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的實驗室診斷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IDDM )是遺傳易感染性個體通過自身抗原介導的免疫反應引起胰島β細胞破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認為在臨床明顯的糖尿病發生以前, IDDM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糖尿病前期、如何在前期預測病糖尿病的發生,篩選 IDDM 的高危人群,及時進行免疫干預治療是預防 IDDM 的關鍵,因而 IDDM 的生化檢測指標顯得尤為重要。 IDDM 的早期預防可分為三期:一期是有 IDDM 發病傾向高危人群。如 IDDM 的親屬和一般人群中具有遺傳素質者,此時免疫學標志尚未出現,可用遺傳基因標志檢測。二期即免疫破壞期,此時血清內已有抗胰島細胞的自身抗體出現,是 IDDM 預防的關鍵。三期即 IDDM 發病的早期,已出現糖尿病癥狀,但胰島β細胞尚有一定功能,干預治療可保護殘存的胰島β細胞不被破壞或延緩破壞。 IDDM 檢測指標較多,主要是胞漿胰島細胞抗體( islet cell autoantibodies,IA......閱讀全文
胰島素抗體是什么
胰島素屬于激素,它是由51個氨基酸分子合成激素基本都是蛋白質(如性激素是脂質) ,抗體是免疫蛋白.這個種類中有白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抗體(免疫球蛋白)、補
胰島素的存放方法
胰島素須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內,在2℃~8℃溫度的冰箱中可保持活性不變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島素也是如此。使用時,溫度不超過30℃和小于2℃的地方均可,但必須避開陽光,以防失效。正在使用中的胰島素,只要放在室內陰涼處就可以了。開瓶使用中的瓶裝胰島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約3個月。
胰島素注射液
性狀本品為無色或幾乎無色的澄明液體鑒別取本品,照胰島素項下的鑒別(1)項試驗,顯相同的結果檢查pH值應為6.6~8.0(通則0631)。相關蛋白質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供試品溶液取本品,每1ml中加9.6mol/L鹽酸溶液3μl酸化,混勻色譜條件見胰島素相關蛋白質項下。進樣體積適量(
胰島素給藥方案
? 胰島素生理性供給方案 即3~4次/日注射(強化治療方案)。①速/短效胰島素三餐前注射+中/長效胰島素睡前注射,4次/日。②速/短效胰島素三餐前注射,3次/日。③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島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藥+睡前注射中/長效胰島素,3次/日。④早餐前注射預混胰島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島素+
胰島素抵抗的定義
胰島素抵抗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便觀察到糖耐量受損(IGT)、糖尿病、肥胖、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等常同時出現于同一個體,當時有人稱其為繁榮綜合征,但在相當長時間內人們并不了解該綜合征的各種成分為何先后或同時出現在同一個體或同一家族,因此又稱其為X綜合征。直至1988年Rea
胰島素的生理作用
胰島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調節代謝過程。對糖代謝: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糖原合成,抑制糖異生,使血糖降低;對脂肪代謝:促進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貯存,減少脂肪分解;對蛋白質: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促進蛋白質合成的各個環節以增加蛋白質合成。總的作用是促進合成代謝。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島素測定的簡介
胰島素的分子量5700,由兩條氨基酸肽鏈組成。A鏈有21個 氨基酸,B鏈有30個氨基酸。A-B鏈之間有兩處二硫鍵相連。胰島B細胞中儲備胰島素約200U,每天分泌約40U。空腹時,血漿胰島素濃度是5~15μU/mL。進餐后血漿胰島素水平可增加5~10倍。胰島素的生物合成速度受血漿葡萄糖濃度的影響,
什么是胰島素抗體
胰島素抗體介紹: 胰島素抗體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種出現于接受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的病人,主要和胰島素制劑的純度有關系,一種出現于從未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稱為胰島素自身抗體。 胰島素抗體正常值: 陰性。 胰島素抗體臨床意義: 胰島素抗體對糖尿病和低血糖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具有非
