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尿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尿蛋白質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礎物質。病理情況下,由于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減低,過多的蛋白質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積聚。(2)尿濃縮和腎小管內環境酸化:尿濃縮可提高尿蛋白的含量,鹽類增多,而尿酸化后又促進蛋白凝固、沉淀,由溶膠變為凝膠并進一步固化,致使尿流速減慢,促使腎小管遠端形成管型。(3)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腎單位:病理情況下,也需要有交替使用的腎單位,使尿在腎單位的下部有足夠停留時間,蛋白等物質才能濃縮、沉淀形成管型。......閱讀全文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 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質在腎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質物為T-H糖蛋白。在病理情況下,由于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由于濃縮(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義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現往往提示有腎實質性損害。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質在腎小管、集合管內凝固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質物為T-H糖蛋白。在病理情況下,由于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管,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由于濃縮(水分吸
尿管型定義:是一些有機物或無機物,如蛋白、細胞或結晶等成分,在腎小管(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管型形成機制和條件:(1)尿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尿蛋白質和T-H蛋白,是形成管型的基礎物質。 病理情況下,由于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大量蛋白質由腎小球進入腎小
二、尿液微量白蛋白測定1982年Viberti在研究糖尿病性腎病時,首先提出了微量白蛋白尿的概念,以區別于臨床蛋白尿,經后微量白蛋白尿這一概念界定為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在3.2-22.6mg/mmolGr(30-200mg/gGr),或排出率在20-200μg/min這一范圍內。即超過尿蛋白正常范圍的上
三、呼吸系統疾病動物模型的復制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RDS) 關于該模型復制方法,除國內外多數采用的油酸法外,尚有靜脈注射致死量大腸桿菌內毒素、出血性休克、高濃度氧吸入等等。但目前認為用油酸法制備RDS 模型比較理想,因為這種模
人類科學探索的手段,早已經抵達浩渺太空;但對于腳底下的地球深部,卻還是難以觸摸。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科學家就夢想打一口超深的鉆井,一直鉆穿地球殼幔邊界的“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長什么樣? 六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但由此發展起來的大洋鉆探計劃,已經成為地球科學史上規模最大
狼瘡性腎炎的治療進展: 狼瘡性腎炎(LN)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累及腎臟所引起的一種免疫復合物性腎炎,是SLE主要的合并癥和主要的死亡原因。我國為SLE的高發區域,其患病率為70/10萬人。SLE患者的LN發病率,從病理學角度看幾乎達100%,從臨床角度看,伴發蛋白尿和尿沉渣異常者約75%.因
泌尿系統藥理實驗中的選擇與應用 (一)利尿藥及腎功能測定實驗中動物的選擇應用 1.利尿藥及抗利尿藥篩選實驗:要判斷所試藥物是否有利尿作用,可選用大白鼠、小白鼠、貓或狗進行實驗,其中以大白鼠較為常用。對人體有利尿作用的藥物均可在大白鼠實驗中獲得較好的利尿效果,但汞撒利的作用較差。因此篩選利尿藥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