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超導是物理學中最迷人的宏觀量子現象之一,是歷久彌新的研究領域。但是非常規高溫超導的機理依然沒有完全獲解。找到通向高溫超導秘密之門的鑰匙,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物理學家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嘗試用最簡潔的模型來揭示世界本源規律。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具有形式多樣的三維層狀晶體結構,迄今發現的所有銅基超導體的晶體結構均含有相同的銅氧結構單元。這些銅氧結構單元被認為是高溫超導電性的起源,尤其是理論物理學家在研究高溫超導機理時,主要基于銅氧面結構單元建立二維理論模型。因此,在實驗上驗證含有銅氧結構單元單層的二維超導體是否與相應的大塊晶體具有相同的超導電性和正常態物理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 陳仙輝教授和張遠波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嘗試,成功獲得單層的鉍2212超導體,并......閱讀全文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日三國科學家的“超導大戰”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在那場“大戰”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超導研究團隊不分晝夜地在實驗室工作,困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在桌子上躺一躺或在椅子上靠一會兒打個盹兒,醒了繼續做實驗。那時,他們研究的是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正是在這一波研究
凌晨兩三點鐘,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研究員王楠林和同事陳根富、雒建林匆匆走出D樓的大門,各自回家休息。 三四個小時后,他們又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 2008年3月,鐵基超導研究競爭全面鋪開,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經常要過著這樣的生活:在實驗室工作到凌晨,回家沖個澡,休息幾個小
圖為超導懸浮滑板 生活中處處都是超導材料,如鋁、鈣、錫、鉛等,一些非金屬材料在高壓下也是超導體,如硅、硫、磷等。 科幻電影《阿凡達》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3D的震撼視覺享受,也為我們構想出了一個奇幻美麗的潘多拉世界。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場景莫過于一座座懸浮在云端的哈利路亞山,山上爬滿粗壯的藤蔓,還有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后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
不久前,我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體統一相圖研究上取得進展,人們對鐵基超導的物理特性認識更進一步。而在3年前,中科院物理所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在鐵基超導研究上的突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結束了該獎項連續3年的空缺。超導為何如此重要? 如果采用超導輸電線,我國每年節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辛棄
1月9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趙忠賢院士頒獎。 趙忠賢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扎根并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高溫超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周易·系辭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國家實驗室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堿金屬摻雜菲中發現了5開爾文溫度的超導電性,這是有機超導體領域的重要突破。相關成果以Superconductivity at 5K in alkali-metal-doped phenanthrene為題,刊登在10月18日
鐵基超導體作為繼銅氧化物超導體之后的第二類高溫超導體,其超導機理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課題。絕大多數鐵基超導體具有位于布里淵區中心的空穴型費米面和位于布里淵區頂角的電子型費米面。一種普遍的超導機理(費米面“嵌套”)認為,電子在電子型與空穴型費米面之間的散射,是鐵基超導體中電子配對和超導電性產生的
鐵基超導體是一類重要的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目前主要由鐵砷、鐵硒兩大類超導材料構成。二元鐵硒是結構最為簡單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Tc= 8K,最早由吳茂昆小組發現。對于鐵基等非常規超導體,為了優化超導電性,通常需要向材料中引入適量的載流子。因此,可根據引入載流子的類型,將其分為電子或空穴型超導
鐵基超導體是一類重要的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目前主要由鐵砷、鐵硒兩大類超導材料構成。二元鐵硒是結構最為簡單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Tc= 8K,最早由吳茂昆小組發現。對于鐵基等非常規超導體,為了優化超導電性,通常需要向材料中引入適量的載流子。因此,可根據引入載流子的類型,將其分為電子或空穴型超導
3年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三維拓撲絕緣體,這是一種金屬表面的奇怪絕緣體,雖然它獨特的屬性具有很大應用潛力,但用于量子計算機卻并非理想材料。兩年來,科學家經過不斷探索,完全扭轉其性質,使之成為表面是金屬、內部卻具有超導性的拓撲超導體。這種新材料的發現有望發展出新一代電子
