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因定義下一場“綠色革命”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2月7日,《科學》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傅向東團隊關于赤霉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發育新機制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將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突破“綠色革命”瓶頸 上世紀60年代以來,以半矮稈小麥和水稻新品種培育為標志的“綠色革命”帶來了全球糧食產量大幅增長,解決了世界范圍內人口快速增長引發的糧食危機。 40多年后,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揭開了“綠色革命”的本質——植物激素赤霉素的生物學效應。 赤霉素合成途徑受阻,實現了植株半矮化、抗倒伏的高產目標。 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然而,此類品種卻......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綠色革命的伴侶基因
植物株型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農藝性狀,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通過植物株型的改良,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近年來,超級稻恢復系“華占”育成了一系列超級稻組合,產生了新一輪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以華占為父本審定的品種多達300個以上;2015-2018年期間,華占每年有3-4個組合列入全國種植面積前
研究發現新“綠色革命”作物關鍵基因
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0%,但氮肥用量卻占全球用量的37%。持續大量的氮肥投入,不僅浪費了資源和能源,還加劇了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等一系列問題。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關于赤霉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于《
研究發現新“綠色革命”作物關鍵基因
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0%,但氮肥用量卻占全球用量的37%。持續大量的氮肥投入,不僅浪費了資源和能源,還加劇了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等一系列問題。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關于赤霉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
研究發現新“綠色革命”作物關鍵基因
本報訊 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水稻種植面積的20%,但氮肥用量卻占全球用量的37%。持續大量的氮肥投入,不僅浪費了資源和能源,還加劇了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等一系列問題。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關于赤霉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成果
新基因定義下一場“綠色革命”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2月7日,《科學》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傅向東團隊關于赤霉素和
新基因定義下一場“綠色革命”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2月7日,《科學》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傅向東團隊關于赤霉素和
科學家回信丨錢前:關鍵基因影響“綠色革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75.shtm編者按:日前,“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
傳統能源也要“綠色革命”
今年3月,潔凈煤技術開發利用在北京“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覽會上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公眾和媒體對于“綠色革命”的理解通常有一些偏差,以為“綠色革命”就是指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事實上,“綠色革命”還指“綠色的生產方式”或者“地球更能承載的方式”,例如潔凈
新時代呼喚綠色革命
在經歷了工業時代“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損耗、高碳排放”帶來的種種環境危機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發展理念正發生著根本性變化,綠色發展觀日漸成為主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生產
甲醇掀起燃料船綠色革命
中化新網訊 6月17日,北京大學世界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全球甲醇行業協會、美國全球全分析研究所聯合在北京舉辦了甲醇重型動力領域應用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匯集了國內外甲醇燃料和重型發動機研發和應用領域的最新成果,也是國內首次關于船用甲醇燃料和發動機的研討會。
我國學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減緩綠色革命的遺傳侵蝕效應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Using CRISPR-Cas9 to generate semi-dwarf rice lines in elite landraces" 的論文,提出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快速減緩綠色革命帶來的遺傳侵蝕效應。
河北樂亭掀起農業標準化“綠色革命”
樂亭縣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東南部,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和京津唐秦四市環抱中。樂亭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50萬人口中就有43萬在農村。 近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驗收組對樂亭縣承擔的第八批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縣項目進行了抽查驗收,并給予了該縣97分的優異成績。為此,樂亭成為河北省首個國家農業綜合標
增產124.3%:“雙密”技術開啟油菜綠色革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25.shtm近日,在湖北省荊州市油菜高密高產高油技術模式觀摩會現場,專家測產指出,采用耐密高產高油新品種和密植高產高油新技術(即“雙密”高產高油技術),江陵縣馬家寨鄉150畝稻油輪作區連片種植的油
增產124.3%:“雙密”技術開啟油菜綠色革命
近日,在湖北省荊州市油菜高密高產高油技術模式觀摩會現場,專家測產指出,采用耐密高產高油新品種和密植高產高油新技術(即“雙密”高產高油技術),江陵縣馬家寨鄉150畝稻油輪作區連片種植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理論畝產達361.2公斤,畝產油量達182.0公斤,比當地油菜平均單產增加124.3%
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新綠色革命”的起點
