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何靜等—脊椎動物荷爾蒙基因研究
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籌)何靜等研究了脊椎動物motilin/ghrelin荷爾蒙及其受體基因家族的進化歷史,揭示了ghrelin/GHSR信號通路系統的保守性,以及新的motilin/MLNR信號通路系統的演化形成機制。由此他們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網絡系統進化形成的一種模式:新功能關系形成之前,通常存在基因共享,即一種分子參與到多個過程、多種分子間相互作用。基因重復產生了新的組分,其中一個被征募與已經存在的分子形成新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從而分化形成新的網絡關系;另一個則維持原有的網絡關系,并產生了功能的專化。 這項工作對于理解復雜的分子相互作用網絡系統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該成果是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取得的,于近期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網絡上(doi:10.1093/molbev/msm161)。......閱讀全文
《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何靜等—脊椎動物荷爾蒙基因研究
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籌)何靜等研究了脊椎動物motilin/ghrelin荷爾蒙及其受體基因家族的進化歷史,揭示了ghrelin/GHSR信號通路系統的保守性,以及新的motilin/MLNR信號通路系統的演化形成機制。由此他們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網絡系統進化形成的一種模式:新
-姥鯊基因揭示早期脊椎動物進化
在過去的4.2億年里,姥鯊(Callorhinchus milii)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這就使其DNA序列在與其他脊椎動物物種進行比較時更有價值。 這種有著大吻狀突起、外形古怪的魚類是最原始的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人員已經對其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姥鯊的DNA序列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鯊魚具有一副軟骨
昆明動物所蝙蝠視覺基因通路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蝙蝠是夜行性動物。食蟲蝙蝠主要用回聲定位來確定方位、捕捉昆蟲,其眼睛退化;舊大陸果蝠沒有回聲定位能力,它們主要依賴視覺和嗅覺來尋找食物,其眼睛很發達。 在之前的研究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沈永義副研究員在張亞平院士的指導下,克隆了視網膜上視桿細胞視紫紅質的RHO基因 (Rhodop
昆明動物所新基因的功能起源和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基因復制是新基因和新功能產生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分子水平,新產生的復制基因如何通過通路整合而獲得生物學功能以及產生適應性性狀卻并不清楚。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德馬普進化基因組學青年科學家小組的博士生丁昀等在導師王文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黑腹果蠅亞群(Drosophi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布新款基因測序軟件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占山與美國馬里蘭大學葉承曦博士在基因測序領域的合作再次取得重要突破。合作團隊近日正式發布了一款代號為 Sparc 的軟件。 針對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硬件錯誤率高達15%~40%的問題,該團隊研發出了一套“線性復雜度”(復雜性最低)的算法,Sparc軟件即基于該新算法完成
昆明動物所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器。核糖體RNA的加工成熟及其與核糖體蛋白的結合是核糖體亞基裝配的基本過程。真核生物的該過程是在核仁中進行的。在酵母上已有報道核糖體小亞基rRNA(SSU rRNA)的加工成熟,是由一個被稱為SSU Processome(小亞基rRNA加工體)的核酸蛋白復合體
昆明動物所基因家族相關性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食物的尋找、選擇和消化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雖然宏觀上的主觀判斷存在合理性,但缺乏遺傳學上的直接證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吳東東博士和David Irwin教授等研究人員分析了12種果蠅中六個和食物有關的基因家族:類胰蛋白絲氨酸蛋白酶(Tryp_SPc)(主要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復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于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后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論文高級作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Kevin Peterson表示,“新的研究不僅為認識人類自身的進
昆明動物所人類大腦轉錄組進化研究獲進展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腦的大小和復雜程度得到了極大得增加。腦的結構使得人類有著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極高的認知能力,比如語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等等。轉錄后修飾,如RNA編輯、可變剪切等能夠由相同的DNA序列生成不同的RNA,進而翻譯成不同的蛋白質構體,是擴大蛋白質多樣性的重要機制。隨著二代測序發展,轉錄后
昆明動物所研究團隊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獲進展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
昆明動物所RNASEL基因進化與功能的相關性研究取得進展
核糖核酸酶L(RNASEL)是免疫2-5A系統中的核酸酶,在免疫抗病毒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RNASEL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列腺癌基因,在人群中RNASEL基因的多個多態性位點與前列腺癌有顯著相關性。 為研究RNASEL在抗病毒以及癌癥相關性之間的關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摸清云南魚類“家底”
記者8月1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陳小勇在《動物學研究》雜志 2013年第4期上發表了云南魚類名錄,種數達620種。該研究進一步印證了云南是中國淡水魚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并刷新了《云南魚類志》的紀錄,為全面摸清云南魚類的“家底”、厘清相互關系奠定了基礎。 陳小勇介
昆明動物所研究發現選擇性剪切在果蠅新基因中的進化
選擇性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是一個基因編碼出不同轉錄本和蛋白質的重要途徑,對滿足生物體所需蛋白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此前的研究顯示,新基因通常在序列、基因結構和表達模式上與其祖先基因發生快速的分化。基因結構的改變可能伴隨著選擇性剪切的改變,但關于新基因選擇性
昆明動物所賈第蟲原始進化地位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單細胞原生動物的賈第蟲(Giardia)因發現其存在一系列的原始特征而一度被認為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真核細胞,對研究真核細胞如何從原核細胞進化而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也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這些所謂的“原始特征”應該是由于賈第蟲高度適應寄生生活方式而次生性退化所致。這種“原始性”