“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nb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基礎物理向前邁出一小步,商業科技向前邁出一大步。超導體的實際應用一直很難打破極限溫度的界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現了一種支配薄膜超導體的定律,最重要的參數也許是關鍵溫度──也就是材料會轉變成超導體的溫度;不過雖然該溫度值能藉由MIT新發明的方程式來優化,遺憾的是還無法降低到室溫……超導體(superc
連續空缺了三屆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今年終于不再寂寞。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研究團隊的獲獎絕非偶然—— 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和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團隊因“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
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稱中科大)團隊,憑借“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 此前,這一科學成果早已在國際學界名聲
自 2008年以來,鐵基高溫超導體上的發現不僅提供了新的一類高溫超導,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激動人心而又至關重要的科學難題:有沒有一個微觀理論可以統一解釋它們的超導電性?如果這個理論存在,那么它的廬山真面目會是什么樣的?這些新的鐵基高溫超導體和舊的銅基高溫超導體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深
自2008年被發現以來,已有至少20種不同結構鐵砷化物或鐵硒化物被證實存在超導電性,它們統稱為鐵基超導體。由于鐵基超導體同樣可以突破BCS強耦合理論預言的40K的麥克米蘭極限,它和銅氧化物超導體一起被列入高溫超導家族,其超導微觀機理問題至今仍是凝聚態物理前沿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經過多年研究,人
還記得電影《阿凡達》中一座座懸浮在云端的哈利路亞山嗎?那一座座大山之所以能夠懸空,是因為山中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室溫超導礦石,它借助母樹附近的強大磁場“托起”了哈利路亞山。 其實,自1911年發現無阻抗電力傳導理論以來,“室溫超導”之謎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不過,近日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借助短波
自1911年超導體被人類首次發現以來,尋找能在室溫條件下達到超導態的材料一直是眾多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目標。 超導體零電阻或完全抗磁性的屬性,往往要在非常低的溫度條件下(比如-138℃甚至更低)才可實現。因此只有將超導體的轉變溫度提升至室溫,才意味著超導體有望實現廣泛應用。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讓
-23℃ 實現超導 —— 最近,人類高溫超導記錄被刷新! 該突破由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 Mikhail Eremets 與其同事帶來,他們在 250K ( -23℃ )溫度下實現了 LaH10 (氫化鑭 )的超導性。這項成果使我們真正意義上接近了室溫超導。圖丨 Mikhail Eremets
最近,《科學》發表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馬旭村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研究組合作,在鐵基超導體FeSe電子配對對稱性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刊登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鐵基超導體是繼銅
1964年,美國科學家Little理論預測有機化合物具有超導電性且其超導轉變溫度可達到室溫,激發了研究者們對有機超導體的研究熱情。第一個有機超導體(TMTSF)2PF6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有機超導體主要有三大類:類似(TMTSF)2PF6的有機電荷轉移鹽、基于碳材料的超導體、有機并
超導體具有零電阻效應、邁斯納效應和約瑟夫森效應等物理特性,這使其在大電流、強磁場、微弱信號檢測等諸多基礎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途和無與倫比的優勢。對新超導材料的探索和高溫超導機理的研究是當前凝聚態物理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自從銅氧化物和鐵基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人們尋找新型高溫超導材料的目光更多的轉向了過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2019年10月31日,《自然》(Nature)主刊發表兩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重磅研究成果! 復旦大學魯伯塤、丁澦、費義艷團隊合作研發亨廷頓病潛在新藥魯伯塤教授和學生丁澦副教授和學生費義艷副研究員和學生 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癥)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認知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聞海虎領導的科研小組與美國田納西大學物理系教授、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戴鵬程領導的科研小組通過合作,在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機理問題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自旋漲落和關聯與高溫超導的密切關系。該工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鐵基超導體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 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