在傳統育種過程中,由于株型和籽粒發育等控制產量性狀的關鍵基因克隆有限、調控網絡不明晰,使得育種方式以田間選擇為主,僅能針對個別位點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解析”支持下,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等責任專家指導下,研究人員對理想株型和籽粒發育調
氣候集團發表報告稱:中國倡導“綠色革命”
總部位于倫敦的氣候集團8月1日發表一份題為《中國綠色革命》的報告說,中國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探索有價值的經濟機會、創造綠色工作和發展低碳排放技術等方面已超過一些發達國家。?該報告認為,中國政府為加快低碳排放技術創新步伐,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可再生能源,投入了大量資金,并提供了強有力的
研究稱“綠色革命”逐漸改變了生物圈呼吸
“綠色革命”密集的農作方式正在越來越快地改變著地球大氣。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過去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季節波動升高了約15%,平均季節性波動正以每年0.3%的速率增加。 據報道,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名為VEGAS(陸地碳循環模型)的大氣模型,首次研究了在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實現“綠色革命”新突破
在海南陵水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農民”,他們戴著草帽耕作在田間地頭,皮膚因為日曬雨淋變得黝黑粗糙,表面看與當地人沒什么區別。但他們并不是普通的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還從事著分子設計育種的工作。 他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的科研人員。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實現“綠色革命”新突破
③楊維才帶隊對海南陵水育種基地的基礎設施改造和提升項目進行驗收。 在海南陵水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農民”,他們戴著草帽耕作在田間地頭,皮膚因為日曬雨淋變得黝黑粗糙,表面看與當地人沒什么區別。但他們并不是普通的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還從事著分子設計育種的工作。 他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
影響作物氮肥吸收利用的關鍵基因找到
大量施用氮肥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但近年來,逐年增加的氮肥使用量帶來的并非產量的增加,而是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何突破氮肥利用效率的瓶頸是近年來的前沿課題之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 該團隊找到與植物氮素吸收與利
基因GRF4-影響作物氮肥吸收利用的關鍵
?? 大量施用氮肥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但近年來,逐年增加的氮肥使用量帶來的并非產量的增加,而是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何突破氮肥利用效率的瓶頸是近年來的前沿課題之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該團隊找到與植物氮素吸收與利用
能源綠色革命刻不容緩-關鍵在于體制機制改革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當前,我國經濟正進行深度調整,經濟增長由高速調整為中高速。這必然會帶來能源需求和消耗方面的重大調整。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工業
破解矮化砧木奧秘:果業或將迎來“綠色革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20.shtm70余年來,矮化性狀掀起的谷類作物“綠色革命”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途徑。實際上,20世紀初,在林果類經濟作物中引入矮化性狀從而實現高密度種植,就已進入育種家的視野。然而,與谷類
破解矮化砧木奧秘:果業或將迎來“綠色革命”
70余年來,矮化性狀掀起的谷類作物“綠色革命”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途徑。實際上,20世紀初,在林果類經濟作物中引入矮化性狀從而實現高密度種植,就已進入育種家的視野。然而,與谷類等草本作物不同,要實現木本及藤本作物矮化,砧木起到關鍵作用。寬行距+小株距標準化矮化密植蘋果樹。受訪者供圖近日,《自
生物技術突破有望推動新一輪“綠色革命”
【科技創新世界潮】近年來,一系列農作物生物技術取得突破,這些技術有望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幫助人們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好的營養,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到來。高產新小麥品種催生第一次“綠色革命”第一次“綠色革命”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一系列科學技術進步的
學者發現增加水稻分蘗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現代水稻育種中的導入模式圖。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復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么因素決定,科學家并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
我國科學家克隆小麥矮稈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29.shtm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克隆了小麥矮稈基因GSK3,并揭示了該基因通過編碼蛋白激酶磷酸化小麥綠色革命蛋白Rht-B1b來降低株高的分子機制,為小
“舌尖上的革命”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
1月8日,一個和“吃”有關的科學研究登上了我國科技的最高領獎臺,項目全稱聽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以下簡稱分子設計育種),但研究的問題卻很接地氣,即破解糧食生產“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矛盾難題,說白了不僅讓老百姓吃飽,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赤霉素信號途徑調控作物氮肥高效利用研究獲進展
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氮肥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因此,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綠色高效提高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 8月16日,英國《自然》(Natur
中科院傅向東研究組歷時六年攻關,最新發表Nature文章
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因此,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綠色高效提高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產量的一種有效途經。8月16日,英國《自然》雜志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