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院等在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發展氫能的“初心”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電解水綠色制氫,但高的貴金屬催化劑用量是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楊輝團隊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戴黎明課題組合作在氫能源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發展了碳缺陷驅動的鉑原子團自發沉積新方法,實現了電解水制氫陰極Pt用量大幅降低,研究成果以Carbon-Defect Driven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f Pt Atomic Clusters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為題發表在J. Am. Chem. Soc., 2020, 142, 12, 5594-5601,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高研院博士程慶慶,教授楊輝和戴黎明為通訊聯系人。 該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新穎的、碳缺陷驅動自發沉積新方法,構筑由缺陷石墨烯負載高分散、超小(< 1nm)且穩定的Pt原子級團簇(Pt-AC)水電......閱讀全文
首條自主生產線投產-質子交換膜不再貴如黃金
氫燃料電池車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的下一個風口。而質子交換膜作為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類似手機和電腦上的中央處理器(CPU),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而此前,國內質子交換膜中99%需要從國外進口。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專家12月13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平方米(重20多克)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曾杰課題組與美國Akron大學教授彭振猛、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教授司銳合作,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基于集團效應(ensemble effect)設計出一種銠原子摻雜的鉑超細納米線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曾杰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制了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及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成果以One-Nanometer-Thick PtNiRh Trimetallic Nanowires with
為什么要先將水通過陽離子交換膜后通過陰離子交換膜
如果先通過陰離子交換膜,把水中的陰離子換成OHˉ,導致水呈堿性,則水中的Ca2?、Mg2?等陽離子就會與OHˉ反應,生成沉淀,附著在交換膜上,影響交換膜工作。
氫氣發生器電解水制氫介紹
該方法成本較高,但產品純度大,可直接生產99.7%以上純度的氫氣。這種純度的氫氣常供:①電子、儀器、儀表工業中用的還原劑、保護氣和對坡莫合金的熱處理等。②粉末冶金工業中制鎢、鉬、硬質合金等用的還原劑。③制取多晶硅、鍺等半導體原材料。④油脂氫化。
大連化物所電解水制氫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李燦領導的團隊開發的新一代電解水催化劑,在蘇州競立制氫設備有限公司及考克利爾競立(蘇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規模化堿性電解水制氫中試示范工程設備上實現了穩定運行。經過在額定工況條件下長時間的運行驗證,電解水
上海高研院召開科研戰略部署大會
7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科研戰略部署大會召開。會議由高研院籌建組組長封松林主持,高研院籌建組成員、全院副研究員以上科研人員參加了大會。 封松林在發言中通報了高研院專項驗收結果,介紹了科研機構及行政機構調整情況,并宣貫了園區節能管理措施。 籌建組成員封松林、姜標、孫予罕、黃
上海高研院舉辦AIS國際物聯網論壇
12月3日,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國際信息系統大會期間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際物聯網論壇。上海高研院籌建組組長封松林和國際信息系統協會當選主席Doug Vogel 教授擔任論壇聯合主席。高研院科技處處長、服務科學實驗室主任陳曉東研究員代表封松林致歡迎辭。 會議邀請到包括國際知名學
李靜海院士赴上海高研院交流訪問
3月20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靜海院士到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高研院”)進行學術交流,并做了題為“從多尺度模擬和介尺度科學”的學術報告。交流會由上海高研院孫予罕研究員主持,黃偉光研究員及百余位院內研究人員和學生參加了交流會。 李靜海院士根據他和
學者合作在酸性介質電解水釋氧催化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1(a,b)扭轉應變的GB-Ta0.1Tm0.1Ir0.8O2-δ納米催化劑TEM表征;(c-f)GB-Ta0.1Tm0.1Ir0.8O2-δ納米催化劑的幾何相位分析;(g,h)TaxTmyIr1-x-yO2-δ納米催化劑的電化學表征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776248、21676
電解水制氫有了長壽命廉價催化劑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并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將太陽能轉化為俗稱“液態陽光”的“太陽燃料”,是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和氣候
電解水制氫有了長壽命廉價催化劑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并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將太陽能轉化為俗稱“液態陽光”的“太陽燃料”,是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和氣候
在酸性環境中極端穩定的高性能電催化劑
氫能源是當前最具應用前景的高效清潔新能源技術。相比傳統的甲烷水蒸氣重整制氫工藝和堿性電解水工藝,質子交換膜水電解裝置具有啟動速度快、氫氣純度高、產氫速率快、電流密度大和能量效率高等顯著優勢,有望成為下一代先進清潔制氫方法。然而,在酸性介質中非鉑基催化劑一般很不穩定,活性金屬成分容易在電解池操作過
上海高研院等二氧化碳直接制液體燃料研究獲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在二氧化碳(CO2)利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造性地采用氧化銦/分子篩(In2O3/HZSM-5)雙功能催化劑,實現了CO2加氫一步轉化高選擇性得到液體燃料。其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合肥研究院基于金屬/半導體設計取得光解水制氫新進展
