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算法,能夠將血液測試的結果與記憶測試的數據結合起來,高度準確地預測未來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這項研究成果于5月24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即使是在專業的醫療機構,大約20-30%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也曾遭遇誤診。通過脊髓液樣本測定tau蛋白和β-淀粉樣蛋白,或者采用PET掃描,可以顯著提高準確性。然而,這些方法比較昂貴,且只能在少數專門的記憶診所中進行。隨著有望延緩疾病進展的新藥出現,在早期準確診斷AD變得越來越重要。 隆德大學Oskar Hansson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已表明,將一些相對容易實現的測試組合起來,能夠在早期可靠診斷阿爾茨海默病。這項研究對瑞典BioFINDER研究中的340名輕度記憶障礙患者進行了檢查,并通過北美543人的研究證實了結果。 研究人員采用一項簡單的血液測試(測定tau蛋白的變體和阿爾茨......閱讀全文
近日研究發現,簡單的血液測試可用來檢測老年人早期阿爾茨海默病。 在血液檢測前需要詳細的標準化指導指南來指導實踐,相關文章已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雜志上。 “如果我們使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血液測試成為初級保健的必檢項目,那么我們必須有指導指南。”SidO`bryant博士說,他是北德克薩
血液是唯一與所有器官都有接觸的組織,攜帶著有關機體的大量寶貴信息。在理論上,檢測血液攜帶的 DNA、RNA、囊泡和細胞殘骸可以幫助人們診斷和監控各種疾病。 產前基因篩查是血液檢測的一個重要應用,通過分析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來鑒定染色體異常(比如唐氏綜合癥)。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血液
目前,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可用于精準監控阿爾茨海默病首次出現癥狀之前的病情發展。 “臨床上還沒有非常有效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案,部分原因是患者開始治療的時間太晚了。” 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赫爾特臨床大腦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Mathias Jucker 博士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認識到目前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方法只能對癥治療,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B)的研究人員和哥廷根大學以及德國神經變性疾病中心(DZNE)的合作者開發出一種基于免疫化學分析的臨床檢測方法,利用紅外差譜分析能更早檢測到阿爾茨海默病。 該測試包含一個紅外(IR)傳感器,其表面涂有高度特異性
在過去的15年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的癡呆癥血液檢測方法。最近,Nature雜志發表了一項突破性成果:來自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小組開發了一種血液測試,可檢測與阿爾茨海默癥相關的毒性蛋白,且測試的準確率高達90%! 圖片來源:Nature(DOI:10.1038/natu
在過去的15年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的癡呆癥血液檢測方法。最近,Nature雜志發表了一項突破性成果:來自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小組開發了一種血液測試,可檢測與阿爾茨海默癥相關的毒性蛋白,且測試的準確率高達90%!圖片來源:Nature(DOI:10.1038/nature25
到目前為止,明確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唯一方法是通過腦部掃描和通過腰椎穿刺收集的腦脊液檢查。雖然繁瑣且昂貴,但這種測試為患者提供了最準確的診斷。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發一種血液檢測方法,可以在癥狀出現之前取代這些程序,以準確診斷或預測阿爾茨海默病。長期以來,tau蛋白與阿爾茨海默氏癥有
阿爾茨海默病(AD)就像“小偷”,一點一點地偷走你的記憶,可我們卻束手無策,一批又一批臨床試驗的失敗讓我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如今,峰回路轉,來自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通過血液檢測成功診斷出臨床前期的
阿爾茨海默氏癥又稱為老年癡呆癥,是一種可導致記憶、思維和行為問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最近科學家們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通過驗血預測健康人在三年內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經驗證這種檢測的準確率高于90%。這項研究于三月九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個簡單的血液測試就有可能預測一個健康的人未來2-3年內是否會患上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研究者稱,如果該項研究能得到更多支持的話,那么通過血液檢測將會彌補當前對抗大腦神經性衰退疾病方面的巨大認知鴻溝。而之前治療對神經性疾病總是在大腦出現衰退
近日,Doug博士說:“鑒于早期干預的需要,許多當前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藥物正在疾病的早期階段被測試,甚至在癥狀開始之前就已經開始測試了。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新的治療方法,讓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氏癥的人來參與臨床試驗。” “先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的血液標記,但他們在定期研
1月21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出現癥狀的16年前,他們血液和脊髓液中一種叫做神經絲光鏈(neurolight chain, NfL)蛋白質的水平就會升高。NfL是神經元細胞骨架的一部分,此前曾被認為與小鼠腦損傷有關,可作為非侵入性追蹤疾
