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院士”謝曉亮: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我們從70個康復期病人血漿里的30萬個B細胞中,篩選出300個富集度最高的IgG抗體序列。正在測試根據這些序列生產出的300個抗體蛋白。目前已篩出一大批高結合強度的抗體和多個有出色中和活性的抗體。”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說。 身為“四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近日受未來論壇之邀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介紹了團隊相關科研進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謝曉亮和同事們從農歷正月初三就開始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作為后方的科學工作者,一開始我們只是想為抗疫做點什么,當意識到單細胞基因組學也許有可能幫助找到中和抗體時,我們非常興奮。”他回憶說。 人們熟知酸堿中和,而中和抗體的作用是當病毒入侵人體時,牢牢結合病毒并改變其功能。包括謝曉亮團隊在內,中外多個科研團隊都在謀求快速找到并制備高純度中和抗體,以其作為藥物來代替血漿。近期,清華大學醫學......閱讀全文
“四院院士”謝曉亮: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我們從70個康復期病人血漿里的30萬個B細胞中,篩選出300個富集度最高的IgG抗體序列。正在測試根據這些序列生產出的300個抗體蛋白。目前已篩出一大批高結合強度的抗體和多個有出色中和活性的抗體。”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說。 身為“四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
饒毅卸任,“四院院士”謝曉亮任職北大理學部主任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原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卸任,任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饒毅回顧了任職期間相關工作,簡要總結了理學部各院系過去三年的發展。他認為,過去幾年來,學校理學學科發展迅速,但也存在
謝曉亮院士Science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人類、草莓、蜜蜂、雞和大鼠等許多生物體都已經進行過DNA測序。如果說測序個別物種具有挑戰性,那么測序單個細胞的DNA無疑更難。 為了獲得足夠的DNA進行測序,通常需要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細胞。而找出哪種突變存在于哪種細胞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只存在于少數細胞(如早期癌細胞)中的突變也基本
謝曉亮院士:單分子技術透視生命之謎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謝曉亮院士研發出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人類、草莓、蜜蜂、雞和大鼠等許多生物體都已經進行過DNA測序。如果說測序個別物種具有挑戰性,那么測序單個細胞的DNA無疑更難。 謝曉亮院士研發出單細胞測序新技術 為了獲得足夠的DNA進行測序,通常需要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細胞。而找出哪種突變存在于哪種細胞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Cell:謝曉亮團隊領銜篩選出中和抗體-或成為新冠強效藥
《細胞》雜志5月17日刊發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謝曉亮團隊領銜多家合作單位的成果。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中和抗體由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細胞。 目前,動物實驗已證明該團隊的中和抗體有
-謝曉亮院士Science子刊:開發先進腫瘤檢測技術
來自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可以采用定量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SRS)顯微鏡來檢測人類腦腫瘤浸潤。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0月14日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哈佛大學
孫立成、謝曉亮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099.shtm關于孫立成、謝曉亮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公告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孫立成、謝曉亮由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曉亮教授今日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今日,美國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傳來喜訊: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的謝曉亮教授成功當選為醫學院院士。這也是他在2008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之后,斬獲的又一項殊榮。 自1970年成立以來,美國國家醫學院就在健康、科
特邀主旨報告人:謝曉亮
謝曉亮 謝曉亮,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獲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工作。1998年被哈佛大學聘為
謝曉亮團隊等聯合攻關新冠強效藥-篩選出14個中和抗體
近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報道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謝曉亮團隊聯合北京佑安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成果。 謝曉亮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將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運用到在康復期病人血液中尋找
Nature/Cell:北京大學謝曉亮團隊在新冠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適應性增強的 SARS-CoV-2 Omicron 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但是其潛在的致病機制,不是很清楚。2022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北京大學曹云龍,謝曉亮等團隊合作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
謝曉亮等研究揭示DNA別構效應
2013年2月15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Probing Allostery through DNA”的研究報告,通過單分子生物物理等手段嚴謹地證實了DNA中確實存在別構效應。該研究揭示了DNA一個新的基本性質,不但在物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該項工作是由美國科學院
