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奧地利馬庫斯·胡貝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本成果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和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 據悉,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為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特任副研究員胡曉敏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邢文博。 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制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采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同時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制備、傳輸與測量的困難。 李傳鋒、柳必恒等人另辟蹊徑,于2016年開始采用光子的路徑自由度進行編碼,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究組還與奧地利馬庫斯·胡貝教授研究組合......閱讀全文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多得多,多到難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類如此愚昧,我們還有什么物事必須難以釋懷? 1、施一公教授的演講 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
量子通信研究領域,中國在賽道上已經領先一個身位,無論理論研究還是技術應用和項目實施落地,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兩個多月之前,中國科大成員李傳鋒、陳耕、張文豪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的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的保真度,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
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 在位于中國科技大學東區理化大樓中編號為“01003”的實驗室內,密布著錯綜復雜的管線及各類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這里不斷攻關,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日前,潘建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和北京理工大學尚江偉合作,基于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于2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趙博等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參量下轉換光源,實現了基于線性光學的量子中繼器中的嵌套糾纏純化(nested purification)和二級糾纏交換(two-hierarchy entanglement swapping)過程。基于該技術,以往量子糾纏交換
超導量子計算平臺可集成多個量子比特,相干時間長、操控和讀出精度高,是實用化、可擴展量子計算主要技術路線之一。衡量量子計算平臺性能的一個標志性成果是多量子比特糾纏態的制備,特別是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態的實驗制備,國際競爭尤為激烈。近期,由浙江大學王浩華課
近日,Nature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里實現遠程糾纏。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包小輝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名為腔增強的量子效應,來制備糾纏原子和光子,再將這些糾纏原子和光子轉換為適合于電信傳輸的頻率,最后在兩個由 50 公里長光纖連接的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計了一種新型的量子中繼方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何力新研究組基于量子點雙激發的級聯過程,提出實現可擴展的量子點糾纏光源方案,可構建新型的量子中繼器。該成果發表在8月7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該實驗室的博士生王建平。 量子糾纏光源在量子通訊、量子計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宇翱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糾纏驗證,這是量子密碼學技術在量子物理中的一個重要應用,大大提高了實際系統中糾纏檢驗的正確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 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
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相比于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多個量子接口間的糾纏具備實現的基礎,將對量子信息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被審稿人評
2011年,中國科學院論證并啟動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2011年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正式立項。鑄劍五載,如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經成功發射。工程總體與六大系統 根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項目設置了工程總體和六大系統。 工程總體負責制定工程研制計劃,編制工程頂層文件
“墨子號”實現1203公里量子糾纏6月15日,德令哈量子衛星地面站的科研人員李雙林在整理實驗數據6月15日,在烏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美國《科學》雜志封面 升空整整10個月之后,“墨子號”終于再次傳來好消息,當地時間6月15日,美國《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被奧地利科學院授予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Erich Schmid獎。 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一起,利用先進的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
記者日前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 刷新了量子接口糾纏數量的世界紀錄。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量子接口用于實現量子信息在光子和存儲粒子(通常為原
打個電話,會不會被竊聽?通過網絡傳送一份保密文件,途中被他人竊取咋辦……現代社會,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有沒有一種不可破譯的保密方式,能讓傳送的信息絕對安全可靠?近些年來,量子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正讓夢想成為現實。 一問:什么是量子? 量子是光子、質子、中子、電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0日報道,美國科學家首次記錄并量化了光合作用中的量子糾纏。研究表明,在綠色植物中的光合作用中,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效應的一種自然屬性,量子糾纏能夠在一個生物系統中存在并且持續一段時間。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物理學》雜志上。 綠色植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 潘建偉的團隊是中國科大量子調控領域四個主要團隊之一。所謂量子調控,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操縱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和相互作用
登上美國《科學》雜志封面——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就像是一個隱喻,來自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從太空發出兩道紅色的光,看上去像極了漢字里大寫的“人”字,這幅景象被當作“封面”,刊印在6月17日的美國知名學術期刊雜志《科學》上。這一次中國科學站到了世界面前
這兩天,一篇題為《試論“量子糾纏”與針灸》的文章(以下簡稱量子針灸)爆紅。 這是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王軍老師2017年11月在《中國針灸》上發表的論文。(真的是論文哦!DOI:10.13703/j.0255-2930.2017.11.026) 原文讓人大開眼界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陳耕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糾纏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資源。學術界通常采用量子態層析的辦法來測定量子糾纏態,
兩個科研團隊在2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分別讓僅為蜘蛛絲直徑幾倍的成對振動鋁片、寬度可伸縮硅制梁發生了糾纏,將量子糾纏擴展到肉眼可見的領域,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互聯網又邁出了一步。 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特性,指兩個物體的屬性相互交織,測量其中一個屬性會立即揭示另一個的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及多自由度的超糾纏,主要研究成果分別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發表在國際光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 &
近日,潘建偉院士帶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 領域的最高獎項。該團隊也打破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歷史上最年輕團隊的記錄。五位完成人按獲獎順序依次為潘建偉院士、彭承志教授、陳宇翱教授、陸朝陽教 授、陳增兵教授。其中潘建
隨著量子衛星上天,有關量子的事科普一下:當代科技最前沿發現了什么?竟然顛覆人類世界觀!下文概括: 我們的世界,因為幾個最新的科學,全亂了。 一、攪亂了世界的3項科學成果 (一)暗物質 1、怎么發現有暗物質? 我們原來認識的宇宙的形態,是星球與星球之間通過萬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繞我轉,我繞
自弦理論提出25年來,雖已成為“終極理論”中最熱門的候選,但一直無法得到驗證。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日報道,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一個科研小組提出了一種數學模型,用弦理論來預測“量子糾纏”系統中量子位的行為,然后通過在實驗室檢驗量子位,以此來驗證弦理論學說是否正確。研究論文發表在9月2
自弦理論提出25年來,雖已成為“終極理論”中最熱門的候選,但一直無法得到驗證。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日報道,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一個科研小組提出了一種數學模型,用弦理論來預測“量子糾纏”系統中量子位的行為,然后通過在實驗室檢驗量子位,以此來驗證弦理論學說是否正確。研究論文發表在9
在“普通的”量子糾纏中,兩個粒子即使在空間上相隔遙遠,彼此之間也有一種內在的聯系。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澳大利亞物理學家最近提出,只存在于時間上的量子糾纏也可能存在,而且還可以將這種類時糾纏轉化為正常的類空糾纏。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物理學家·杰伊·奧爾森和提馬斯·拉爾夫在他們
多少年來,大熊貓、青花瓷、中國功夫和戲曲,一度成為外國人腦海中關于中國的主要印象。而最近一項針對20國青年的調查顯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已經榮升為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與上述早已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國名片不同,近年來,中國高科技研究成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已全面啟動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奧地利科學家最近在量子糾纏系統領域創下新記錄:成功實現了20量子比特系統內受控的多粒子糾纏。研究人員在3個、4個和5個量子比特的所有鄰組間檢測到了真正的多粒子糾纏。新進展有望應用于量子模擬或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 包括通用量子計算機在內的量子系
記者3月2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及同事包小輝、江曉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顏色獨立光子間的量子糾纏,解決了量子網絡中如何在不同頻率終端間進行糾纏連接這一難題。該成果以編輯推薦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美國物理學會《物理·觀點》欄目也對該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