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極發現的類似蜘蛛的海洋新物種正在產卵一種名為“crassota”的極地生物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著的名為“Stephanthus antarcticus”的南極海葵南極銀魚一只正在游動的深海底棲櫛水母海天使,體型非常小,呈透明膠狀,生長于極地海域,而溫暖海域的種類小上許多。有些海天使專吃海蝴蝶一只會發光的櫛水母正在水中游動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在南極發現的類似章魚的新物種,由30億年前就在南極生活的原始生物進化而來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北京時間11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第四次國際海洋生物普查于日前完成,參與該活動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了許多奇特的物種,如新西蘭海岸附近的一個海蛇尾世界,章魚向新環境進軍的“南極高速公路”,以及潛伏于墨西哥灣海底的微型甲殼類動物。 羅恩·奧多(Ron O'Dor)來自加拿大,是國際海洋生物普查活動首席科學家。他說,“我們還會陸續獲得更多發現,”研究人員還在忙著整理搜集來的最新資料,從而......閱讀全文
在國家質檢總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按照上級的精神指示和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兼顧、創新思路、全面履職、突出重點,整體推進云南質監事業科學發展。 明確目標 思想認識新提高 今年以來,云南省全體質監人員牢固樹立大局為重、民生為本、質量為貴、
2018年度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總結會日前在北京召開。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一、二、三司,國際司以及各派出機構和技術支持單位分別對2018年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對2019年工作進行了展望。 國家能源局、國防科工局、各核電集團公司、有關行業協會等相關單位代表出席了會議。本版特摘錄部分與會代表發
新華網柏林2月18日電(記者班瑋)德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彼德多·馬丁內斯18日說,在過去10年內,科學家在深達幾千米的多處深海海域發現了大量新物種,這些海域幾十年前曾被認為是不適合生命生存的“水下荒漠”。據科學家測算,世界各大洋內總共生活著約1000萬種不同物種。 綜合德國媒體報道,馬
第八章 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以環保督察巡視、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環境保護責任,以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推進
2009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月12日在北京召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 2009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2日在北京召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他強調,新的一年,全國環保系統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準確把握
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近日成功首潛,并在3900多米深海拍攝了大量照片,有魚蝦和海星、海參等美麗的深海生物,也有人們不愿看到的塑料垃圾。 “這些塑料垃圾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研究海洋生物多年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B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孫棟博士說,塑料垃圾到達深海,在
英國和巴西研究人員8月25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說,地中海一海域因火山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化后,那里的海洋生物種類大幅減少。 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英國《地質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上發表論文說,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地中海海域發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辦發〔2008〕8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八年七月十五日 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現“十一五”節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在13日上午舉行的日本眾院外務委員會會議上,日本外務省承認,有關東京電力公司4日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污染水一事,在排放前未及時向周邊各國進行通報。 “日核廢液"排海"行為違背國際法,各沿海國和內陸國均有權依據國際法的相關規定保留向日本
10月16日起,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工作全面啟動,中央環保督察組開始向10個省區市反饋“回頭看”和專項督察意見。結果顯示,一些地區仍被指出了土壤污染方面的問題,例如江蘇,“沙鋼集團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百萬噸鋼渣等工業固體廢物長期堆放在長江岸邊,污染周邊土壤和水體,威脅長江水生態環境安全”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今天分組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參加審議的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這部法非常重要,防治土壤污染、保護和改善土地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部法及時出臺,對防治土壤污染將有巨大的
15年遏制物種喪失? 當環境已被國家提到“生態文明”的高度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司司長萬本太認為實施生態保護的資金已不成問題。 在12月7日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舉行的《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綱要》新聞發布會上,雖然資金來源依然是各大媒體緊追不舍
科學家經過10年的努力,在近日完成首次對海洋生物的全面“人口普查”,“海里有多少魚”這個古老的問題第一次有了正確答案:統計顯示,海里共有約23萬千奇百怪的物種。 據報道,全球360多位科學家10年來對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統計研究,研究范圍包括從極地到赤道的25個海域。
