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纖維化血象和骨髓象特點
(1)血象1)紅細胞:一般為中度貧血,晚期或伴溶血時可出現嚴重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如有明顯出血時,可為低色素性,也可有大細胞性。網織紅細胞一般在2%~5%之間,血涂片中可見有核紅細胞,多為中、晚幼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見嗜堿性點彩和多染性紅細胞及淚滴紅細胞。骨髓纖維化患者血象。A.可見晚幼紅細胞,成熟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見淚滴紅細胞。B.可見晚幼紅細胞、嗜堿性點彩和卡波氏環。2)白細胞:多數正常或中度增高,少數病例可達100×109/L,大多為成熟中性粒細胞,也可見中、晚幼粒細胞,偶見原始粒細胞。嗜酸和嗜堿性粒細胞也有增多。3)血小板:約1/3病例增多,晚期減少,形態可有異常,如巨型血小板甚為常見。(2)骨髓象:骨髓穿刺堅硬,常抽不出骨髓液(干抽)或抽出的骨髓液含造血細胞很少,而含有大量纖維組織及凝集的血小板,少數病例骨髓呈灶性增生。......閱讀全文
骨髓纖維化血象和骨髓象特點
(1)血象1)紅細胞:一般為中度貧血,晚期或伴溶血時可出現嚴重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如有明顯出血時,可為低色素性,也可有大細胞性。網織紅細胞一般在2%~5%之間,血涂片中可見有核紅細胞,多為中、晚幼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見嗜堿性點彩和多染性紅細胞及淚滴紅細胞。骨髓纖維化患者血象。A.可見晚幼紅細胞
骨髓纖維化的血象和骨髓象特點
(1)血象1)紅細胞:一般為中度貧血,晚期或伴溶血時可出現嚴重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如有明顯出血時,可為低色素性,也可有大細胞性。網織紅細胞一般在2%~5%之間,血涂片中可見有核紅細胞,多為中、晚幼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見嗜堿性點彩和多染性紅細胞及淚滴紅細胞。骨髓纖維化患者血象。A.可見晚幼紅細胞
血象及骨髓象特點
(1)血象:血紅蛋白、紅細胞均減少,以血紅蛋白減少更為明顯。輕度貧血時紅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中度以上貧血時紅細胞體積減小,中心淡染區擴大,嚴重時紅細胞可呈環狀,并有嗜多色性紅細胞及點彩紅細胞增多。網織紅細胞輕度增多或正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一般正常。血小板計數一般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粒紅
缺鐵性貧血血象與骨髓象特點
1.血象:Hb↓↓、RBC↓,其它大致正常。Ret增多或正常。小細胞低色素貧血?2.骨髓象:紅系增生,以中、晚幼紅為主。其體積小,邊緣不規整,胞核小而致密,胞漿量少,著色偏堿。其它大致正常。
幾種貧血的骨髓象及血象變化特點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減少甚至耗盡時所發生的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于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慢性失血及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一)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以
急性造血功能停滯血象與骨髓象特點
(1)血象:貧血比原有疾病嚴重,Hb常低至30g/L,網織紅細胞減低,淋巴細胞占絕對多數,中性粒細胞有中毒顆粒。除去誘因后,血象可逐漸恢復,先是網織紅細胞和粒細胞上升。Hb則恢復較慢。(2)骨髓象:多數增生活躍,但有的減低,尤其紅細胞系受到抑制,粒紅比例增大。在涂片周邊部位出現巨大原始紅細胞是本病的
霍奇金病的血象與骨髓象特點
血象 部分霍奇金病病人有輕度到中度的貧血,可為正色素正細胞型,或小細胞低色素型。白細胞、血小板一般正常。但到疾病晚期,尤其病變浸潤骨髓后,可發生全血細胞減少,也有中性、嗜酸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增多。骨髓象 霍奇金病的骨髓象多為非特異性改變。若骨髓穿刺涂片檢查找到R-S細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但其陽性率不
多發性骨髓瘤的血象與骨髓象
多發性骨髓瘤的血象血象 絕大多數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貧血的嚴重性隨病情的進展而加重。貧血多屬正細胞正色素性,少數呈低色素性,也有大細胞性者。紅細胞常呈“緡錢狀”排列,血沉也明顯增快。白細胞數正常或偏低,白細胞減少的原因與骨髓受損有關。白細胞分類中,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可占40%~55%。外周血片可
多發性骨髓瘤的概念、血象、骨髓象
多發性骨髓瘤的概念概念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內單一漿細胞株異常增生的一種惡性腫瘤,屬于成熟B細胞腫瘤。其特征是骨髓中單克隆漿細胞過度增生并產生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單克隆漿細胞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壞、骨痛或骨折、貧血、高鈣血癥、腎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異常。多發
臨床常見幾種貧血的骨髓象及血象變化特點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減少甚至耗盡時所發生的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于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慢性失血及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 ?(一)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血象與骨髓象特點
(1)血象:血液呈暗紫色,紅細胞數增多[(7.0~10.0)×1012/L],血紅蛋白增高(180~240g/L),紅細胞比容增高(0.54~0.80),網織紅細胞百分率不增多。紅細胞形態正常,可輕度大小不均,嗜多色和嗜堿點彩紅細胞增多,偶見有核紅細胞。白細胞數增高,(11~30)×109/L,少數
類白血病反應的血象和骨髓象結果
血象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多數超過50×109/L,但一般在120×109/L以下,也有少數白細胞數不增多者。類白血病反應時,不同類型的白細胞有形態異常。胞質中常有中毒顆粒、空泡、胞核固縮及分裂異常。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無明顯變化,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象 類白血病反應病人的骨髓象變化不大。白細胞
巨幼細胞貧血的血象與骨髓象表現
1.血象呈大細胞性貧血,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均增高,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正常。網織紅細胞計數可正常。重者全血細胞減少。血片中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區消失,有大橢圓形紅細胞、點彩紅細胞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5葉核占5%以上或出現6葉核占1%以上),可見
臨床上幾種常見貧血的骨髓象及血象變化特點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減少甚至耗盡時所發生的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于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慢性失血及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一)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血象與骨髓象特點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血象特點血象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低于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小于0.3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體小、中心淺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可正常或減低。營養性缺鐵性貧
臨床上常見幾種貧血的骨髓象及血象變化特點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減少甚至耗盡時所發生的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于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慢性失血及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一)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以
臨床上常見幾種貧血的骨髓象及血象變化特點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減少甚至耗盡時所發生的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于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慢性失血及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一)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以后
骨髓纖維化的血象是什么?