昆明動物所在人類骨骼基因進化研究上取得進展
現代人類的表型多樣性很大部分是由骨骼系統塑造而成的,例如不同人群在體型、骨密度、臉型等等方面都表現出巨大差異。實際上,伴隨著農業的出現,人類骨骼系統發生快速進化。BMP3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3)是其它骨形成蛋白的拮抗劑,在骨骼系統發育中起重要
昆明動物所轉基因動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季維智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關于非人靈長類轉基因動物的研究論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動物適應性進化的第二套基因組學機制
動物適應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耐低氧、耐高寒、耐粗飼料等復雜性狀的適應性。以往針對高原適應遺傳機制的研究大多數局限在動物自身遺傳物質的變異,很少了解與動物宿主共進化的第二套基因組(即腸道微生物組)的重要貢獻,特別是能量代謝方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施鵬領導的團隊和中國
昆明動物所在脊椎動物早期神經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發育包括神經誘導、圖式形成以及神經分化三個主要過程。經神經誘導形成的神經板由多種神經前體細胞構成,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特異性表達轉錄因子Sox2,以便維持其細胞多能性。在神經分化階段,神經前體細胞中的Sox2表達下調,激活Ngnr1---NeuroD1---N-tubulin通路,
基因組所與昆明動物所在家犬起源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月14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犬起源進化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在線發表。該研究成果從全基因組層面上闡述了狗的起源進化,并首次將其進化歷史和人類的近期演化聯系了起來。 在昆明動物所張亞平教授和基因組所吳仲義教授的帶領下,昆明動物
基因組研究顯示七鰓鰻獨立于其他脊椎動物進化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上說,他們成功破譯了原始魚類七鰓鰻的基因組,發現這種動物擁有諸多不同于其他脊椎動物和更原始的無脊椎動物的基因特征,這表明七鰓鰻是獨立進化而來的。 七鰓鰻又稱八目鰻,屬于無腭綱,它們的嘴呈圓筒形,沒有上下腭。從進化角度看,七鰓鰻處于接近脊椎動物祖先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新型肺癌腫瘤靶標
記者3月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項目的支持下,該所李功華博士在黃京飛研究員的指導下,建立了新的系統生物學模型,并發現可能是新型的針對肺癌的腫瘤靶標。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生物信息學》上。 據悉,腫瘤已是世界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國每年因腫瘤死亡的人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系統挖掘中草藥抗癌潛力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黃京飛課題組在從傳統中草藥中發掘抗癌植物和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科學報告》雜志。 我國傳統中藥數據庫記錄了2000多種藥用植物。但在傳統中草藥中,只有小部分藥用植物被充分系統地研究過。 針對這一現狀,黃京飛課題組首先建立了一個抗腫瘤藥物預測平臺。基于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系統挖掘中草藥抗癌潛力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黃京飛課題組在從傳統中草藥中發掘抗癌植物和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科學報告》雜志。 我國傳統中藥數據庫記錄了2000多種藥用植物。但在傳統中草藥中,只有小部分藥用植物被充分系統地研究過。 針對這一現狀,黃京飛課題組首先建立了一個抗腫瘤藥物預測平臺。基于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十二五”碩果累累
在云南昆明,有一家歷史悠久的科研單位,它是我國最早開展靈長類動物馴養繁殖和研究的單位之一,曾為我國原子彈的輻射生物學研究作出過貢獻。它就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 新時期,昆明動物所立足于我國及東南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瞄準“遺傳、發育和進化交叉統一”的重大科學前沿
昆明動物所等在人類大腦進化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所認識,但是表觀遺傳的變化如何對表型的進化產生影響,特別是表觀遺傳調控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很清楚。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Soojin V.Yi 曾經對人和黑猩猩大腦進行了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發現了很多物種間甲基化差異區域,但這些甲基化差異區域是否屬于人類特
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李明錕博士訪問昆明動物所
6月2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屆人才發展主題活動日”在北京拉開序幕。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的“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活動周”當天同時啟動。該活動旨在通過邀請海外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集中訪問中科院有關研究所并進行學術交流,與海外人才建立起交流密切的聯絡機制,向海外人才宣傳國家和中科院人才政策與舉措,搭建
昆明動物所舉辦GLP培訓
4月13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舉辦GLP培訓會,研究所生物產業化中心及實驗動物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參加了培訓。 生物產業化中心副主任楊啟成博士就GLP的理念、管理準則及目標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在GLP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數據可追溯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解釋。同時,生物產業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家雞矮小化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在家雞矮小化研究中獲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志上。 人類的馴化和選育使得家雞成為表型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在體型大小方面,大型肉雞或斗雞(>5 kg)和小型觀賞雞(約0.5 kg)可達到10倍以上的懸殊差異。其中,家雞的矮小化在蛋雞和觀賞雞選育
昆明動物所等發布超大規模進化樹構建軟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占山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鄒權、廈門大學科研人員聯合發布了為千兆(GB)級基因序列數據構建進化樹的軟件HPTree。該軟件使用谷歌Hadoop并行技術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Spark集群大數據技術作為并行處理平臺,利用計算機集群對基因序列大數據進行分割處理和整
昆明動物所等發現人類大腦進化幼態持續現象的分子機制
幼態持續(neoteny)是人類進化中發生的獨特現象。與我們的近親非人靈長類相比,人類的發育速度變慢,發育過程延緩。人類的幼態持續在進化上的重要性在于為大腦發育和神經網絡的可塑性提供了更長的時間窗口,是人類智力形成的關鍵因素。然而,人們對人類幼態持續的遺傳基礎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