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腫瘤細胞是從機體實體腫瘤上脫落,然后進入血液循環的一種特異性細胞。通過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可輕而易舉的評估疾病的進程和治療效果。Cell Search系統能自動檢測和計數循環腫瘤細胞,它成為了新一類的診斷工具的標準。系統的特異性、靈敏度和可重復性確保了它能在首次治療周期對循環腫瘤細胞進行系列檢測,以便于評估疾病進展。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Cell Search)采用了與細微鐵顆粒結合的抗體,又名免疫磁珠。這些免疫磁珠復合物特異性的接合循環腫瘤細胞,其強大的磁場把循環腫瘤細胞“牽引”出血液樣本樣,再用額外的生物分子和化學品染色后,循環腫瘤細胞就能被明確鑒定。與現有的標準治療相比較,Cell Search測試可以在傳統成像(如CT掃描)前運用,而且避免了其他血液實驗如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那樣常見的變異。美國和歐洲的55個臨床中心對該檢測方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驗證,招募了430名即將接受第一或二線治療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數據顯......閱讀全文
蓋倫獎(Prix Galien Award)被公認為制藥和生物醫療行業的最高榮譽,旨在褒獎醫療、科學在研究與創新領域所取得的卓越貢獻,被譽為“醫藥界的諾貝爾獎”。為了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優秀的醫療器械產品,思宇特別推出“蓋倫獎提名醫械詳解專題”,從臨床、技術、市場等多個角度,深入拆解獲得蓋
腦腫瘤診斷往往涉及侵襲性神經外科手術,對于臨床醫生而言能夠在不需要活體組織檢測的條件下監視腦腫瘤是一個福音,這讓他們能追蹤和盡早治療惡性腦腫瘤。 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研究人員研發出基于數字PCR的、檢測腦腫瘤相關IDH1突變體的分子診斷方法。該公司的Xandra B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2016年6月FDA批準了首個EGFR液體活檢技術,推進了肺癌精準醫療的進程,也進一步推進了液體活檢的商業化。根BCC分析,2020年“液態活檢”市場值將達220億美元,中國也預測會有200億人民幣的市場。 液體活檢對科研界和企業界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近日,紀念癌癥研究所(Memorial
癌癥,多細胞復雜生命的魔咒,隨著人類醫學的不斷發展、平均壽命的不斷提高,癌癥從一種罕見病,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常見流行病。伴隨著癌癥患者人數的飛速增長,曾一度在大眾中引發恐慌,當其時也,美蘇政府均承諾要在若干年之內攻克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未來,治愈腫瘤不是靠藥的發明和創造,最重要還是要早期發現腫瘤的存在,用最簡單而精準的方法進行治療。 △閻海 美國杜克大學卓越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學家 以下是正文: 很高興能在陽春三月來到美麗的廣州,也非常榮幸受到舒院長和組委會的邀請,與各位領導及專家分享我們在癌癥基因組學、包括相關技術在未來
日前,致力于生命學科技研究的美國著名雜志The scientist推出2015年度生物十大創新產品排行榜。這十大創新產品,包含了7個基因組學、1個蛋白組學和2個代謝組學。該榜單旨在表彰對科學和醫學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的測序儀、試劑盒、基因組編輯產品和其他技術。 博奧晶典長期致力于技術創新,引進轉化
通過液體活檢法,科學家能夠為癌細胞“染色”,使得這些游走在血管中的特殊致命細胞在特殊光線照射下呈熒光色,從而幫助醫療人員追蹤癌細胞擴散的方向,快速制定診斷方案。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一種新的癌細胞體內定位技術——“液體活檢法”。通過這種方法,
重磅!重磅! 澳洲醫院又一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創新化療技術可以殺死癌細胞病毒! 然而, 對于健康的細胞則不會有任何傷害! 簡單來說, 就是化療在挽救癌癥患者性命的同時, 不會再有副作用, 免去了治療過程中的各種痛苦! 以后在澳洲治愈癌癥, 就像喝水吃飯一樣簡單了! 癌癥已被
“在我的科研工作中,我體會到科學寶藏有很多時候是放于最顯眼、但卻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孕婦血漿內有百分之十五是胎兒的DNA,”無創產前診斷奠基人,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Dennis Lo)教授說。 盧教授早在1987年就萌生了一種想法:胎兒細胞可能混雜在母親的血液中,這在當時的主流
重癥肌無力是最常見的獲得性神經—肌肉接頭疾病。文中對重癥肌無力的藥物治療做綜述,介紹各種重癥肌無力治療藥物的特點和臨床研究證據;藥物的常用劑量、維持劑量、起效時間、使用的注意事項等。對重癥肌無力的治療流程和肌無力危象的處理流程做介紹。 MG的對癥治療 1. 膽堿酯酶抑制劑 從20世紀初期至
日前,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行的創業家思享匯上,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介紹了目前全球基因技術的前沿進展,以及技術進入對人們健康管理帶來的改變。據了解,第一次邀請一家擬上市公司的創業家做客。去年,有著“生物版Google”之稱的華大基因曾被曝擬在剛上市,純姐打聽到的情況是,華大基因目前已經決定將華大科
工作人員正在顯微鏡下觀察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奧克生物細胞科技展廳。工作人員正在實驗室內工作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壓力也正在逐步加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心肌梗塞、糖尿病、肝硬化、骨關節炎等疾病發病率逐漸升高,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