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在三種發光機制研究中獲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在發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能夠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 研究材料發光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長期得到學界的關注。一些傳統有機染料存在ACQ現象。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于2001年發現了相反的現象——AIE現象,這開啟了相關材料的研究和實際應用。研究人員利用結構的區別,解釋AIE和ACQ現象,認為當有機物中存在平面結構可形成強的分子間π···π重疊時,導致ACQ現象;當有機物結構扭曲、分子內運動受限時,導致AIE現象。 AIE和ACQ針對聚集態和非聚集態而言。2017年,伍志鯤課題組發現了同為聚集態的晶體團簇的發光比無定形態的弱,而隨后其他課題組在團簇研究中報道了晶態誘導發光增強現象(CIEE)。CIEE現象可搬用現有的AIE機制來解......閱讀全文
簇發光與團簇發光區別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在發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能夠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 研究材料發光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長期得到
簇發光與團簇發光區別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在發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能夠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 研究材料發光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長期得到
我國學者在三種發光機制研究中獲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在發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能夠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 研究材料發光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長期
ACQ分子和AIE分子的發光效率,利用率誰高
AIE分子的效率和利用率高。幾乎所有的AIE物質在分子結構上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擁有很多單鍵連接的苯環,聚集態是發光材料在實際應用中最為常見的形式,而AIE材料典型的“人多力量大”(越聚集發光越強)的特性。而ACQ分子大多是具有大的平面結構的稠環化合物。在高濃度下熒光會減弱甚至不發光,這種現象被
唐本忠:納米光學革命正在到來
去年3月2日,《自然》雜志發表一篇新聞深度分析文章,預測“納米光學革命”的來臨(“The nanolight revolution is coming” Nature, 2016, 531, 26.)。量子點(quantum dots)和聚合物點(polymer dots)是一直備受關注的納米發
王廣厚:耕耘“原子團簇”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廣厚是國內最早開展原子團簇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的科學家。他在國內率先翻譯了“團簇”范疇,被學術界認可。從1992年起,他帶領課題組自行設計和研制成功三代團簇實驗裝置,發展了可與平面工藝相兼容的低能團簇束流淀積技術,是國際上最早研究支撐團簇和團簇組裝納米結
揭示COF微觀結構對其宏觀光學性能的重要影響
工作簡述 COF分子尺度的微觀結構對其光學性能有重要影響,除了已被廣泛認識的有機官能團作用,本文分析并揭示了三個關鍵結構因素(連接,取向和排列)對COF宏觀光學性能的重要性。 工作介紹 具有特殊性能的光學材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經典聚合物中,通過調節分子的連接(
唐本忠團隊研究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阿喀硫斯之踵”。盡管研究人員采用了化學、物理或工程的方法來抑制分子的聚集擬降低發光猝滅效應,但效果并不理想。從焓熵角度看,
唐本忠團隊“聚集誘導發光”原創概念獲自然科學一等獎
不怕摔、顯示屏可隨意彎曲;敏銳跟蹤,讓癌細胞無處遁形……“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可大大加速這些神奇功能變為現實的過程。工作中的唐本忠。 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項中國人改寫光物理課本的發現,開辟了具有原創性和國
高自旋磁性團簇研究獲新進展!
開發具有預期穩定性、規則結構和精確組分的功能材料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自旋磁性團簇由于電子結構與幾何構型、自旋態以及原子間相互作用區別于塊體材料,展現出奇異的物理化學性質,為自旋電子學材料和微器件的設計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實驗室研究員駱智訓課題組利用
校正紅團簇巨星的近紅外光度
紅點表示在疏散星團M67中找到的7顆紅團簇巨星 紅團簇巨星因為具有明亮且光度彌散小的特點,可用來精確測量天體的距離。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利用有可靠距離的天體可以對紅團簇巨星的光度進行校正。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紅團簇巨星的性質以及利用它們來精確測量天體的距離。另外,還可以利用紅團簇巨星研究星
Small:分子工程助力高性能AIE光敏劑實現多模態光診療
光療診斷學作為一種新興的集光診斷成像和治療功能于一體的癌癥治療方式,近年來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多種癌癥診斷成像技術中,熒光成像(FLI)由于其侵襲性小、靈敏度高、時空分辨率高等優勢,在細胞和活體無損實時跟蹤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高性能光敏劑是實現熒光成像引導光療的關鍵
唐本忠院士:“聚集”科學之光
2021年,對于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唐本忠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一年,距離他首次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一改寫教科書的新概念正好20周年。20年來,唐本忠帶領科研團隊本著敢為人先、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不僅從基礎研究方面探索了AIE的工作機制,還將AIE材料廣泛應用
福建物構所鋁團簇玻璃研究獲進展
“晶體-液體-玻璃”相變為可調控新型玻璃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途徑。與傳統玻璃不同,晶態材料可以通過配位化學和網格化學設計原理來微調所需的屬性,如改善傳質、光學性能等,這是無法在傳統無機、有機和金屬玻璃中實現的。如何誘導晶態材料局域結構無序進而實現液化再到玻璃化轉變是一個挑戰,因為絕大部分晶態材料直至分
