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距今5000年的埃及,3300年的印度和2300年的中國都有結核病的歷史資料記載。雖然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結核病的嚴重性,但是對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卻一直是云里霧里。……直到……1882年3月24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德國當時最著名的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引起結核病的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發現,興奮的科赫如此描繪其發現:“在顯微鏡下,動物組織呈現棕色,而結核菌呈現為漂亮的藍色”。由于結核菌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直桿狀,形狀類似于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火柴,因此被命名為“結核分枝桿菌”。感謝科赫的偉大發現,實驗室人員可以通過特殊的染色方法,為結核分枝桿菌穿上一身“紅色”的外衣,在顯微鏡的幫助下,可以準確的發現這些紅色的結核菌,這就是我們使用了100多年的檢查方法,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快速廉價。......閱讀全文
痰中找結核菌的重要性: 自1882年德國科學家柯赫發現結核桿菌以后,從此,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瘟疫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使結核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的進展加快了進程。 我們知道,肺結核病是人體感染結核桿菌以后,發生的慢性傳染病。任何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定的病原體,只有找到病原體或檢測到病原體的標志物(所謂標志物即
自1882年德國科學家柯赫發現結核桿菌以后,從此,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瘟疫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使結核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的進展加快了進程。 我們知道,肺結核病是人體感染結核桿菌以后,發生的慢性傳染病。任何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定的病原體,只有找到病原體或檢測到病原體的標志物
自1882年德國科學家柯赫發現結核桿菌以后,從此,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瘟疫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使結核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的進展加快了進程。 我們知道,肺結核病是人體感染結核桿菌以后,發生的慢性傳染病。任何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定的病原體,只有找到病原體或檢測到病原體的
結核病是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 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所致以呼吸系統感染為主的慢性傳染病,至今依然是單一感染因素引起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我國的結核發病率位于世界第二,感染率為44.5%。現有的結核診斷方法存在諸多不足。臨
用進口免疫色譜層析抗結核菌抗體測試卡(ICT-TB卡)對128例肺結核病人血清和103份對照血清進行測試,并與國產免疫金滲濾法(DIGFA)和38 kD抗原酶聯免疫試劑(ELISA)進行比較。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128份活動性肺結核病人血清取自本院及閔行、奉賢結防院住院病人(肺結核的診斷
用進口免疫色譜層析抗結核菌抗體測試卡(ICT-TB卡)對128例肺結核病人血清和103份對照血清進行測試,并與國產免疫金滲濾法(DIGFA)和38 kD抗原酶聯免疫試劑(ELISA)進行比較。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128份活動性肺結核病人血清取自本院及閔行、奉賢結防院住院病人(
結核病是當今全球范圍對人類最具威脅性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單病因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發展中國家的頭號傳染性殺手,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一、結核病的嚴峻形勢 由于結核病的生物學特性和社會因素,加之近20年來各國對結核病的忽視,造成結核病疫情呈全球性的回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
用進口免疫色譜層析抗結核菌抗體測試卡(ICT-TB卡)對128例肺結核病人血清和103份對照血清進行測試,并與國產免疫金滲濾法(DIGFA)和38 kD抗原酶聯免疫試劑(ELISA)進行比較。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128份活動性肺結核病人血清取自本院及閔行、奉賢
2 目前國內外應用于檢測耐藥結核桿菌的分子生物學方法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尤其是PCR技術的問世,檢測耐藥可以直接從基因入手,這樣與傳統的結核桿菌藥敏試驗相比,不僅大大縮短了檢測周期,實現了自動化,而且也降低了生物實驗室的危險性。耐藥檢測包括用PCR擴增基因組內攜帶的耐藥性區域,和進行擴增產物的突變
今天是第16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記者昨天從省市疾控部門獲悉,目前,結核病的死亡率居傳染病首位,15-54歲年齡組發病率達七成。青年人為何會成為結核病的襲擊對象?結核病專家說,這與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有關。今天,市疾控中心專家將做客本報,給讀者講解“防核攻略”。
我國現有結核病人約450萬例,每年病死近13萬人[1]。造成上述嚴峻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結核病的早期快速診斷技術不理想。目前已有的結核抗體檢測試劑均為未純化的結核菌菌液抗原,存在特異性差異的問題[2,3]。我們對南京大淵生物技術工程公司使用的基因工程表達的結核菌蛋白和脂多糖生產的結核芯片系統進行了檢
我國現有結核病人約450萬例,每年病死近13萬人[1]。造成上述嚴峻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結核病的早期快速診斷技術不理想。目前已有的結核抗體檢測試劑均為未純化的結核菌菌液抗原,存在特異性差異的問題[2,3]。我們對南京大淵生物技術工程公司使用的基因工程表達的結核菌蛋白和脂多糖生產的結核芯片系統進行
5月4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基礎醫學院高謙教授團隊利用超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從52例結核病人的隊列中選取12例具有代表性的結核病人,在治療不同時間點對結核菌群體中頻率在1.5%以上的基因突變進行檢測并追蹤其動態變化。同時,利用群體遺傳學和馬爾科夫鏈等方法模型,分析比較了在有效多藥聯用與非