“藍色國土”是當前世界沿海國家著力拓展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隨著耕地減少和人地矛盾的不斷突出,我國所轄的300萬平方公里海域已成為中華民族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領地——沿海地區以13%的陸地國土面積承載了40%多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海洋特別是近海生態系統已成為
腕足類赫南特貝-三葉蟲尖盾蟲動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億年前,生活在顯生宙第一次大滅絕兩幕之間、已知地理分布最廣、延續時間最短的一個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群(圖1)。該動物群鑄就了地球歷史海洋生物演化的傳奇。 奧陶紀末大滅絕中斷了史前規模最大之一的奧陶
涉及神經科學、物種保護、暗物質研究、人造生命等六大領域 美國《發現》月刊12月號發表文章,題目是“全球最重要的六大實驗”,文章摘要如下。 藍色大腦計劃科學家依靠計算機模型來解讀科學中最難攻克的難題:宇宙的起源,原子變化和地球未來的氣候。現在一臺顯示人腦活動的計算機模型正在設計之中。瑞士洛
8月7日深夜,在甘肅省舟曲縣城北面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發生了特大泥石流,導致舟曲縣城千余人遇難,數百人失蹤,近半樓房被淹,造成震驚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災害。 目前,眾多分析認為地形地貌、地質、“5·12”汶川地震、長期干旱及高強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災害
這個夏天,陽光、沙灘、海水,這些青島的城市名片,暫時讓位給了“草原”。“到青島看草原”已經成了當地一句戲謔。 所謂“草原”,其實是海水中一種大型綠藻滸苔高度聚集而引發的生態“奇觀”。這些個體呈管狀中空結構的單層細胞藻類,最短幾十厘米,最長2米,無數的個體纏繞著、簇擁著,在風海流的作用下,源源不
孫治國 海洋農牧化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又一巨大飛躍,建設環境友好型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系統,是人類“返回海洋”的標志之一,更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戰略舉措。“牧海”讓海洋增值 上世紀下半葉,國際上出現了“耕海牧漁”式的海洋生產活動,使傳統海洋漁業經濟獲得飛躍發展。我國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今天分組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參加審議的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近年來,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土壤污染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熱議的話題。這部法律及時出臺,對防
新聞緣起 近年來,自然因素造成海島不斷消失的情況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作業方式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 珊瑚碓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
海底火山生物 北京時間8月17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凱爾特探險家”號研究船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北大西洋發現一個罕見的深海冒煙火山噴口系統以及一系列三層樓高的煙囪狀結構。海洋生物學家喬恩-科普雷表示,這一地區是掛上超速檔的“進化溫床”,生活著各種奇特動物,可能已經在這里生
找到并給尼日利亞的游牧民族接種疫苗也許是消滅小兒麻痹癥的最后一道障礙。 Mohammed Abubakar的家在地圖上沒有標記,至少目前還沒有。為了到達他的家——尼日利亞北部一個荒涼的地區,4名醫務人員開著1輛老舊的汽車在有著深凹轍跡的路上緩慢前進了1個小時,又在狹窄的泥土小路上騎了半小時
近年來,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人關注。日前,以“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基礎”為主題的東方科技論壇在滬舉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表示,只有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真正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 海洋和漁業專家認為,海洋生態既受自然因素影響,也受人類活動,
波光瀲滟三千頃,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云南,四季如春、繁花美景為人稱道;如今,云南正通過建立可追溯的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數據化的普查系統,形成污染普查“大腦”、提升污染源普查質量,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依據國務院《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和工作部署,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在20
建立各設區市普查辦聯絡調度機制、建立健全普查質量核查專職崗位、校核普查名錄底冊(庫)、開展普查試點、實行雙日調度督辦制度……自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啟動以來,江蘇找準工作中的盲點、漏洞和突出問題,精心組織、強化管理、加強宣傳,在推廣試點、實時督辦、分級把關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辦法。
2月11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稱,發改委等部門將對2019年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進行大清查。 方案稱,以2019年3月31日24時統計結報時點為全國統一的大清查檢查時點,不得提前和延后。 方案稱,大清查范圍
最新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省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近岸清潔海域面積占九成多―― 海南的海水依然湛藍 部分港灣和江河入海口鄰近海域仍遭受污染,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6月5日的海口假日海灘。與2008年相比,假日海灘海水浴場水質有所改善,監測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成果系列學術交流會上獲悉,908專項圓滿完成了4個季度航次的水體調查任務,獲取了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海洋光學和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等多學科的海量調查數據。 據介紹,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綜合研究和評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