胰島素的檢測方法
體內胰島素的檢測方法可概括為兩類:免疫檢測方法和非免疫檢測方法。免疫檢測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酶聯免疫法和發光免疫法等;非免疫檢測法包括同位素稀釋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
胰島素的檢查方法
相關蛋白質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臨用新制,置10℃以下保存。供試品溶液取本品適量,加0.01mol/L鹽酸溶液溶解并稀釋制成每1m中約含3.5mg的溶液系統適用性溶液見含量測定項下色譜條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5~10μm);以0.2mol/L硫酸鹽緩沖液(取無水硫酸鈉28
胰島素的用法用量
一般為皮下注射,1日3~4次。早餐前的1次用量最多。午餐前次之,晚餐前又次之,夜宵前用量最少。有時肌注。靜注只有在急癥時(如糖尿病性昏迷)才用。因病人的胰島素需要量受飲食熱量和成分、病情輕重和穩定性、體型胖瘦、體力活動強度、胰島素抗體和受體的數目和親和力等因素影響,使用劑量應個體化。可按病人尿糖多少
口服胰島素進展如何
目前胰島素口服劑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脂質體、納米粒、乳劑、油相溶液及其他劑型等方面。胰島素口服劑型的開發研制前景廣闊,但目前還沒有作為臨床藥物上市應用。 從非注射型制劑的特點看,口服途徑傳統、方便和易于被患者接受,聯島素藥物的口服劑型主要需要克服腸黏膜上皮存在的對多肽蛋白質類藥物的吸收屏障,還需
胰島素的生理作用
??胰島素是機體內*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的激素。作用機理屬于受體酪氨酸激酶機制。調節糖代謝 胰島素能促進全身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異生,因此,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島素分泌過多時,血糖下降迅速,腦組織受影響zui大,可出現驚厥、昏迷,甚
胰島素的生物作用
胰島素在細胞水平的生物作用是通過與靶細胞膜上的特異受體結合而啟動的。胰島素受體為胰島素起作用的靶細胞膜上特定部位,僅可與胰島素或含有胰島素分子的胰島素原結合,具有高度的特異性,且分布非常廣泛。受體是一種糖蛋白,每個受體由α、β各兩個亞單位組成,并由各兩條亞基組成四聚體型受體。α亞單位穿過細胞膜,一端
胰島素的測定原理
RIA法:采用非平衡分析法。先將胰島素抗抗體與未標記胰島素(即被測樣品或標準品)充分反應,形成胰島素和胰島素抗抗體復合物。剩余未結合的胰島素抗抗體再與I-胰島素反應,形成I-胰島素和胰島素抗抗體復合物。用第二抗體將游離和結合部分分開,測定沉淀部分(B)放射性。依據胰島素標準曲線,可查得血清樣品中胰島
胰島素測定標準
① 空腹時正常值為5~15mU/L,胰島素依賴型則低于正常的下限或測不出,非胰島素依賴型在正常范圍或高于正常人。② 胰島素釋放試驗:胰島素依賴型無高峰出現,呈低平曲線;非胰島素依賴型高峰較正常為低,或高峰延遲。 胰島素在胰島B細胞中合成。胰島素合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基因正常則生
胰島素合成技術簡述
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物質刺激而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因此,胰島素在人體新陳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機體內胰島素的量不足就會引發糖尿病,目前胰島素依然是治療糖尿病的
胰島素制劑的分類
(一)人胰島素(1)普通胰島素 — 普通胰島素(短效)是一種可溶性胰島素-鋅復合物,與內源性人胰島素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其可用于控制餐后的血糖升高。皮下注射普通胰島素后,已形成的六聚體將分解成二聚體和單體從而被吸收。此過程會使血流中胰島素濃度的升高延遲,因此需要在餐前至少30分鐘注射胰島素,以實現對
胰島素的適應證
? 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的主要適應癥。不論有無急性和慢性并發癥,均需終生胰島素替代治療,不可突然終止。??? 2型糖尿病經飲食及口服降糖藥治療未獲得良好控制者,經體力鍛煉和飲食治療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島素治療。初發的2型糖尿病,特別是消瘦型,可考慮加用胰島素。??? 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包
胰島素的代謝途徑
