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實現袁隆平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五一”將至,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時仍在三亞南繁基地上忙碌。這位在人類反饑餓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科學家,未敢頤養天年,一心琢磨著加速實現他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培育出更高產優質的超級稻品種。讓超級稻百畝連片攻關不斷自我超越,實現18噸/公頃目標; 化灘涂為良田,鹽堿地里稻花飄香。培育出耐鹽堿高產海水稻良種,推廣1億畝高產海水稻。 老人給自己定的“有效期”,是2020年。這樣的新夢想,有望如期實現嗎? “18噸/公頃,我們已有技術路線” “18噸/公頃,我們已有技術路線。”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云,給科技日報記者的回答,很有信心。 鄧啟云,我國超級稻百畝片第二、三、四期目標攻關成功品種“Y兩優1號”“Y兩優2號”和“Y兩優900”的培育者。“基于對秈梗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水稻動態理想株型塑造,和分子標記育種技術,我們獲得了兩個有望實現18噸/公頃目標的潛力品種。” 其一,為去年通過國審的“Y......閱讀全文
拿什么實現袁隆平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五一”將至,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時仍在三亞南繁基地上忙碌。這位在人類反饑餓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科學家,未敢頤養天年,一心琢磨著加速實現他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培育出更高產優質的超級稻品種。讓超級稻百畝連片攻關不斷自我超越,實現18噸/公頃目標; 化灘涂為良田,鹽堿地里稻花
袁隆平的新夢想:實現海水稻大面積推廣種植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近日成立。袁隆平與李滄區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計劃在3年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海水稻的前世今生 據介紹,前些年在中國南方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也就是淡水、
袁隆平:全球一半稻田是雜交稻是自己夢想
2012年9月2日,四川成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到國家雜交水稻基地成都分中心視察。 袁隆平 男,83歲,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袁隆平曾于1981年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
袁隆平的兩個夢想寫在“超級稻計劃”20周年之際
“袁院士,我謹代表所有學生,在這個特別日子里,表達我們對先生的敬意。”9月12日,在長沙舉行的“中國超級稻二十周年暨第二屆袁創超級稻論壇”上,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金果獎”。第32個教師節剛過,這是袁隆平首次獲得由學生頒發的獎項。 一篇宏文 開宗
袁隆平:“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
沙漠、海水、水稻,三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團隊在迪拜當地熱帶沙漠開展的水稻實驗種植取得成功。這曾經是一項不太可能的任務,當地不但常有沙塵暴,晝夜溫差大,而且地下7.5米就是海水。人們還記得,2017年9月28日,袁隆平領導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測產成功。 一
袁隆平院士唁電
袁隆平院士治喪委員會: 驚悉袁隆平院士不幸病逝,山川失色,江河嗚咽,舉國同悲。我謹代表中國工程院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對袁隆平院士的逝世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袁隆平院士親屬表示最誠摯的慰問!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也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他畢生躬身田疇,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
袁隆平的“遺愿”
吳朝輝最后一次見到導師袁隆平,是在今年年初。雜交水稻高產攻關會在三亞舉行,91歲高齡的袁隆平在會上發表了十幾分鐘的講話。 那次會后,吳朝輝去到袁隆平家里,對方特地囑咐他,搞了行政管理,科研工作不能丟。 從2002年,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吳朝輝已經追隨袁隆平做雜交水稻高產攻
袁隆平執教《開學第一課》:90歲時我還能干
袁隆平錄制《開學第一課》現場 “袁老太神了!記憶力真好啊,一遍過。”導演拍完袁隆平《開學第一課》的宣傳片,一進門就忍不住講袁老的“神奇”。 “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
夢想需要加速器
兩天前,謝家麟院士告別了一生鐘愛的粒子加速器和物理科學世界。但對他來說,科學探索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他在粒子加速器科學技術上的卓越成就,也將和“謝家麟星”一樣永久閃耀。 4年前的2月,在獲得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這位國際著名的加速器物理學家當著眾人的面評價自己“很一般,很平常
全球之最!“夢想”實現了
來自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消息:今天(12月18日),全球最先進,也是我國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鉆探船正式命名為“夢想”號,并將于近日在廣州南沙開啟首次試航,這也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能力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不僅鉆探深度是世界最深,還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
人造生命:夢想還是夢魘?
