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時期亞洲西風急流的季節性變化特征
西風急流作為亞洲天氣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半球及全球氣候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西風急流受到海陸分布、季節性熱力差異等作用的影響,強度和位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亞洲擁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地形——青藏高原,其顯著的熱力和動力學作用對西風急流產生深遠影響。末次盛冰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的氣候狀態與現代時期(PD)相比截然不同。前人根據代用指標和模式模擬,對LGM時期的西風急流做了大量的重建工作,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研究更多關注北半球西風急流的氣候態特征,而缺乏區域尺度及季節尺度上LGM時期西風急流的響應研究,尤其是對于中亞地區。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古環境模擬團隊利用數值模式,評估了LGM時期亞洲西風急流的季節性特征,重點選擇了中亞(80°-100°E,30-°50°N)和日本(125°-145°E,30°-50°N)這兩個特征區域進行分析。試驗結果顯示,LGM時期,亞洲對流層上層風......閱讀全文
巴西風能接受公開競標考驗
牛群在巴西南部一座風電廠內散步 巴西風能巨大的海岸線及快速發展的電力需求吸引著大批投資者,他們蜂擁而至,修建風力發電廠,推動著一輪風能淘金熱。但隨著巴西政府的支持逐漸減弱,風能項目與傳統更為廉價的化石能源的競爭日趨白熱化。路透社稱,近期巴西將舉行能源競標拍賣會,這或
偏西風“蛇行”前進造成北半球酷熱
目前,北半球的日本、俄羅斯、歐洲和中國相繼遭熱浪襲擊,一些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對當地媒體說,北半球的酷熱天氣是由中緯度上空自西向東的偏西風彎彎曲曲如蛇般行進造成的。 日本氣象廳氣候信息科指出,北半球的偏西風通常緩慢地沿斜線移動,環繞地球一周,但是從本月上旬開始,偏西風突然開始彎曲地前進。
西風急流調制中緯度波列進而影響日韓高溫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高溫天氣日益頻發。韓國和日本中南部地區也是高溫重災區,且兩個區域的高溫天氣往往同時發生,這意味著日韓高溫很可能受相同的大尺度環流影響。近期,大氣所許可博士與陸日宇、毛江玉研究員、中山大學陳銳丹副教授及韓國合作者揭示了日韓高溫的發生與兩類中緯度波列密切相關,成果在Journa
15萬年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45.shtm了解中緯度西風和東亞季風的演變以及相互作用對于理解亞洲氣候動態至關重要。目前,西風區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全新世以來,且全新世氣候特征與季風區存在顯著差異。相比之下,西風區長尺度記錄較為缺乏
中藥處方僅五成-中醫院“西風”漸起凸顯補償不足
在利益的驅動下,不少中醫院大量引進西醫設備,而一些常用的傳統中醫療法反而被邊緣化,中醫院成為公立醫院改革的薄弱地帶 “各類醫療機構中藥飲片處方占總處方數的比例為9.5%,中成藥處方占總處方數的比例為17.4%。”這組耐人尋味的數據,是記者從9月14日召開的“《全國中醫基本現狀調查報告》(下
山西風電成省內第二大發電板塊
隨著岢嵐縣燕家村風電場順利投產并網,山西省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30.05萬千瓦,超過省網水電裝機容量,一躍成為省內第二大電源板塊。 風力發電環保節能,可再生、無污染,符合積極開展優先調度、優先消納等工作,為風力發電開辟了綠色通道,極大地促進了全省風電發展,實現風電投產容量連續五年翻番,居全國
末次盛冰期時期亞洲西風急流的季節性變化特征
西風急流作為亞洲天氣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半球及全球氣候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西風急流受到海陸分布、季節性熱力差異等作用的影響,強度和位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亞洲擁有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地形——青藏高原,其顯著的熱力和動力學作用對西風急流產生深遠影響。末次盛冰期(LGM)距今約2.1萬年,
末次冰盛期沙塵輻射效應對東亞西風夏季風環流的影響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
地環所西風氣候與亞洲夏季風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獲重要進展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封閉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處亞洲季風濕潤區和內陸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同時受到亞洲季風和西風氣候的影響,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前人對西風氣候的變率及其與亞洲夏季風的關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
麥夸里島沉積樣芯分析揭示全新世南半球西風強度影響...