胰島素幾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機體每個組織的功能,其中胰島素三大主要能量儲存組織的代謝效應,即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6]?(1)胰島素與葡萄糖代謝?— 葡萄糖的三大來源是:食物的腸道吸收,糖原分解(糖原是葡萄糖的儲存形式),以及糖異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代謝過程中生成的非糖前體成分可經糖異生
胰島素的結構特點
不同種族動物(人、牛、羊、豬等)的胰島素功能大體相同,成分稍有差異。胰島素由A、B兩個肽鏈組成。人胰島素(Insulin Human)A鏈有11種21個氨基酸,B鏈有15種30個氨基酸,共51個氨基酸組成。其中A7(Cys)-B7(Cys)、A20(Cys)-B19(Cys)四個半胱氨酸中的巰基形成
胰島素的結構簡介
不同種族動物(人、牛、羊、豬等)的胰島素功能大體相同,成分稍有差異。圖中為人胰島素化學結構。 胰島素由A、B兩個肽鏈組成。人胰島素(Insulin Human)A鏈有11種21個氨基酸,B鏈有15種30個氨基酸,共51個氨基酸組成。其中A7(Cys)-B7(Cys)、A20(Cys)-B19(
胰島素的信號通路
胰島素信號通路胰島素在發揮作用時需首先與靶細胞膜上的一種異四聚體受體相結合。胰島素受體是膜糖蛋白,由兩個單獨的胰島素結合結構域(α亞單位)與兩個信號轉導結構域(β亞單位)組成。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后引起α亞單位構象改變,從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能夠結合于β
第三代胰島素胰島素類似物的介紹
20世紀90年代末,在對人胰島素結構和成分的深入研究中發現,對肽鏈進行修飾: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胰島素肽鏈上某些部位的氨基酸組合;改變等電點;增加六聚體強度;以鈷離子替代鋅離子;在分子中增加脂肪酸鏈,加大與白蛋白的結合,均有可能改變其理化和生物學特征,從而可研制出更適合人體生理需要的胰島素類似
胰島素的藥理作用
1.對糖代謝的影響。增加葡萄糖的運轉,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增加糖原的合成和貯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異生。2.對脂肪代謝的影響。增加脂肪酸的運轉,促進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降低游離脂肪酸和酮體的生成。3.對蛋白質代謝的影響。增加組織細胞對氨基酸的轉運,促進蛋白質合成(包括mR
怎樣預防胰島素瘤?
對低血糖原因未明確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藥物(包括外源性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治療,頗易發生低血糖反應。此時,即使減少降糖藥物劑量或停用降糖藥物仍反復發作時,應疑及并發胰島素瘤的可能性。必須盡早到醫院就診,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檢查確診。一經確診,應及早手術治療,以免久病后中樞神經系統發生不
胰島素釋放試驗的概述
胰島素一種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升高時分泌以促進糖利用而降低血糖。胰島素是由胰島β細胞合成其前體胰島素原,經生化過程形成胰島素:由51個氨基酸組成α、β兩條肽鏈,通過兩個二硫鍵連接在一起,分子量為5734D。胰島素是促進合成的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葡萄糖的轉化和糖原的生成,抑制糖原異生,從而維持血糖
胰島素的藥理作用
治療糖尿病、消耗性疾病。促進血循環中葡萄糖進入肝細胞、肌細胞、脂肪細胞及其他組織細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進脂肪及蛋白質的合成。
胰島素的基本分類
來源:胰島素合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基因正常則生成的胰島素結構是正常的;若基因突變則生成的胰島素結構是不正常的,為變異胰島素。在β細胞的細胞核中,第11對染色體短臂上胰島素基因區DNA向mRNA轉錄,mRNA從細胞核移向細胞漿的內質網,轉譯成由105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前胰島素原。前胰島
胰島素局部反應的過程
⑴注射局部皮膚紅腫、發熱及皮下有小結發生,多見于NPH或PZI初治期數周內,由于含有蛋白質等雜質所致,改變注意部位后可自行消失,不影響療效。⑵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脂肪萎縮成凹陷性皮脂缺失,多見于女青年及小兒大腿、腹壁等注射部位;皮下組織增生成硬塊,多見于男性臀部等注射部位,有時呈麻木刺痛,可影響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