.0×107或更多),才能在腸道中生
關于產氣莢膜梭菌的簡介
人類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韋爾奇等自一尸體分出本菌,因而又稱韋氏梭菌。菌體較大,大小為(0.9~1.3)×(3.0~9.0)微米,無鞭毛,有莢膜。芽孢橢圓形,位于次級端。厭氧不嚴格。菌落直徑2~5毫米,血瓊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發酵能力強,產酸產氣。本菌的特征之一是
產氣莢膜梭菌的培養特性
厭氧但不十分嚴格。最適溫度為45℃。血平板:雙層溶血環。皰肉培養基:產生大量氣體。牛乳培養基:分解乳糖產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時產生大量氣體,出現“洶涌發酵”現象。
產氣莢膜梭菌檢驗注意事項
產氣莢膜梭菌為人類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韋爾奇等自一尸體分出本菌,因而又稱魏氏梭菌。菌體較大,大小為(0.9~1.3)×(3.0~9.0)微米,無鞭毛,有莢膜。芽孢橢圓形,位于次級端。厭氧不嚴格。菌落直徑2~5毫米,在血平板上會出現β溶血環,并出現雙溶血帶。糖發酵能力
產氣莢膜梭菌的生化特性介紹
所有型菌株均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和蔗糖,產酸產氣。不發酵甘露醇或水楊苷;液化明膠,產生H2S,不能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質和血清,吲哚陰性。主要代謝產物為乙酸和丁酸,有時也形成丁醇。 分型 根據本菌產生外毒素種類之不同,可將產氣夾膜梭菌分成A、B、C、D、E5個毒素型。5型中對人致病的主要是
產氣莢膜梭菌檢驗注意事項
產氣莢膜梭菌為人類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韋爾奇等自一尸體分出本菌,因而又稱魏氏梭菌。菌體較大,大小為(0.9~1.3)×(3.0~9.0)微米,無鞭毛,有莢膜。芽孢橢圓形,位于次級端。厭氧不嚴格。菌落直徑2~5毫米,在血平板上會出現β溶血環,并出現雙溶血帶。糖發酵能力
產氣莢膜梭菌的形態與染色介紹
為革蘭陽菌粗短大桿菌,大小(1~1.5)μm×(3~5)μm。兩端鈍圓,單個或成雙排列,偶見鏈狀。芽胞橢圓形,位于菌體中央或次極端,芽胞直徑不大于菌體,在一般培養時不易形成芽胞,在無糖培養基中有利于形成芽胞。在機體內可產生明顯的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
產氣莢膜梭菌所致疾病相關介紹
1、氣性壞疽:60%~80%的病例由A型引起,但除產氣莢膜梭菌外,至少還有五種其他梭菌也能引起氣性壞疽。該病多見于戰傷和地震災害,也可見于平時大面積創傷的工傷、車禍等。致病條件與破傷風菌相似。 氣性壞疽潛伏期短,一般僅為8~48小時,病菌通過產生多種毒素和侵襲性酶,破壞組織細胞,發酵肌肉和組織
產氣莢膜梭菌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簡介
1.致病物質產氣莢膜梭菌能產生10余種外毒素,有些外毒素即為胞外酶。4種主要毒素中,α毒素(卵磷脂酶)毒性最強,各菌型均能產生,在氣性壞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此外,很多A型菌株還能產生腸毒素,引起食物中毒。2.所致疾病氣性壞疽、食物中毒、壞死性腸炎。
關于產氣莢膜梭菌的培養特征的介紹
本菌雖屬厭氧性細菌,但對厭氧程度的要求并不太嚴,甚至在EH=200-250mv的環境內也能生長。 在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若加葡萄糖,血液,則生長更好。生長適宜溫度為37-47℃,多認為43-47℃為最宜本菌生長和繁殖速度極快,在適宜條件下增代時間僅8min,可利用高溫快速培養法,對本菌進行選擇
關于產氣莢膜梭菌的致病條件的介紹
致病條件與全國各地破傷風梭菌相似。產氣莢膜梭菌既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種侵襲性酶,并有莢膜,構成其強大的侵襲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雖不如肉毒毒素和破傷風毒素強,但種類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種,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種酶,如卵磷脂酶、纖維蛋白酶、透明
綿羊產氣莢膜梭菌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原理
綿羊產氣莢膜梭菌D型(CP-D)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 ? 本試劑盒僅供研究使用。 ? 96T ? 使用目的: ? 本試劑盒用于測定綿羊血清、血漿及相關液體樣本中產氣莢膜梭菌D型(CP-D)的表達。 ? 實驗原理 ? 本試劑盒
外傷后腰骶部皮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49歲,車禍致腰骶部軟組織損傷,表面皮膚無明顯破損,未予重視。傷后1周逐漸出現腰骶部皮膚腫脹,大小約15CM×15CM,可觸及波動感。在當地醫院給予局部穿刺,抽出約100ml淡黃色液體,穿刺后脹痛感減輕,病情反復。先后給予6次穿刺,并輔以冷療、烤電等治療,癥狀緩解不明顯。發病過程中
艱難梭菌簡介
一、流行病學1、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ifficile)為專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產生A、B兩種毒素,為條件致病菌,可導致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2、由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
綿羊產氣莢膜梭菌D型(CPD)酶聯免疫分析試劑注意事項
1.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本試劑不同批號組分不得混用。2.試劑盒從冷藏環境中取出應在室溫平衡15-30分鐘后方可使用,酶標包被板開封后如未用完,板條應裝入密封袋中保存。3.濃洗滌液可能會有結晶析出,稀釋時可在水浴中加溫助溶,洗滌時不影響結果。4.封板膜只限一次性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5.底物請避光
