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勞應該歸功于南繁。” “因為南繁,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連續取得突破,時間至少提前10年。” 4月16日,海南日報記者就南繁主題采訪袁隆平院士時,老人家這樣說。 因為對雜交水稻科研與推廣的突出貢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的研究;1968年,他來到三亞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科研;1970年,在三亞發現的“野稗”,為他的雜交水稻研究打開突破口;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基礎。 中國是目前全球水稻總產量和畝產量兩項世界最高紀錄保持者。雜交水稻在中國大面積推廣是關鍵。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雜交稻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約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8%,平均每公頃產量約7.5噸;而全球水稻種植面積約1.5億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僅4噸。 ......閱讀全文
在袁隆平的研究團隊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早已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卻毅然踏著金色的稻浪,奮力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跡。奇跡的背后,是無數為此耕耘奉獻的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就是其中的
水稻有機覆膜種植技術是指在可降解的覆膜上打孔,將芽谷直接播種的新型增產技術。王曉斌 攝 中新網三亞1月10日電 (記者 王曉斌)眼下中國大部分地區正是冬季農閑時節,地處熱帶的三亞迎來新一輪水稻播種期。1月10日,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南繁基地內,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南繁基地、海南省農科院
4月8日,春暖花開的三亞傳來捷報: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首次進行全國大范圍試種。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亞南繁基地,主要承擔海水稻材料擴繁、水稻加代育種等工作。海水稻為何物?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解釋說,耐鹽堿水稻俗稱海
五一小長假后,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驗基地內,176份海水稻(耐鹽堿水稻)長勢良好,陸續進入乳熟期,等待著收割。這是該中心從海南南繁基地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選出的優良材料,今年將首次在全國五大典型鹽堿地試種。 說到青島海水稻,不得不提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于2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右)在袁隆平院士陪同下,來到位于三亞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察看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的“種子選手”。 昨日(4月9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來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同宣布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啟動。 在袁隆平院士陪同下,
袁隆平87歲了,依然常常奔走在稻田間。他最近一次出席公開場合是4月12日,三亞的首屆國際水稻論壇。他是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及主席。 論壇上,袁隆平介紹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進展。他稱,今年超級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產113 4公斤(即每公頃17噸)攻關,成功的可能性有90%。 高產更高產,依舊是他所追求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并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吁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
“一顆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海南省副省長陳志榮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農業圓桌會議上表示,作為陸地小省,海南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貢獻不在于產品糧的生產,而是有中國最好的種業園區南繁育種基地。 當日主題為“亞洲攜手,共同應對糧食安全”的農業圓桌會成為論壇熱門會議,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世界貿易組織副
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圣地”。 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這里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
1月11日下午3時,長沙高鐵南站。83歲的袁隆平院士一身西裝、手扶扶梯,出現在了前來迎接他載譽歸來的記者團的視線之中。一天前,由他領銜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成果,摘獲2013年國家科技獎勵中唯一的特等獎。此時,距他主持發明的“三系法”秈型雜交稻榮獲我國首個特等發明獎已過去三十余載。 四十年協
2012年蛋白類生物藥、通用名化學藥項目擬支持名單日前出爐,其中,涉及上市公司包括亞寶藥業、美羅藥業、上海醫藥、健康元等。 2012年蛋白類生物藥、通用名化學藥項目擬支持名單日前出爐,其中,涉及上市公司包括亞寶藥業、美羅藥業、上海醫藥、健康元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醫藥
近日,“超優千號”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基地實施的百畝示范項目,經專家實地驗收平均畝產達到941.79公斤,創造了我國海南水稻最高紀錄。 對我國第五期超級稻的這一驗收結果,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態度是“滿意卻不滿足”。他表示:“‘高產更高產’是育種永恒的主題。”
一粒稻谷,是一枚小舟,自七千年前,自河姆渡口,漸次蘇醒,順水漂流,泊入院士港。 院士港,是青島國際院士港,坐落于李滄區。10月剛扯開金色大幕,我乘著高鐵的激情和速度,追逐著這粒稻谷小小的身影,來到院士港。十六號樓,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該研發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這兒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8月15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專家咨詢會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等7位專家對建設方案進行了咨詢。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省科技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賀修銘,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會議由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劉鐵兵主
海水稻,是我國育種專家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方法選育出來的新型耐鹽堿性水稻。記者從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海南南繁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在今年首次全國大范圍試種。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 張國棟:這176份我們會重點在全國主要鹽堿地進行重點的、深入
秋風乍起,他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他又轉戰五指山下的海南;次年春天,他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 今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頂著酷暑深入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考察。 在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前,習近平先后察看了珞優8號、珞優10號、兩優234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范基地”創下百畝片平均畝產水稻1152.3公斤的紀錄,再創新高。 來自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驗收組,9月2日來到個舊市大屯鎮新瓦房村委會101畝連片種植水稻“超優1000”的攻關
一碗白米飯,送到嘴邊,你也許想不到,它的水稻品種有八成以上概率來自海南。 “最近10年,主要農作物中,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345個出自南繁,占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南繁的占91%。”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說。 研究院的展廳里,寫
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12日在海南三亞開幕,論壇吸引了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10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同臺論“稻”。 袁隆平在論壇上透露了超級雜交稻發展新進展。“今年我們正在向新目標畝產1130公斤即每公頃17噸攻關,如果大家有空,去開開眼界,我們現在有(產量目標為)17
2013年10月17日,袁隆平一行來到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查看萬畝示范田超級雜交稻的生長情況。 10月16日是第33個“世界糧食日”。據統計,目前全球仍有8.42億人長期處于饑餓之中,相當于每8個人中就有1個人在遭受饑餓的威脅。 與此同時,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種植水
2日,記者從在云南個舊召開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稻雜種優勢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的創制”項目現場觀摩會上獲悉,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超優千號”,在當地“超級雜交稻個舊示范基地”的百畝片種植,通過了湖南省科技廳組織的,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朱有勇、張洪程等專
2014年,作者李繼明祝賀袁隆平84歲壽辰 在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50周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際,我們刊發此文,以解讀學生眼中袁隆平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旨在使讀者從另一個側面了解這位著名科學家的精神風范。 提起“雜交水稻之父”,人們就會想到“袁隆平”這個響徹中國、譽貫世界的名
近日,一家自媒體作為話題的發起者,在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中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該噱頭事件引發網友
近日,接受采訪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圖/記者楊旭 袁隆平在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 圖/新華社愛國奮斗,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民族基因,是新時代高揚的主旋律。即日起,本報推出“時代脊梁”系列報道,緊密結合“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
每增加一定單位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可以解決世界上多少人吃飯的問題? 4月29日,坐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辦公室里,78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反復計算著這道題目。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長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個世紀曾有國外經濟學家如此向
袁隆平(中)在田間聽取品種主要選育人鄧啟云(右一)介紹情況。 2013年4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海南三亞田間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共同宣布啟動超級稻第四期攻關計劃,撥款1000萬,預計歷時五年完成。僅過了不到半年,兩系法雜交稻組合“Y兩優900”就在湖南隆回創造了畝產988.1公斤的超高產記錄;今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
袁隆平說,“我們也不能聽到轉基因就害怕,要謹慎對待轉基因,而很多轉基因還是好的” 已逾耄耋之年,84歲高齡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仍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正在研究“轉基因水稻”,并力挺“轉基因”,稱其為“今后的發展方向”。 轉基因食品一直飽受爭議,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