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麥姆斯咨詢報道,太赫茲(THz)位于電磁波譜的微波和紅外區域之間,為醫學和生物學應用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太赫茲波段——頻率范圍在0.3-3x1012Hz——為生物細胞的內部探視提供獨特視角,并提供了一種非電離式的癌癥成像方法。隨著實驗室太赫茲光源和敏感探測器的引入,我們能否很快看到太赫茲技術對臨床應用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能夠利用太赫茲頻譜的時代,”利物浦大學物理學教授Peter Weightman說:“這是一種新工具,我們希望可以為癌癥診療帶來新進展。”Weightman作為演講者出席了最近召開的“Towards the THz Imaging of Cancer”(邁向癌癥診斷的太赫茲成像技術)會議。該活動匯集了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和業內人士,探討如何將太赫茲成像轉變為有效的臨床工具。單細胞研究會議的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Norbert Klein,他探討了基于細胞尺寸或水含量等標志物的單細胞......閱讀全文
隨著癌癥研究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型癌癥成像技術也在幫助科學家們對癌癥進行更為快速的診斷,并且更加容易幫助尋找最具潛力的癌癥新藥并將新藥推向臨床試驗;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癥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于剔出效果不佳的
摘 要:隨著生物分子光學標記技術的不斷進步,光學技術在揭示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研究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為醫學診斷與治療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本報告首先簡要介紹光學技術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發展概況,然后從基因表達及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討論生物分子光學技術的特點與優勢,闡明基于分
摘 要:隨著生物分子光學標記技術的不斷進步,光學技術在揭示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研究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為醫學診斷與治療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本報告首先簡要介紹光學技術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發展概況,然后從基因表達及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討論生物分子光學技術的特點與優勢,闡明基于分
(一)原子核的自旋與原子核的磁矩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波譜學是近幾十年發展的一門新學科。1945年以F.Block和E.M.Purcell為首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觀測到水、石蠟中質子的核磁共振信號,為此他們榮獲1952年Nobe1物理獎。今天,核磁共振
201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頒布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也變得備受關注。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的出現突破了傳統光學分辨率的極限,帶來了一場變革。各種顯微成像技術,比如熒光、探針、quantum dot技術、共聚焦顯微鏡技術、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等在疾病診斷以及生物研究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2015高分辨率成像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多種成像技術來加速人類癌癥、肥胖等疾病的研究,本文中,將相關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 Rep:利用組合性成像技術成功追蹤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大腦的退化過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
這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趙麗蓉、羅京、陳曉旭、姚貝娜……但他們,最終都成為癌癥的犧牲者。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世界癌癥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癥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占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癥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毫無疑問,癌癥已經成為人類健康
本文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新型成像技術如何改善科學家們對人類健康的研究!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1】Science子刊:新成像技術揭示大腦如何處理信息 doi:10.1126/sciadv.aau7046 如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繪制出大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技術(MALDI)的出現使得質譜成像技術(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SI)可以用于測定組織內生物大分子的位置和分布,以及疾病生物標志物的鑒定和改變等。近日布魯克成像全球應用開發經理Shannon Cornett博士討論了質譜成像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對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熱衷于在天然環境下觀察腫瘤細胞的活動。以往的腫瘤研究通常是靜態的,需要研究者們推測腫瘤細胞和環境細胞的活動,揣摩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而活體成像技術可以將這樣的互作直接展現在人們眼前,幫助人們在活體動物中追蹤癌癥的發展,深入解析一些特別危險的細胞。 活體成像技術還很年輕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疾病,是導致女性死于癌癥的主要原因。人們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不僅使得乳腺癌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還影響著其風險及預后。乳腺癌有浸潤性乳腺癌與非浸潤性乳腺癌(原位癌)之分。浸潤性乳腺癌由原位癌發展而來,其發展即乳腺癌細胞向導管外或腺泡外發生浸潤,突破基膜侵入間質的
