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正值小麥條銹病、麥田雜草、麥蜘蛛等病蟲草害的高發時節。大疫當前,小麥早春病蟲草害防控工作應如何進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康振生帶來良方。 “今年小麥早春病蟲草害防控形勢復雜,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另一方面氣候的影響因素巨大。”康振生說。 2019年秋冬季氣候特殊,秋季多雨,冬季偏暖。康振生表示,多雨導致田間濕度大,偏暖使得小麥病蟲草害越冬率高,造成一些小麥秋苗期病蟲草害發生時間提前、發生范圍變廣、發生程度和病蟲基數增大,為2020年小麥病蟲草害的防控帶來巨大威脅和壓力。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統計,截至2月7日,小麥條銹病在漢水流域、黃淮南部和西南地區發生范圍廣、局部病情較重,全國總體病情接近重發的2017年同期。 康振生團隊發現,陜西關中、甘肅隴南隴東、四川盆地、鄂西北和豫南部分地區,小麥條銹病冬季發病面積和程度是近十年來最大、最嚴重的,有的地區和田塊甚至在2019年冬前已......閱讀全文
張增艷,這個美麗而開朗的女科學家讓小麥抗病基因的研究占據了她幾乎全部生活時間,就在不久前,張增艷領導的小麥抗病分子育種課題組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抗小麥條銹病新基因。最近中國科協向媒體重點推薦了她的研究成果及論文。 專家簡介 張增艷,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杰出人才,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
種子飽滿度的檢測方法是通過種子的千粒重來進行測量的,在種子計數的時候采用比較多的是通過儀器來進行計數的,專業的儀器是種子數粒儀。但是你是否有想過使用種子千粒重來進行測量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準確性呢? 小麥的千粒重 23-58克,每公斤17200-43400粒。但是小麥的某一種病變卻能使小麥的千粒重增加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近選育出抗梭條花葉病的小麥新種質,題為《普通小麥—簇毛麥易位系T4VS·4VL-4AL的選育與鑒定》的成果文章日前發表在《作物學報》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小麥梭條花葉病是近年來世界各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
技術看臺 日前,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組織全國28家科研教學和推廣部門開展了全面系統的研究,通過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研究、創新出高效實用的“孢囊線蟲病防控技術”并進行推廣示范,有效遏制了孢囊線蟲病進一步擴散蔓延,減少產量損失。 這對于
三、病毒學的發展歷程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階段; 病毒化學和結構研究階段。(一)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階段 自病毒發現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初,病毒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離和鑒定引起各種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對疾體所引起的特異性病理效應;病毒的傳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圍;各種理化因子對病毒感染的影響等方面。 在
一、容重 test weight:小麥籽粒在單位容積內的質量,以克/升(g/L)表示。 二、不完善粒 unsound kerne:受到損傷但尚有使用價值的小麥顆粒。包括蟲蝕粒、病斑粒、破損粒、生芽粒和生霉粒。 1.蟲蝕粒:被蟲蛀蝕,傷及胚或胚乳的顆粒。 2.病斑粒:粒面帶有病斑,傷及胚或胚
一、病毒病由來已久 地球上的人類,其他動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許多世紀。許多記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二至三個世紀印度和中國就存在天花,中國從公元十世紀宋真宗時代就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了。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人痘預防天花推行甚廣,先后傳至俄國、日本、朝鮮、土耳其及英國。179
近日,由中化集團下屬沈陽化工研究院制定的唑菌酯原藥和唑菌酯懸浮劑兩項創制農藥標準,在日本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審,實現了中國農藥國際標準零的突破,開創了我國制定農藥產品國際標準的先河,將助力我國自主知識產權農藥產品提升國際競爭力。 產品發明人、沈陽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劉長令介紹,這兩項
小麥最怕遇到連續降雨,這將會導致小麥在收獲前因麥穗發芽而造成嚴重損失。日前,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和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麥中發現并克隆出一個被命名為PHS的能防止植物提前發芽的基因,這一基因的發現將阻止麥穗提前發芽。 鑒定PHS基因的大部分工作主要來自于研究人員對普通小麥的全基因組測
“陳主任,我們學校今年申報總數是2046。”“我可是持證上崗的正式工作人員。”受理現場人頭攢動。工作人員都穿上了統一的紅馬甲,方便易認。“我來受理現場拍照留念。”患條銹病的小麥葉面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黃色夏孢子堆。 在我國小麥生產中,小麥條銹病是引起損失大、危及范圍最廣的一種病害。條銹
小麥黃花葉病近年來在我國的浸染面積逐年擴大,是影響小麥生產的一大難題。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原雪峰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核糖體內部進入位點,揭示了小麥黃花葉病毒基因組RNA1不依賴帽子結構翻譯的動態平衡調控機制,為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控制提供了潛在靶標和分子策略。近日,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的不予受理
根據轉基因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和“十二五”實施計劃,為更廣泛地凝聚和整合國內優勢力量,進一步推進各項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現安排一批重點課題,采取自由申請、專家評審、擇優支持的方式遴選承擔單位。 一、申報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申報內容必須在指南范圍之內,超出指南范圍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1日報道,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就快研制成新的“超級”小麥,這些超級品種不但能夠抵抗致命病菌,更能將小麥收成提高多達15%。 美國科研人員計劃下周于圣保羅舉行的博勞格全球銹病大會上,呈現他們至今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是全球對抗小麥殺手“小麥銹病”的作戰