中國科大等在金屬團簇發光領域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蒙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教授王泉明團隊合作,在溶液中實現了金屬團簇>99%量子產率的近紅外發光,并揭示了其三重態發光機制,解決了這一方向的難題。1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Near-unity NIR phosphorescent quantum yield from a room
合肥研究院在團簇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對物質結構的掌握為理解和改善物質性能提供了根本條件,因而結構研究在科學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金榮超合作,通過精選配體,構筑適當的團簇間/內弱相互作用力,生長出高質量的單晶,成功解析出Au144(SR)6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金屬納米團簇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材料,其特殊的尺寸范圍、確定的組成結構、獨特而又豐富的物理、化學性能激起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金屬納米團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
研究揭示鐵釩團簇活化氮氣的微觀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3.shtm氮氣作為大氣中最為豐富的資源,將其轉化為含氮化合物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而氮氣的N≡N三鍵鍵能極大,難于活化或斷裂,目前工業仍然主要采用傳統的高溫高壓工藝進行固氮。因此,實現
研究團隊解析單個團簇在反應中動態結構演變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巍課題組與吳新平課題組合作,在原子水平上探索了納米團簇特殊性質的結構基礎與演變規律,構建了原位、動態、高分辨電化學表征方法精準獲取納米團簇的動態催化活性,為揭示新型納米團簇特殊結構與獨特性能之間的明確構-效關系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
研究團隊解析單個團簇在反應中動態結構演變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巍課題組與吳新平課題組合作,在原子水平上探索了納米團簇特殊性質的結構基礎與演變規律,構建了原位、動態、高分辨電化學表征方法精準獲取納米團簇的動態催化活性,為揭示新型納米團簇特殊結構與獨特性能之間的明確構-效關系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
非傳統發光體系中發色團的形成以及其何影響其發光行為
有機和無機體系的簇發光(clusteroluminescence)現象在學術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但其背后的發光機制仍未得到很好的解釋。近日,唐本忠院士團隊系統地研究了一系列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特性的四氰基鉑酸鹽體系,詳細討論了這種
唐本忠:“聚集”科學之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417.shtm?唐本忠??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 甘曉本世紀初,唐本忠帶領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AIE)的新概念。這項中國人改寫光物理教科書的發現,在國際上開辟了一個具有原創性和引領
聚集誘導熒光超分子籠領域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謝廷正教授聯合美國Akron大學Newkome教授,在聚集誘導熒光(AIE)超分子籠領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王平山教授、謝廷正教授、Newkome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張哲副教授及2021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π團簇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材料在原子冷卻、量子信息存儲、光子飛輪和光開關方面的應用展現了廣闊前景。團簇是化學領域中重要的結構單元,但是現有的團簇理論大多側重于對幾何構型的解釋,對其性能特征的描述相對較少,探索團簇結構特征與性能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芳香性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對于揭示分子體系的幾何結構、穩定性、電
質譜分析在金屬團簇配合物研究中的應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廈門大學化學系 鄭蘭蓀 來自廈門大學化學系的鄭蘭蓀院士帶來了題為《質譜分析在金屬團簇配合物研究中的應用》的報告。 鄭蘭蓀介紹到金屬(團簇)配合物的表征幾乎完全依賴于單晶的X射
研究揭示金屬團簇“油到水”轉換熒光猝滅機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5/522805.shtm近日,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朱滿洲、康熙團隊聯合天津理工大學研究員匙文雄在金屬團簇熒光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完成油相熒光團簇“油到水”的相態轉換,揭示了熒光團簇在相轉換過程
高電荷態離子測量氦團簇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合作者在理論上論證了利用加速器產生的相對論高電荷態離子探測氦團簇(4He2)結構的可行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氦團簇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二聚體分子,其束縛能小(10-7eV)并具有宏觀尺度的分子軸長度(最長可
我所揭示鐵釩團簇活化氮氣的微觀機制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05/t20230517_6758212.html 近日,我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2506組)江凌研究員和謝華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光電子能譜實驗方法,研究了異雙核金屬團簇FeV–與氮氣的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π團簇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材料在原子冷卻、量子信息存儲、光子飛輪和光開關方面的應用展現了廣闊前景。團簇是化學領域中重要的結構單元,但是現有的團簇理論大多側重于對幾何構型的解釋,對其性能特征的描述相對較少,探索團簇結構特征與性能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芳香性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對于揭示分子體系的幾何結構、穩定性、電子離
蘇州醫工所團簇發光熒光微球研究獲進展
白光發光二極管(WLED)是節能、長壽命的固態照明技術,具有節能、壽命長、可靠性高、環境友好等優點。相較基于無機發光體的WLED,聚合物發光二極管(PLED)提供了溶液處理的簡化制造方案。通常,制造白光聚合物發光二極管(WPLED)需要將多種熒光團加入聚合物基質以制得白光。多熒光團方法要求精確控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