開發一種藥物可能需要幾十年、數十億美元,藥物的命運取決于臨床試驗的結果,通常也緊緊聯系著開發人員。 2018年受到密切關注的腫瘤免疫組合pembrolizumab(Keytruda)與IDO抑制劑epacadostat聯用的臨床3期試驗失敗,一時間激起了腫瘤領域的漣漪,導致幾家公司(包括百時美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當然也有人出來辟謠,說人體器官排毒根本就沒這么精準,器官是時時刻刻在工作的。聽到此話,那些十點鐘準
2014年,斯坦福大學神經學家Tony Wyss-Coray發現,反復輸入年輕血漿能夠使老年小鼠的大腦變年輕。4月19日, Tony Wyss-Coray的團隊在Natur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年輕血液的抗衰老效應。研究發現,人類臍帶血中的蛋白質TIMP2可以改善老年小鼠的大腦功能
華盛頓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人類基因組女性模特 來自不同大腦皮層區域的皮層連接物3D效果圖 在老鼠大腦中植入纖維和光敏分子大鼠腦星形膠質細胞染色細胞在視網膜定位的電極陣列 科學家、作家里奧·沃特森說過:“如果大腦像我們理解的那么簡單,人類會不可思議的簡單,但這是不
上周,《柳葉刀》曾刊登了兩篇顛覆傳統認知的飲食研究。研究發現,通常被認為不健康的高脂飲食竟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巧合的是,近日Cell Metabolism上的兩項獨立研究再次為脂肪“正名”,研究發現,高脂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可以改善記憶力,降低死亡率。 近年
人們一直認為唐氏綜合癥中的認知癥狀過于復雜,這種永久性損傷無法通過藥物治愈。麻省總醫院的Brian Skotko和許多研究者一樣,一直希望能夠推翻這一結論。 為了減輕唐氏綜合癥患者的智力缺陷,目前有兩個主要的藥物臨床測試正在進行。其中一種藥物的靶標是一個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在唐氏綜合癥和
72歲的王玉明在一年半的時間里走了15000多公里,貼了一萬多張尋人啟事,只為找到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妻子。尋人啟事上,從“當面5千元,送人1萬元謝恩”變成“送人來20萬,打電話去接人1萬元謝恩”。看著老伴閆寶霞的照片,老人失聲痛哭:“我怕我堅持不下去,就沒希望了!” 記憶的橡皮擦 很多阿爾茨
全世界60%到95%的成年人感染單純皰疹病毒1(HSV-1)、單純皰疹病毒2(HSV -2)或兩者兼而有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感染只不過是一種周期性的滋擾,會引起冷瘡或生殖器損傷。但是對于新生兒來說,這些病毒將會產生毀滅性的后果:嚴重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炎癥和潛在的死亡。即使,當代有最
全世界60%到95%的成年人感染單純皰疹病毒1(HSV-1)、單純皰疹病毒2(HSV -2)或兩者兼而有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感染只不過是一種周期性的滋擾,會引起冷瘡或生殖器損傷。但是對于新生兒來說,這些病毒將會產生毀滅性的后果:嚴重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炎癥和潛在的死亡。即使,當代有最
阿爾茨海默癥(AD)是一種進程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俗稱為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會不斷惡化,極大的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這種疾病是老齡化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 Uppsala大學的科學家們五月二十三日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志上
老年癡呆經常活在年輕人的口頭上,用來調侃誰反應遲鈍。不過,實際生活中,這種病比想象的要更為普遍,在發達國家,甚至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 老年性癡呆癥,常見的就是阿爾茨海默病,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最終將導致記憶喪失和認知功能喪失。 目前,這種病還沒有徹底治愈的辦法。不過,如果可以盡早診斷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日本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分離和鑒定植物藥物中活性化合物的方法,該方法準確地解釋了藥物在體內的作用。使用這種技術,他們已經從傳統中藥骨碎補中確定了多種活性化合物,能夠在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提高記憶和減少疾病特征。相關文章發表在6月19日的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普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制成了新型生物傳感器,能夠以非侵入的方式進行糖尿病測試,探測出人體唾液和眼淚中極低的葡萄糖濃度。這項技術無需過于繁復的生產步驟,從而可降低傳感器的制造成本,并可能幫助消除或降低利用針刺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is,IVD)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在疾病預防、診斷、監測以及指導治療的全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現代疾病與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臨床上80%以上的疾病診斷都依靠體外診斷技術,也被人譽為了醫生的“眼睛”。各種新技術、新方
體外診斷(In Vitro Diagnosis,IVD)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在疾病預防、診斷、監測以及指導治療的全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現代疾病與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臨床上80%以上的疾病診斷都依靠體外診斷技術,也被人譽為了醫生的“眼睛”。各種新技術、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