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將多種分析技術整合至同一儀器平臺并進行了優化,能夠更好地了解細胞功能和生理機能,或監測整個組織或器官中的藥物化合物分布情況。 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通過將MALDI?、DESI、離子淌度質譜技術和信息學工作流程整合入單個系統,為您帶來其它任何單一影像技術都無法企及的詳細分子
光聲成像與近紅外光學成像的完美結合 1.光聲成像結合近紅外光學,兩種成像模式的融合:近紅外超聲成像技術的原理:當近紅外脈沖激光照射到生物組織上,生物組織吸收光能量而產生熱膨脹,在脈沖間隙釋放能量發生收縮。伴隨著熱脹冷縮的過程會產生高頻超聲波,吸收光能量的多少決定了產生的超聲波的強度。因為不
惡性腫瘤的早期成像對于癌癥病人的臨床診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長期以來國際上腫瘤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一大挑戰性問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新型光學-核素多模融合分子影像成像技術(Radiopharmaceutical Excited Fluorescence
日前,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利用制造高度透明完整小鼠機體和器官的化學技術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在單細胞水平下對癌癥進行成像,結合當前的成像技術,研究人員就能夠對在器官中高倍復制的癌細胞進行觀測,比如肺部、腸道和肝臟等器官,同時還能夠觀察癌細胞如何在機體中擴散以及如何在遠端部位形成新的腫瘤組織。相關研究刊
熒光關聯譜 FCS?—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CS可用于分析小規模分子集合輻射行為所引起的微小的自發擾動,從而反映分子內與分子間的動力學過程。由于FCS可觀察納摩爾(nanomolar)范圍的熒光分子,因而可在大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非常近似地
“人類天生就可以收集大量的視覺信息。”范德堡大學醫學院斯坦福·摩爾生物化學主任與質譜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Caprioli表示,“我們喜歡圖樣、我們喜歡照片,我們通過一張簡單的照片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 在Caprioli看來,這一點解釋了質譜成像技術(MSI)為什么越來越受歡迎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一直以來,癌癥的診斷研究領域都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新型的癌癥檢測技術不斷涌現,比如癌癥液體活檢技術,microRNA檢測工具、成像追蹤技術等,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2015年癌癥診斷領域的研究亮點。 【1】4篇權威期刊論文聚集癌癥血液檢測 雖然實體腫瘤的檢測仍然是癌癥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分子影像前沿技術和產品開發”通過了科技部近日組織的項目結題。 惡性腫瘤的早期檢測效果會直接影響癌癥病人的治療效果和五年生存率,對于癌癥病人臨床診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目深入研究傳統成像技術中探測腫瘤靈敏度高的核素PET成像和光學成像這兩種模態的物理成像原理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MALDI)成像質譜法能以直接、原位、無標記的方式測量組織中的蛋白質、多肽、脂質、小分子藥物及其代謝物和其它化合物。應用范圍覆蓋基礎生物學研究、環境和毒理學科學,以及專門的藥物研發方法。在各種情況下,MALDI成像所產生的獨特信息對理解包括人、動物和植物等各類生命體的各種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成像檢測技術,其可以在腫瘤擴散之前幫助醫生們鑒別出更多危險的腫瘤,并且指導臨床治療;文章中研究者詳細描述了這種磁共振成像技術如何繪制出缺氧腫瘤存在的區域。 缺氧狀態是癌癥惡性
每年,癌癥在全球致死700萬人,我國也有1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為了降伏這一絕癥,科學家們付出了極大努力,研究出多種癌癥檢測技術。那么,2015年又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癌癥檢測技術呢? 1、新型成像檢測技術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顯示,來自曼徹斯特
成像新策略的出現改進探針親和性的多種途徑探針同靶點的緊密和特異性結合通常是成像成功的關鍵。因為許多成像靶點都位于細胞表面之外,所以多途徑原則可以用來改善探針的結合親和性。最近有兩篇文獻報道了用于異種移植腫瘤αvβ3 整合素(integrin)體內成像的RGD(Arg-Gly-Asp )寡肽的
7月19日,一臺價值近2000萬元的3.0T高場人體磁共振成像系統落地深圳,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影像科技平臺完成安裝調試。據悉,這是我國華南及港澳地區目前配備的第一臺專門用于科學研究的人體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 至此,致力于高端醫學影像研究的深圳先進院勞特伯醫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速推進醫療器械科技產業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以下為規劃原文: “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GE)旗下健康業務部門GE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19日宣布,公司計劃在未來5年里從其總研發預算中拿出10億美元,以拓展該集團先進的癌癥診斷與分子影像能力以及發展其用于生物制藥生產和癌癥研究的世界級技術。 與此同時,還宣布在紐
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舉辦。 活動現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2月9日,由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主辦,廈門大學承辦,中國質譜學會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協辦的“第三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舉辦(相關報道:千人質譜會再次來襲 看“高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與熒光(fluorescence)兩種技術。生物發光是用熒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標記細胞或DNA,而熒光技術則采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 Cyt及dyes等)進
10月諾貝爾獎月馬上到來,隨著頒獎時間越來越近,很多科學家們都開始預測2017年的諾獎獲得者;從2002年開始,湯森路透社每年都會進行諾貝爾獎的預測,近期湯森路透公布了2017年的預測名單,其中共有四位科學家入選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包括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特聘教授張遠(發現了人類皰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