科學界的“壞小子”克雷格·文特爾又有驚人之舉。他創立的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近日中心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 這么說,人類已經具備造物能力了?這個念頭讓不少人心慌慌。英國小說家阿道司·赫胥黎曾在1932年的長篇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
網友熱議袁隆平獲未來科學大獎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生產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級水稻生長情況。 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203.36公斤。圖為工作人員在收獲超級雜交水稻。 11月18
袁隆平最后的送別
5月24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袁隆平生前親朋好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向這位科學家表達最后敬意。 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人就像種子,
“袁夢計劃”-3年-實現種植耐鹽堿地水稻20萬畝
“好吃好吃……”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3日在三亞端著剛剛出鍋的“袁蒙大米”吃了起來,連說多個“好吃”。記者與一眾參會嘉賓也品嘗了這款耐鹽堿地水稻大米,口感獲得眾人稱贊。 13日,正在三亞工作的袁隆平,在工作間隙與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推出“袁夢計劃”,未來3年,在內蒙古興安盟合作開發耐鹽堿地水
悲痛!袁隆平院士安葬,卻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11月15日,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儀式舉行。同日9時38分,由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及近期科研成果進展的分享。 11月15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 靈骨安放儀式現場,袁老遺
袁隆平:轉基因是發展方向正研究把玉米基因轉入水稻
袁隆平(資料圖)。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著名農學家袁隆平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對轉基因的看法,他認為轉基因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透露他也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的相關研究。 袁隆平用濃重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頓地說,“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他認為,轉基因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袁隆平認
袁隆平: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雜交稻竟有玉米芯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著名農學家袁隆平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對轉基因的看法,認為轉基因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透露他也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的相關研究。 袁隆平用濃重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頓地說,“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他認為,轉基因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袁隆平認為,現在引起公眾擔憂的主要
“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熱度不減-但袁隆平的貢獻不容忽視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并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吁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
小牧草成就大夢想
新的一年,郭旭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在美國知名高校深造。他期望和美國同行深入合作,在草產業研究上獲得更多成果,將草產業關鍵技術推廣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作為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郭旭生專注牧草加工利用研究。在企業和農民眼中,他是能夠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農民科學家。 2012
基因檢測:邁向健康終極夢想
人人都想手握一本健康詞典,查閱它就能知道身體哪里出了毛病。把詞典里的詞改一改刪一刪,毛病就沒了。這是人類對健康的終極夢想。 這種夢想正慢慢變得真實起來。實際上,近年來出現的基因檢測業務就是基于這一理念而興起的。現代基因組學研究表明,DNA的變異會對人體產生深遠的影響。 真正將“個人基因檢測”
北京:綠色夢想在屋頂延伸
從高空俯瞰北京城,會驚喜地發現,綠色不再只是匍匐于地,已經開始向空中延伸。 “美麗的北京城,山綠了,城市街道也綠了,只有屋頂是灰禿禿的。”北京屋頂綠化協會會長譚天鷹回想起20年前參加航拍,從空中俯瞰北京城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土地資源“寸土寸金”,用于城
“蘑菇孢子”怎樣綻放創業夢想
1999年,一批大學生進入浙江農林大學林學本科專業,開始研究蘑菇特性、制作蘑菇標本、繪制蘑菇圖譜,被戲稱為“種蘑菇”的大學生。畢業后,因為對網絡和圖片的共同興趣與關注,黃元斌等三人聯合創辦了匯圖網、昵圖網等圖片網站,并吸引了同專業另外6名同學攜手創業,這群“種蘑菇”的男生,開始在互聯網的森林里
科技創新:實現無錫精彩夢想
無錫,是一塊創新創業的熱土。無錫,曾經以傳統工業為特征,科技創新改變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同時也創造城市新生活。 11月12日,記者來到無錫,這里的一景一情,讓我們看到了、理解了這個創新型城市的創新精神和具體的內涵,零距離地了解了什么叫“科技創業”。 這是今年前三季度無錫科技創新的成績單:全
《科學偶像》展映錢學森等7位科學家故事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館匠心精制的公益動畫微電影《科學偶像》面向廣大觀眾免費播出。《科學偶像》取材于七位獲得過“共和國勛章”、“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國家級榮譽的功勛科學家:錢學森、于敏、袁隆平、吳孟超、王希季、屠呦呦和鐘南山,用動畫微電影的形式與多元化的
袁隆平:在長沙建國際種都提升中國農業話語權
“我夢想著將長沙建設成‘國際種都’,提升中國在農業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日前舉行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這樣闡述自己的夢想。 “打造‘國際種都’,中國優勢明顯。”袁隆平以長沙為例說,湖南是水稻大省,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位居中國第一,同時也是雜交水稻發源
“袁隆平追夢獎學金”設立,首批9所院校參評
日前,“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中國作物學會與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共同簽署《“袁隆平追夢獎學金”戰略合作協議》。 為繼承和弘揚追求真理、敢為人先、鍥而不舍、埋頭苦干的科學家創新及奮斗精神,鼓勵農學專業學生為中國農業發展、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由袁隆平農業
施一公:居安思危-實現強國夢想
●我們教給學生什么東西,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學生走入社會,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社會現象,如果與他們在大學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就很難有堅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堅信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我們要揚其精華,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經輝煌
新時代海歸的光榮與夢想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出臺相關政策規定,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最高可獲50 萬元支持資金。 前三代海歸致力于改變中國的舊面貌,第四代海歸以探索國家現代化為己任。如今,以實現中國全球化為使命的第五代海歸,正在彰顯自己獨特的歷史價值觀—— 11月4日,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
“夢圓天團”鑄就太空夢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91.shtm 有人說,從事航天發射需要定力和情懷。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有這樣一群航天人,他們見證了發射場的成長,堅守在測試發射第一線,在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夢圓天團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別樣人生
在“百度”上輸入“袁隆平”,指尖敲擊回車鍵的一瞬間,屏幕上出現眾多信息。右上角提示:"搜索到相關網頁約556,000篇,用時0.001秒。"排在最前面的一篇文章是: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真是奇妙的一瞬。 當信息高速公路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當"袁隆平"的名字與互聯網以這種方式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