北大謝曉亮教授Cell發表最新成果
有證據表明,高度表達基因以隨機爆發的形式轉錄,這一現象也被稱為轉錄爆發(Transcriptional bursting)。但迄今為止,人們并不清楚這種廣泛存在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為了在細菌中研究轉錄爆發的具體機制,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高通量的單分子分析
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北大!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大陸學者;
謝曉亮獲美國生物物理協會Founders獎
謝曉亮獲美國生物物理協會Founders獎,為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科學家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 Mallinckrodt講席教授謝曉亮,在美國圣地亞哥召開的第56屆美國生物物理年會上接受了該協會2012年Founders獎,并應邀做了
謝曉亮獲美化學會Harrison-Howe獎
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美國化學會Harrison Howe獎。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官方網站的公告說,謝曉亮教授及其研究組從事多個相關領域的前沿交叉研究,致力于發展新型物理及化學技術手段以解決緊迫的生物
北大謝曉亮、白凡發表Cell子刊新文章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休眠細菌細胞中增高的外排活性促進了耐藥。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21日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白凡(Fan Bai)博士及謝曉亮(X. Sunney Xie) 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在接
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北大任教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北京大學謝曉亮:通往精準醫學之路
大高個兒,走路大步流星,謝曉亮像一陣風進了辦公室。提起“基因”“染色體”這些名詞,他還來不及放下公文包,立刻打開了話匣子。 “只需要一個細胞,就可以對細胞攜帶的基因組進行測序” 謝曉亮的辦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一幅溫馨的照片。這是一張研究人員與新生嬰兒的合影,除了謝曉亮,照片里還有北京大
謝曉亮教授獲美國化學會德拜獎
來自美國化學會的最新消息,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該學會德拜獎(Peter Debye Award)。該獎是美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的最高獎項,用以紀念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化學家德拜。 美國化學會在其發布的新聞中指出,謝曉亮教授是國際單分子生物物
謝曉亮:從單細胞研究到高通量測序
2011年7月第八期《自然—方法學》刊登了Monya Baker撰寫的一篇人物特寫,詳細介紹了在當期發表的論文 “Fluorogenic DNA sequencing in PDMS microreactors”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謝曉亮教授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全文翻譯如下: 在科學界,
-謝曉亮教授獲美國化學會德拜獎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日前獲得該學會德拜獎(Peter Debye Award)。該獎是美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的最高獎項,用以紀念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化學家德拜。 美國化學會在其發布的新聞中指出,謝曉亮教授是國際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開拓者之一,發展和應
北大謝曉亮教授:單分子技術透視生命之謎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2021年北京市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謝曉亮院士等獲獎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市政府決定,對為科學技術進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
專家建議——科學研究要為今冬做準備
近日,網絡上關于“二陽”的聲音引發關注。權威專家研判認為,當前出現規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5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實驗室/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在一場學術會議上認為:從當前疫情的統計數據看(以北京為例),此輪疫情走勢圖較緩和,大概率不會出現今年初那樣的疫情形勢。但他同時強調:“從國際數據來看,新
謝曉亮: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曙光初現
?謝曉亮 12月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探索精子重組規律和遺傳缺陷》的論文。同時,該期《科學》雜志也將單細胞全基因測序列為2013年六大值得關注的科學領域之一。 該論文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謝曉亮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謝曉亮:當單分子遇上基因組學
當單分子遇上基因組學,它們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著名華人學者謝曉亮(Sunney Xie)博士圍繞這個話題,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了文章。謝博士現任哈佛大學化學及化學生物學系教授,也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成像中心主任。 謝博士寫道,單分子成像和操作的進步導致了單分子生物學的出現。由于
謝曉亮JAMA暢談單分子生物學
當單分子遇上基因組學,它們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著名華人學者謝曉亮(Sunney Xie)博士圍繞這個話題,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了文章。謝博士現任哈佛大學化學及化學生物學系教授,也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成像中心主任。 謝博士寫道,單分子成像和操作的進步導致了單分子生物學的出現。由于
“精準”技術誕生的人類嬰兒:謝曉亮和北大的故事
第一位MALBAC寶寶周歲照(左:謝曉亮;右:陸思嘉) 1、女明星與被拒的申請 2013年,有關個體化醫療最大的新聞之一是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宣布自己已“預防性”地切除了雙側乳腺,原因是她攜帶一種“錯誤”的基因——BRCA1,這種基因會極大增加攜帶著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可能性——她大概會有87%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