麥夸里島沉積樣芯分析揭示全新世南半球西風強度影響二氧化碳排放上一期《樣芯分析技術應用案例》, 我們介紹了利用MULTISCANNER樹木年輪密度與元素分析系統和CORESCANNER芯體密度X-光掃描成像與元素分析系統,對玻璃廠造成的周邊污染進行追蹤調查的案例。本期案例將介紹利用CORESC
末次冰期以來中緯度西風在軌道與千年尺度上的變化
西風作為全球尺度大氣環流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動量、熱能和水汽的搬運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極大地影響著全球氣候。尤其是在中緯度地區,西風激流的位置和強度在重塑降雨模式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對中緯度西風的演化歷史及其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的驅動機制仍缺乏深刻的理解。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南半球與北半球氣候的相互影響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古氣候學界一直存在一個未解的謎題,即為什么在一段較長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為結束,而后又再次重復變化?這種冷暖轉變的過程機制是什么?這實際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
南北半球氣候的相互影響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古氣候學界一直存在一個未解的謎題,即為什么在一段較長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為結束,而后又再次重復變化?這種冷暖轉變的過程機制是什么?這實際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
北大西洋濤動影響青藏高原夏季降水
來自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北大西洋濤動是影響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重要因素,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冰川凍土》雜志上。 該所研究員段克勤介紹說,降水是青藏高原水分循環最重要的因素,其多寡不僅直接決定著長江、黃河上游的徑流,而且對當地的生態景觀和生態系統變化起決定性作用。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與阿里站科研人員座談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長趙華標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地球環境所在末次冰盛期中高緯粉塵堆積不同步的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09_4780049.shtml 中緯度亞洲內陸地區氣候干旱,沙塵暴頻發,是全球大氣粉塵的主要源區。進入到大氣中的粉塵可以直接反射和散射太陽光輻射,影響區域的氣候,并通過高空西風環流傳輸到北太平洋地區,為大洋海表
食品行業需關注日本進口食品輻射水平
近日,日本特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泄露出的放射性物質在溫帶季風與日本暖流的共同作用下不斷向外擴散,放射性物質可能對周邊及其它地區的水產品與農產品造成影響,日本食品安全形勢面臨潛在的風險。作為預防,部分國家和地區已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檢測日本進口產品的輻射水平。我國食品業
靠天吃飯-海上科考與惡劣天氣過招
4月12日,受海上高壓系統和強西風槽影響,“向陽紅10”船避風途中波濤起伏。 海上天氣狀況會直接影響科考隊員的作業難度。圖為風浪過后,大雨剛停,科考隊員抓緊時間開始作業。 航行在西南印度洋的“向陽紅10”科考船最近特別忙。它不但忙著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
重大地質歷史災變后-地球氣候系統會自我修復
為什么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一段較長的冷期后,便迅速經歷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隨后又再次重復?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這種冷暖轉變的背景時發現,這涉及到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該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卓越創新中心研
中國科學家呼吁開展第三極水循環研究
1月3日,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學家、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絲路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姚檀棟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題為《冰崩威脅亞洲水安全》的科學評論文章,旨在闡明第三極地區正在經歷
研究人員解析“新仙女木”事件原因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簡稱“YD”)事件是發生在距今12900~11600年前的一次氣候快速變冷事件,對全球氣候—生態環境和人類發展進程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寒冷氣候的標志植物仙女木被用來命名北歐地區出現的寒冷事件 研究團隊供圖 南北極冰芯δ18O、CH4和CO2記錄與西班牙S
科學家探究罕見高溫天氣成因
高溫天氣讓莫斯科籠罩在林火煙霧中,讓北京連破用電紀錄,讓日本醫院里人滿為患。導致罕見高溫頻襲北半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各國專家的解釋多種多樣,有的說是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罕見高溫,有的說全球變暖可能是罪魁,還有學者認為是厄爾尼諾現象在搗亂。大家各抒己見,似乎莫衷一是。 梳理各類專家的解
“雪龍”號抵達新西蘭進行最后一次物資補給
在西風帶中顛簸多天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沐浴著綿綿細雨,于當地時間20日上午10時緩緩停靠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附近的利特爾頓港。這是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第二次抵達新西蘭,也是此次南極科考中最后一次靠港補給。 克賴斯特徹奇是新西蘭南島主要城市,也是世界上距離南極最近的城市之
寒潮起源于哪里?寒潮如何南下?全球變暖卻寒潮頻發?
今年第一波寒潮的后勁剛過,第二波寒潮又來了。寒潮,是指大規模強冷空氣的南下活動過程。根據我國《冷空氣等級》標準規定,某地冷空氣過境后,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8℃或48小時內下降10℃,并且日最低氣溫在4℃以下,才可稱為一次寒潮過程。為什么會有寒潮?不是說全球在變暖嗎,為啥還寒潮頻發?這些問題,我們來一
青藏高原典型氣候區中尺度湖泊月變化特征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 青藏高原湖泊眾多,被稱為 “亞洲水塔”,湖泊面積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7.6%,是我國主要的湖泊分布區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受全球變暖影響,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內陸湖泊
研究揭示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污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研究員叢志遠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
硫酸鹽氣溶膠污染或導致中亞干旱區夏季降水增加
南亞和東亞的人為硫酸鹽氣溶膠污染導致中亞干旱區夏季降水增加的機制示意圖。論文作者供圖 包括中亞五國和我國新疆的亞洲中部干旱區,稱為“中亞干旱區”,常年干旱少雨,是地球上最大的非地帶性干旱區之一,也屬于水資源和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地區。據研究文獻報道和依據多種觀測資料顯示,中亞干旱區特別是我國新
青藏高原過去兩千年氣候如何變化?最新研究揭示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2年夏天全球多地持續高溫引發高度關注,而對全球氣候有重要且深遠影響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環境及其變化,更是科學家們長期聚焦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過去兩千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段,這期間青藏高原氣候如何變化?什么時候最溫暖?什么時候又偏冷?
京11家旅行社推出低碳之旅-旅行社買單碳足跡
7月17日,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啟動“碳中和”綠色環保游活動,通過購買碳排放量的方式為旅游過程中的碳排放進行“碳中和”。京城11家旅行社將推出一系列低碳之旅,預計可為旅游活動中產生的234噸二氧化碳“買單”。 買單到環境交易所 此次新推的低碳旅游更加有實質性的意義。北京市環境交易所董
中國科大研究論證企鵝棲息地格局演化和生態安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謝周清-孫立廣課題組在大氣環流驅動企鵝棲息地格局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nhancedwesterlies drove penguin movement at 1000 yr BP on Ardley Island, west Antarc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