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普奔!袁隆平篩選出的6‰耐鹽堿“海水稻”試種成功
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堿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堿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這是今年秋天剛剛收獲的,種了幾十年的地,用鹽水灌溉還是頭一回。”64歲的楊俊崇是實驗田中的管水員,忙了一整年,楊俊崇依然滿臉興奮。“一般的水稻早被齁死了,但這個新品種一點事兒都沒有。”楊俊崇用手輕輕撫摸著裝在玻璃器皿中的金黃色稻粒,仿佛它們是一顆顆金豆子。11月3日,在位于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國家耐鹽堿水稻創新中心盤錦試驗站,記者見到了傳說中的“海水稻”。“海水稻”,學名耐鹽堿水稻,是指能夠在一定鹽(堿)度的鹽堿地上生長的水稻。它適應能力強,不僅抗鹽堿,還抗風、抗澇、抗病蟲害。 遼寧盤錦位于北緯40到42度之間,跨中國最北海岸線,地處遼......閱讀全文
袁隆平團隊在沙漠種植水稻初獲成功
5月31日,記者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獲悉:5月26日,在來自印度、埃及、阿聯酋等國專家的參與下,該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地區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其中一個材料產量超過畝產500公斤,兩個材料產量超過400公斤,在沙漠里種植水稻初獲成功。迪拜將于6月下旬組織正式收割測
袁隆平團隊沙漠種植水稻初獲成功-畝產超500公斤
熱帶沙漠出現“人造綠洲”,而且還長出了中國水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熱帶沙漠
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經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這些品種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
坐標迪拜-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成功試種!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經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這些品種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
拿什么實現袁隆平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五一”將至,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時仍在三亞南繁基地上忙碌。這位在人類反饑餓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科學家,未敢頤養天年,一心琢磨著加速實現他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培育出更高產優質的超級稻品種。讓超級稻百畝連片攻關不斷自我超越,實現18噸/公頃目標; 化灘涂為良田,鹽堿地里稻花
袁隆平的新夢想:實現海水稻大面積推廣種植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近日成立。袁隆平與李滄區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計劃在3年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海水稻的前世今生 據介紹,前些年在中國南方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也就是淡水、
我國耐鹽優質水稻育種取得新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85.shtm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一周多之前耐鹽大豆新品系“科豆35”取得鹽堿地實收畝產超275公斤的重大進展之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袁隆平“超優千號”創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10月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表示,這個產量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
袁隆平團隊的青島海水稻將首次在全國鹽堿地大范圍試種
4月8日,春暖花開的三亞傳來捷報: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首次進行全國大范圍試種。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亞南繁基地,主要承擔海水稻材料擴繁、水稻加代育種等工作。海水稻為何物?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解釋說,耐鹽堿水稻俗稱海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圣地”。 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這里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
越南官方邀請袁隆平赴越解決鹽堿地水稻種植難題
“嚴重干旱和海水倒灌將對水稻的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希望袁隆平院士及相關專家,能赴越南實地考察,幫助我們解決當前難題。”越南駐華大使館公使、副館長武進勇31日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負責人會談時如是說。 借助來參加2016湖南走進東盟經貿系列活動的間隙,武進勇專門安排了此次行程,并帶來了越南農業與農
袁隆平青島種海水稻-三年能推廣鹽堿地變“良田”
海水里也能產稻米?沒錯!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揭牌儀式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舉行,這標志著青島的“鹽堿地”變身“良田”的步伐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介紹,他將帶領團隊利用三年時間,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培育出可推廣種植的海水稻品種。 “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抗鹽堿度1%
袁隆平團隊繪就雜交海水稻研究路線圖
4日,記者從湖南省農科院、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攜團隊,全面開展耐鹽堿雜交水稻(海水稻)試種。目前,“技術路線圖”已獲形成。據報道,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堿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堿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
袁隆平團隊繪就雜交海水稻研究路線圖
4日,記者從湖南省農科院、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攜團隊,全面開展耐鹽堿雜交水稻(海水稻)試種。目前,“技術路線圖”已獲形成。據報道,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堿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堿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