酪酸梭菌的簡介
酪酸梭菌是調節人體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有益菌:服用后進入腸道,可對各種腸道有害細菌的發育起抑制作用,減少其增殖和產生毒素,使腸道內水分潴留明顯減少,同時促進有益菌雙歧桿菌的生長,還可通過抑制5 ?-HT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還能抑制腸黏膜的萎縮,同時使糞便中水分含量減少,糞便的性狀和排便次數也得到改善
淺談艱難梭菌感染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產毒素的專性厭氧芽孢桿菌,1978年首次被證實與疾病有關,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在歐美國家,艱難梭菌感染(CDI)發病率上升驚人(圖1)、嚴重性日趨惡化,常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花費激增,甚至死亡[1,2],其中高產毒菌
莢膜組織胞漿菌的介紹
莢膜組織胞漿菌又稱 美洲型組織胞漿菌,多見于中非各國,我國近年也有 報道。莢膜組織胞漿菌主要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系統,可使肺、肝、脾、腎及皮膚粘膜等臟器受累,臨床癥狀與黑熱病相似,極易誤診,且病原體形態又極易與馬爾尼菲青霉菌、杜氏利什曼原蟲等相混淆。用瑞姬染色難以與二者區分,但可用糖原染色鑒別
莢膜組織胞漿菌的概述
莢膜組織胞漿菌又稱 美洲型組織胞漿菌,多見于中非各國,我國近年也有 報道。莢膜組織胞漿菌主要侵犯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系統,可使肺、肝、脾、腎及皮膚粘膜等臟器受累,臨床癥狀與黑熱病相似,極易誤診,且病原體形態又極易與馬爾尼菲青霉菌、杜氏利什曼原蟲等相混淆。用瑞姬染色難以與二者區分,但可用糖原染色鑒別
簡述丁酸梭菌的意義
丁酸梭菌T4是一種能夠高效利用木糖發酵產氫的細菌,通過研究初始底物濃度和pH對產氫菌——丁酸梭菌T4的生長及產氫的影響,采用間歇培養方式對丁酸梭菌T4發酵木糖進行產氫,按照累積產氫量的公式,計算丁酸梭菌T4的產氫量,這樣,就可以采取較為合理的培養條件,從而提高其對底物的利用率及產氫效率。
破傷風梭菌感染條件
感染條件:破傷風梭菌是一種非侵襲性細菌,芽孢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存在窄而深的傷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同時感染,或壞死組織多、泥土或異物污染傷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厭氧環境,有利于破傷風梭菌的繁殖。
破傷風梭菌的簡介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傷風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由糞便污染土壤后經傷口感染引起疾病。本菌繁殖體抵抗力與其他細菌相似,但其芽孢抵抗力強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鐘。對青霉素敏感,磺胺類有抑菌作用。 破傷風梭菌是破傷風的病原體。
肉毒梭菌及其檢驗
一、肉毒梭菌1、生物學狀性 肉毒梭菌屬于厭氧性梭狀芽胞桿菌屬,具有該菌的基本特性,即厭氧性的桿狀菌,形成芽胞,芽胞比繁殖體寬,呈梭狀,新鮮培養基的革蘭氏染色為陽性,產生劇烈細菌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為多形態細菌,約為4×1μm的大桿菌,兩側平行,兩端鈍園,直桿狀或稍彎曲,芽胞為卵圓形,位
酪酸梭菌的臨床應用
適應于:冷涼瀉、啤酒瀉、緊張瀉、清晨瀉、五更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慢性腹瀉、消化不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及偽膜性腸炎的預防和治療。 長期慢性腹瀉,吃其他藥無效。與三聯方聯用根除HP,提高根除率、降低三聯方副作用。腫瘤放化療后腹瀉、提高免疫力,分泌丁酸輔助抗癌。肝硬化、慢
艱難梭菌的培養特性
嚴格厭氧.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35℃培養48 h.形成直徑為3-5 mm、圓形、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不溶血的菌落。在CCFA(環絲氨酸、頭孢甲氧霉素、果糖和卵黃瓊脂)平板上產生較大、表面粗糙、邊緣不整齊的黃色菌落。在紫外線照射下見黃綠色熒光。
艱難梭菌致病不“艱難”
艱難梭菌是一種革蘭陽性產芽孢細菌,是梭菌屬中一種常見的專性厭氧菌,對氧十分敏感,很難分離培養,故得名。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如果過度服用某些抗生素,艱難梭菌的菌群生長速度加快,影響腸道中其他細菌,會引發炎癥,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
丁酸梭菌的基本介紹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屬于芽孢桿菌科,梭菌屬,革蘭氏陽性,有芽孢,孢子卵圓,偏心或次端生。可抵抗不良環境。 丁酸梭菌是一種專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芽孢桿菌,其直徑為(0.6~1.2)×(3.0~7.0)μm,兩端鈍圓,中間部分輕度膨脹,細菌呈直桿狀或稍有彎曲,單個或
艱難梭菌感染防治措施
艱難梭菌感染防治措施:醫院中一旦出現艱難梭菌感染暴發,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限制抗生素使用,選用甲硝唑、萬古霉素,并配合微生態制劑(如“貝飛達”等)調節腸道菌群; 2)減少患者腸道污染,采用肥皂水洗手,采取隔離措施,使用手套,避免有暴露可能的醫療操作等; 3)環境表面消毒,采用次氯酸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