1)紅細胞:一般為中度貧血,晚期或伴溶血時可出現嚴重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如有明顯出血時,可為低色素性,也可有大細胞性。網織紅細胞一般在2%~5%之間,血涂片中可見有核紅細胞,多為中、晚幼紅細胞,大小不均,可見嗜堿性點彩和多染性紅細胞及淚滴紅細胞。骨髓纖維化患者血象。A.可見晚幼紅細胞,成熟紅細
小兒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檢查
在外周血的血常規及白細胞分類檢查,貧血和血小板計數減少極其常見(占75%~90%),半數AML患者白細胞計數增高,多在10×109/L~100×109/L之間,20%的病例甚至>100×109/L。部分患者白細胞計數可正常,少數患者(常為M3型或老年病例)白細胞計數
骨髓象分析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義 按增生程度分5級: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Ⅲ級:增生活躍,見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于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血象與骨髓象
1.血象?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白細胞總數顯著增高,多數大于100×109/L,分類中以幼淋巴細胞占優勢,有時幾乎全為幼淋巴細胞。其形態學特點:細胞體積較淋巴細胞略大,直徑為12~14μm,胞質豐富,淺藍色,無顆粒。核/質比率低,胞核圓形或卵圓形。血片中籃細胞較慢淋顯著為少。血小板有不同程度減少。幼淋巴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血象與骨髓象
1.血象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低于正常,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片中遇見少量幼紅細胞。白細胞計數多數增高,可正常或減少。分類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增多,可達90%。血小板計數低于正常,晚期明顯減少。2.骨髓象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呈增生活躍,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為主,大于30%,伴有形態異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M5診斷的血象和骨髓象
1、骨髓象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原單加幼單細胞大于30%。M5a以原單細胞為主,可大于80%(NEC或單核系細胞),幼單細胞較少。M5b中原單、幼單及單核細胞均可見到,原單細胞小于80%。白血病細胞中有時可見到1~2條細而長的Auer小體。2、血象 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呈中度到重度減少,大多數
骨髓象分析(2)
粒系細胞減少 見于 :1.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癥。2.再生障礙性貧血。3.急性造血停滯。粒系細胞形態異常1.胞核異常:⑴分葉過多見于嚴重感染、腫瘤、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⑵Pelger-Huet畸形,見于先天性或繼發于造血異常綜合征(MDS)、白血病等。2.胞質異常:⑴中毒顆粒、空泡、吞噬異常;⑵胞
骨髓象分析(3)
七、巨核細胞系改變意義巨核細胞增多1.巨核細胞增多呈現左移,見于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癜、脾功能亢進。2.以產板型巨核細胞增多為主,見于急性失血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過敏性紫癜等。 3.巨核細胞增多呈現左移伴有形態異常、畸形,見于巨核細胞性白血病。4.巨核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多,形態異常,見于巨幼紅細
骨髓檢查的正常骨髓象的介紹
由于正常骨髓內各細胞系及其各階段百分率范圍較大,因此凡分類符合下列情況者均可視為正常骨髓象。 ⒈骨髓增生活躍。 ⒉粒細胞系約占有核細胞的40%~60%,其中原粒細胞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骨髓象
多數病例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有少數增生正常或減低,伴明顯病態造血。(1)紅細胞系:多為明顯增生,少數增生減低。原紅和早幼紅細胞增多,有類巨幼樣變,可見核碎裂、核畸形、核分葉、雙核或多核幼紅細胞,核質發育不平衡,胞質嗜堿著色不均。(2)粒細胞系:粒細胞系增生活躍或減低。原粒和早幼粒細胞可增高,伴成熟障礙
正常骨髓象分析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健康成人骨髓中各類不同發展階段的血細胞分布變異較大,符合下列情況者可能為正常的骨髓象。實驗步驟 l. 骨髓增生活躍M:E 2-4:12. 粒細胞系占有核細胞的50-60%.其中原始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5%,中晚幼粒細胞漸多,但均不超過15%(指中性粒細胞)成熟的粒細胞中桿狀核
正常骨髓象分析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健康成人骨髓中各類不同發展階段的血細胞分布變異較大,符合下列情況者可能為正常的骨髓象。實驗步驟l. 骨髓增生活躍M:E 2-4:12. 粒細胞系占有核細胞的50-60%.其中原始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5%,中晚幼粒細胞漸多,但均不超過15%(指中性粒細胞)成熟的粒細胞中桿狀核多于
正常骨髓象的形態
(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細胞比例為(2~4):1.(2)粒細胞系統:約占有核細胞的40%~60%.其中原粒細胞小于2%,早幼粒細胞小于5%,中、晚幼粒細胞均小于15%,成熟粒細胞中桿狀核多于分葉核。嗜酸性粒細胞小于5%,嗜堿性粒細胞小于1%.(3)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約占有核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