“海稻之父”陳日勝的30年
廣東湛江,海水稻發明者陳日勝在他的海水稻田里做研究。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來自廣東湛江的陳日勝,被媒體譽為“海稻之父”,被袁隆平稱為“國內最早發現耐堿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的專家之一”。 1986年11月,畢業于湛江農業專科學校(廣東海洋大學前身)林果專業的陳日勝和老師羅文列教
喜大普奔!袁隆平篩選出的6‰耐鹽堿“海水稻”試種成功
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堿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堿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這是今年
袁隆平團隊迪拜沙漠海水稻獲成功-畝產超500公斤
熱帶沙漠出現“人造綠洲”,而且還長出了中國水稻!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科學家成功培育出耐鹽水稻品種
總部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今天發布聲明說,科學家已成功培育出耐鹽水稻品種,這種水稻能使農夫利用受海水浸潤的海岸土地。廣泛在田中試種以前,科學家仍在努力改善這種耐鹽品種。 廣泛在田中試
沙漠種植雜交水稻初獲成功-勇敢挑戰“不可能”
沙漠能長水稻?日前,袁隆平帶領技術團隊,運用“四維改良”技術,在迪拜熱帶沙漠種植中國雜交水稻初獲成功,讓天方夜譚變成現實,作出改善沙漠生態環境、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又一項中國貢獻。 挑戰“不可能”,體現的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近年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國科技工作者“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沙漠種植雜交水稻初獲成功-勇敢挑戰“不可能”
沙漠能長水稻?日前,袁隆平帶領技術團隊,運用“四維改良”技術,在迪拜熱帶沙漠種植中國雜交水稻初獲成功,讓天方夜譚變成現實,作出改善沙漠生態環境、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又一項中國貢獻。 挑戰“不可能”,體現的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近年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國科技工作者“敢于走前人沒走過
我國今年首次大范圍試種海水稻
海水稻,是我國育種專家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方法選育出來的新型耐鹽堿性水稻。記者從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海南南繁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在今年首次全國大范圍試種。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 張國棟:這176份我們會重點在全國主要鹽堿地進行重點的、深入
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數億畝鹽堿地有望成米糧倉
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測產專家組專家在對取樣海水稻進行面積測量。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 題:我國高產“海水
世界糧食日|讓中國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從我國東北到西南,從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秋糧收獲一派繁忙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發扎實。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豐收的田
悲痛!袁隆平院士安葬,卻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同日9時38分,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及近期科研成果進展的分享。 11月15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 靈骨安放儀式現場,袁老遺
不施肥不打藥-袁隆平用海水種出“紅色水稻”
厲害!不施肥、不打藥,袁隆平用海水種出"紅色水稻"近日,記者從武漢海水稻生物技術研究院了解到:一種可以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上生長的水稻新品種——“海稻86”,試驗推廣成功,平均畝產達到300斤以上。海水稻試種成功,畝產300斤據介紹,海水稻是在沿海灘涂的海水中生長的水稻,經過三十多年試種,“海稻86”
袁隆平:三年內讓海水雜交稻畝產突破300公斤
“海水雜交稻的研發剛剛起步。我們計劃通過三年時間,獲得可抗海水濃度0.8%—1%、畝產產量達300公斤的海水雜交稻品種。”20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的首屆國際海水稻學術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而這一研究項目,還將結合最新研發成功的第三代雜交稻技術進行。 3億畝鹽堿地,可
袁隆平:雜交水稻一半功勞歸南繁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勞應該歸功于南繁。” “因為南繁,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連續取得突破,時間至少提前10年。” 4月16日,海南日報記者就南繁主題采訪袁隆平院士時,老人家這樣說。 因為對雜交水稻科研與推廣的突出貢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
中科院耐鹽水稻“鹽黃香粳”畝產達500公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77.shtm 耐鹽水稻新品系“鹽黃香粳”??????? 受訪者供圖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選育的耐鹽水稻新品系“鹽黃香粳”進行了田間實收測產,最終達到畝產5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進行專家咨詢
8月15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專家咨詢會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等7位專家對建設方案進行了咨詢。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省科技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賀修銘,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會議由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劉鐵兵主
十萬畝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畝產超千斤
??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這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迎來了青島、濰坊、溫州三地測產收割。至此,今年布局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省份種植的10萬畝海水稻全部完成產量測評。 由行業專家組成的測評小組在三地分別進行海水稻產量測評,最終專家的測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