做好小麥播種期及苗期病蟲害防治,對壓低病蟲初始量,預防中后期病蟲害的發生,確保全年小麥病蟲害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義。為加強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病蟲害防治工作,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國家小麥產業體系以及相關植保專家,結合2019年春夏季小麥病蟲發生情況,研究制定了
隨著氣溫日漸回升,我國各省區的小麥也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這一時期是小麥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防治小麥赤霉病最為關鍵的時機。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發布了2016年小麥赤霉病發生趨勢預報,報告中用“田間帶菌率高”“品種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氣多”三個關鍵詞預測2016年我國小麥赤霉病將偏
據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監測,截至4月上旬,全國小麥病蟲害累計發生2.03億畝,較去年同期增加58.3%。預計隨著氣溫回升和降雨量增加,小麥病蟲害將加速發生蔓延。為打好“蟲口奪糧”戰役,確保夏糧豐收,陜西、山西、河南等小麥主產區正在全面加緊“一噴三防”工作,加緊科學施用農藥和化肥遏止蟲災大暴發
CRISPR/Cas9是精確改寫基因組的便捷工具。不過,在難轉化的植物中進行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在技術上還有一定的挑戰,往往會產生令人擔憂的轉基因中 間產物。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八月二十五日他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文
嘔吐毒素產生的原因 嘔吐毒素主體成分為DON(deoxynivalenol,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主要由禾谷鐮刀菌、尖孢鐮刀菌、串珠鐮刀菌、擬枝孢鐮刀菌、粉紅鐮刀菌、雪腐鐮刀菌等鐮刀菌產生的一種霉菌毒素。 嘔吐毒素的產毒菌株適宜在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霍殿林、李斌)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學家不久前從小麥優勢品種中篩選出具有高抗性的新基因,為抗擊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武器”。 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3種,是我國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小麥條銹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小麥
什么技術,三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突破,更在2015年底成為《科學》和《自然》雜志雙雙關注的年度焦點? 什么技術,問世僅3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什么技術,中國科學家突破性應用使我國相關研究站在了全球前列,卻也引發不小爭議? “基因剪刀
什么技術,三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突破,更在2015年底成為《科學》和《自然》雜志雙雙關注的年度焦點? 什么技術,問世僅3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什么技術,中國科學家突破性應用使我國相關研究站在了全球前列,卻也引發不小爭議? “基因剪刀
嘔吐毒素作為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廣泛存在于谷物和飼料中,危害了人類和動物的健康。今天聊一聊嘔吐毒素產生的原因、危害及去除方法。產生的原因田間種植階段田間鐮刀菌毒素產生主要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包括溫度、濕度、干旱、降水等,當小麥揚花抽穗期遇到濕冷天氣,赤霉病就會流行,大流行年的病穗率達5%一15%;蟲害的發
1 關于測報作用與體現形式我們講,病蟲測報是植保工作的基礎,絕不是套話和空話。這好比打仗需要先偵察清楚敵情,然后再確定戰斗方案,合理部署兵力,贏得戰斗的勝利一樣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病蟲測報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視,甚至有人斷言,病蟲測報沒有用!因此,必須強調和重申,病蟲測報的基礎地位不但不能動
易變山羊草(2n=4x=28, UUSvSv, Ae. variabilis syn. Triticum peregrinum (Hack In J. Fraser) Marie & Hackel)是小麥的近緣物種,與小麥進行遠源雜交時可產生可育后代,是小麥育種改良的重要資源。人
近年來,受耕作制度和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小麥赤霉病連年暴發,鐮刀菌毒素在長江中下游及江淮等部分小麥產區污染十分嚴重,已成為影響我國小麥產業發展的主要危害因子。日前在泰州市舉辦的小麥鐮刀菌毒素風險評估及管控現場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食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所長史建榮研究員介紹,
真菌病害是作物產量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物病害的80%由病原真菌所引起。迄今,對作物真菌病害的控制,一是選育并采用抗性品種,二是使用化學殺菌劑,三是采取預防措施,如輪作、避免受侵染土壤和帶病原植物材料的傳播等。然而,化學殺菌劑成本較高,且最終導致病原菌的抗藥性,其殘毒還引起環境污染等問題。綜合采用有
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和武漢植物園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心的邀請,美國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的Huang Li博士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彭云良研究員于6月18日至武漢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同時被聘請為武漢
小麥赤霉病是全世界非常嚴重的病害,在小麥開花時溫暖、潮濕的地區均有發病報道。歷史上報道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是我國小麥赤霉病傳統的流行和高發主要地區,江蘇、安徽、河南、湖北、黑龍江及新疆均有大流行發生,嚴重年份顆粒無收。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耕作制度的改變,赤霉病發病范圍正在向黃淮麥區持續擴大。小麥赤霉
德國Gross Lüsewitz附近遭破壞的一處土豆試驗田 德國的破壞者們摧毀了種植轉基因(GM)小麥和土豆的兩塊試驗田。其中一起事件發生在7月9日,在羅斯托克市附近的Gross Lüsewitz,6名頭戴面具的襲擊者制服了看守試驗田的保安人員。他們隨后摧毀了種植著具有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