5月4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基礎醫學院高謙教授團隊利用超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從52例結核病人的隊列中選取12例具有代表性的結核病人,在治療不同時間點對結核菌群體中頻率在1.5%以上的基因突變進行檢測并追蹤其動態變化。同時,利用群體遺傳學和馬爾科夫鏈等方法模型,分析比較了在有效多藥聯用與
來自深圳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麻省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 “Nitric oxide prevents a pathogen-permissive granulocytic inflammation during tuberculosis”的論文,顛覆了傳統對一氧化氮抗結核作用的認識,這
結核分枝桿菌是結核病的重要致病菌,可侵及全身各器官,肺結核是結核病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痰結核菌陽性患者是肺結核的重要傳染源。感染結核菌后是否發病取決于感染菌量和宿主抵抗力,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AIDS、糖尿病、矽肺及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均為結核菌易感人群。結核病的病例復雜多樣,以滲出病變為主,或以增殖病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高謙團隊利用超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了多藥聯用下病人體內結核菌的“微變化”過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基因組生物學》。 耐藥率的攀升是全球結核病防控面臨的巨大挑戰。在多藥聯用下,盡管85%以上的結核病人能成功治愈,但并不清楚病人體內的結核菌是否發生了微進化,同時
近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教授戈寶學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院士團隊研究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自身免疫系統,從而導致結核病發生。相關成果1月16日在線發表于《自然》。 截至目前,人類對結核菌感染發病和耐藥機制并不完全清楚,對結核
4 L型細菌的耐藥性與醫院感染 細菌變成L型后與其原菌株不同,故臨床治療用藥時,不僅要考慮細菌的藥敏,也要考慮L型的藥敏。一般認為細菌變為L型后已經失去了細胞壁,而β-內酰胺抗生素(青霉素類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所以對細菌L型不起作用,而對作用于核酸與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如紅霉素、氯霉
結核病(TB,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導致的疾病。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骼結核等,這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范圍內有1040萬新病例并且有170萬死亡。
痰結核菌檢查不僅是診斷肺結核的主要依據,亦是考核療效、隨訪病情的重要指標。肺結核病患者痰液可呈間歇排菌,故應連續多次查痰。X線
細菌L型是細菌細胞壁缺陷型。每種細菌都有其固定的形態,其形態決定于細菌最外層的細胞壁,細菌細胞壁不同程度缺失導致細菌變成細菌L型。細菌L型最早由Klieneberger發現,他于1935年從念珠狀鏈桿菌的培養物中發現有一種微小的菌落,當時認為是一種支原體,并命名為L1(以他工作的lister研究所
結核病(TB,Tuberculosis)是結核桿菌(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導致的疾病。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肺結核、淋巴結核、骨骼結核等,這是一種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范圍內有1040萬新病例并且有170萬死亡。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主要的有肺結核、非典型性肺炎等。結核桿菌感染曾給人類健康帶來很大威脅,一度是較嚴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解放以后由于對結核病的預防的重視,特別是特效抗癆藥物的出現,使結核病流行基本被控制。近來結核病有抬頭的趨勢,基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目前從痰中檢測結核分枝桿菌仍是診斷肺結核的重要方法,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對發現傳染源、確定治療方案、考核療效、評價防治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558 例肺結核患者及疑似患者痰標本同時進行涂片抗酸染色法、快速結核菌培
結核病人南京市疾控中心市民提供咨詢和健康指導 3月24日是第十六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主題是“遏制結核、共享健康”。結核病是慢性傳染病,目前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感染了結核分支桿菌,每年有800-1000萬結核病患者,其中死亡180萬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高謙教授帶領柳清云博士后,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控制中心趙雁林副主任以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Caitlin S. Pepperell教授等合作,對中國31個省76個研究現場來源的4578株結核菌株進行基因分型和測序,并整合51個國家地區的15591株結核菌基因組數據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高謙教授帶領柳清云博士后,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控制中心趙雁林副主任以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Caitlin S. Pepperell教授等合作,對中國31個省76個研究現場來源的4578株結核菌株進行基因分型和測序,并整合51個國家地區的15591株結核菌基因組數據
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通過利用宿主的泛素系統抑制了先天免疫。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布在2月2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G
為什么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發生結核病 全球每3個人中就有1個人感染結核菌,我國更為嚴重,大約有將近一半的人感染了結核菌。但是,感染了結核菌并不一定發生結核病,只有在抵抗力低的情況下才發病。正常人群中結核菌的感染者中,大約有10%的人在一生中可能發生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