目前全球面臨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發展高效、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目標,利用太陽能來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成為解決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田興友領導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高琛課題組合作,在金屬/半導體光催化納米
我國自研兆瓦級PEM制氫裝備性能進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610.shtm
大尺寸、高穩定陰極技術海水電解制氫
通過海上可再生能源進行電解海水制氫被科學家認定為未來獲取“綠氫”能源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海上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光伏、潮汐能等)具有波動性強、環境苛刻等特點,加之海水體系含有大量的Cl-以及其他細菌微生物等,需進一步提升電極材料。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氫能實驗室針對發展海水電解
新試劑有助用酶催化電解水制氫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日前發表公報說,該中心參與的一個研究小組發明一種新試劑,能在試管內激活微生物體內的一種酶,這種酶能催化電解水制氫過程,降低電解水制氫成本。 這種試劑由一種與氫化酶活性中心相似的仿生化合物和蛋白質組成,能夠與不具有活性的氫化酶發生反應,并將其仿生部分轉移至氫化酶中,從而激活氫
氫氣發生器電解水制氫的應用
該方法成本較高,但產品純度大,可直接生產99.7%以上純度的氫氣。這種純度的氫氣常供:①電子、儀器、儀表工業中用的還原劑、保護氣和對坡莫合金的熱處理等。②粉末冶金工業中制鎢、鉬、硬質合金等用的還原劑。③制取多晶硅、鍺等半導體原材料。④油脂氫化。
新復合催化劑可高效分解水制氫
美國休斯頓大學官網19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研究人員聯合加州理工大學的同行,發現了一種能高效分解水制氫的新型復合催化劑,水制氫效率已達實用水平,且成本低、無毒,有望克服水制氫的難題,推動氫燃料電池的發展。 新催化劑的制取過程:b-c表示600℃下制取硒化鎳泡沫,d-e表示500℃下制取鉬硒化硫覆
新技術提升光催化完全分解水制氫效率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李政博士后和李仁貴研究員等,在納米顆粒光催化完全分解水制氫的逆反應(氫氣和氧氣復合生成水的反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確認了光催化完全分解水逆反應發生于低配位活性位點,并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精準定點修飾抑制逆反應,從而顯著提升了光催化完全分
新型電解水制氫系統填補國內空白
近日,國內首創最大單體電解水制氫設備3.2MPa,1500-2000Nm3/h堿性電解水制氫系統在江蘇無錫隆重發布。該系統由大連理工大學梁長海教授團隊研發設計,聯合無錫華光環保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產業化,填補了國內千方級高壓力電解槽空白。 該項目由大連理工大學-無錫華光環保能源集團股份有限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低鉑電極材料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邵志剛研究員燃料電池系統與工程研究團隊設計制備了開管式PtCo合金納米管陣列,并應用于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膜電極,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納米能源Nano Energy上。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啟動速度快、轉換效率高、環境友好等優點,是新能源技術的研究熱點。膜電
大連化物所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低鉑電極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燃料電池系統與工程研究組研究員邵志剛團隊設計制備了開管式PtCo合金納米管陣列,并將其應用于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膜電極,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DOI:10.1016/j.nanoen.2017.02.038)上。 質子交換膜燃料
上海高研院在相位顯微成像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王中陽團隊提出基于相位恢復算法的單次曝光定量相位顯微技術。相關研究成果以Phase microscopy using band-limited image and its Fourier transform constraints為題,發表在《光學快報》(Optics
上海高研院和殼牌潞安簽署聯合研發協議
6月24日,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殼牌全球解決方案國際有限公司和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高等研究院簽署了聯合研發協議,將聯合示范新型的“干重整”技術,利用或循環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生產合成氣。 上海高研院籌建組組長封松林在致辭中指出,合作各方都承載著以經濟、環保
上海高研院阿秒脈沖診斷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自由電子激光團隊在超快自由電子激光脈沖診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提出并驗證了基于自參考干涉光譜對超快自由電子激光脈沖進行單發診斷的新方法,為破解阿秒自由電子激光高精度實時診斷的難題提供了全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Self-Referenced Spectral Int
上海高研院阿秒脈沖診斷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自由電子激光團隊在超快自由電子激光脈沖診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提出并驗證了基于自參考干涉光譜對超快自由電子激光脈沖進行單發診斷的新方法,為破解阿秒自由電子激光高精度實時診斷的難題提供了全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Self-Referenced Spectral Int
研究發明在酸性環境中極端穩定的高性能電催化劑
氫能源是當前最具應用前景的高效清潔新能源技術。相比傳統的甲烷水蒸氣重整制氫工藝和堿性電解水工藝,質子交換膜水電解裝置具有啟動速度快、氫氣純度高、產氫速率快、電流密度大和能量效率高等顯著優勢,有望成為下一代先進清潔制氫方法。然而,在酸性介質中非鉑基催化劑一般很不穩定,活性金屬成分容易在電解池操作過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低碳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有了氧化銦/分子篩雙功能催化劑,二氧化碳加上氫氣,只需一步,遭人嫌棄的溫室氣體CO2就能轉化為清潔的汽油——這一“變廢為寶”的二氧化碳高效利用技術,已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成為現實。該研究成果6月12日由《自然-化學》在線發表,并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 減緩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