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納米線當然成分就是Si了,要是SiO2不就是SiO2納米線了?不過Si確實不穩定,極易氧化,表面一定會有SiO2層的。......閱讀全文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實現了硅納米晶體管、傳感器等納米器件的部分功能,但是離納米器件的大規模集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用硅納米線制成的“紙電池”。 當全世界的科學家一窩蜂地關注碳納米管時,殊不知,另一種一維納米材料硅納米線同樣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LinkedIn與電子一體化的巨大成功故事相反,光子集成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它面臨的最嚴重的障礙之一是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來實現不同的功能,不像電子集成。更復雜的是,許多光子集成所需的材料與硅集成技術不兼容。 到目前為止,在光子電路中放置各種功能納米線,以達到所需的功能已經表明,雖然完全有可能
硅納米線和人類細胞同處一“室”,竟被細胞“吞噬”!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將人體內皮細胞與硅納米線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利用電子顯微鏡和特制光學成像工具,首次視頻呈現“吞噬”細節。這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新研究,能幫助開發出突破人體屏障的給藥
硅納米線和人類細胞同處一“室”,竟被細胞“吞噬”!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將人體內皮細胞與硅納米線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利用電子顯微鏡和特制光學成像工具,首次視頻呈現“吞噬”細節。這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新研究,能幫助開發出突破人體屏障的給藥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SOI材料與器件課題組在硅納米線陣列寬光譜發光方面取得新進展。課題組研究人員將SOI與表面等離子體技術相結合,研究了硅納米線陣列的發光性能,并且與復旦大學合作借助時域有限差分法(FDTD)理論計算了硅納米線發光峰位與納米腔共振模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21日報道,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用非常細的納米線制造出一種晶體管,表現出明顯的量子限制效應,納米線的直徑越小,電流越強。該技術有望在生物感測、集成電路縮微制造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實驗中,他們用平版
位于硅基片之上的納米線吸收太陽射線。納米線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主流。(自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波爾研究所) 左圖為硅底質上GaAs納米線晶體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中間為透射式電子顯微鏡下的單個納米線;右圖是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下放大的晶體結構。(自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波爾研究所)
繼去年在Nano Letters報導了最靈敏的硅納米線DNA傳感器之后,在2012年9月剛剛出版的Nano Letters上(2012, 12 (10), pp 5262–5268, DOI:10.1021/nl302476h),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躍林/李鐵課題組
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人類絕對清潔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便宜的制造元件;廉價且能耗低的制造方法;高轉化效率。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現在,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了一種廉價制造高質量的納米線太陽能電池的新技術,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面向5納米以下技術代的新型硅基環柵納米線(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結構和制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納米以下集成電路技術中現有的FinFET器件結構面臨諸多挑戰。環柵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大詩人蘇東坡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竹子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其實竹子并不是普通樹木,它屬于草本植物,故其生長迅速,生長周期遠遠短于其他速生樹種,所以以竹代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龍祎博士團隊以竹子為主要原料,開發了一種以節能為目標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銀納米線開發出具有高導電性和彈性的導體,有望制成可伸縮變形的電子設備。 可伸縮的電路將能夠勝任很多剛性設備不可為的事情。例如,電子化“皮膚”可以幫助機器人拿起一些細微的物體,伸縮的顯示器和天線可以使手機和其他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李杜娟通過引入高效能晶體管生物傳感器,在癌癥早期診斷以及術后監控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生物傳感器是一類用于檢測特定分析物的分析設備,通常由生物識別元
電活性生物材料是在電信號作用下能改變其理化特性或者在外界刺激作用下產生電信號的一類生物醫學材料。電活性生物材料作為新一代“智能”生物材料,可以將電、電化學和力電信號刺激直接傳遞給細胞和組織,引起了生物醫學領域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此外,生物體的組織和細胞電學性質的研究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離子物
寬帶光探測器廣泛應用于很多重要領域,包括紅外成像、遙感、環境監測、天文探測、光譜分析等。特別是在紅外成像領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色紅外成像,探測器必須能同時探測不同波段的紅外輻射,如短波紅外(1~3mm)、中波紅外(3~5mm)、長波紅外(8~14mm)、甚長波紅外(>14mm)、甚至是
神經元可以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是神經系統的基礎。與神經元相關的疾病種類繁多,其中不少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要開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一個重要的手段是監測神經元細胞對于候選藥物的響應。目前記錄神經元活性的方法多利用細胞內外離子濃度的差異,通過測量離子通道電流和細胞內電位的變化來評估神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材料領域著名雜志《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48: 5463-5467)報道了一種納米銀/硅納米線復合材料在長效持久抑菌方面的工作。《自然》雜志在“研究熱點”(
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IBM Research of Zurich)開發出一種尺寸極其微小的納米線,具有一般標準材料所沒有的光學特性,從而為開發出基于半導體納米線的“新一代晶體管”電路研究而鋪路。 該研究實驗室與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硅半導體表面重構以及表面吸附原子在硅表面上的自組裝研究是理論和實驗科學工作者長期以來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由于MnSi等錳基化合物具有鐵磁性和較高的居里溫度,因此被認為是最有望實現自旋傳導的磁性材料。實驗發現,錳在室溫下可在硅(001)面上自組裝形成單原子納米線和小納米團簇,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在熱等離子體制備硅納米線負極材料上取得新進展,實現每小時公斤級量產,且制備的電池容量和壽命都達到較高標準,與碳材料復合后循環1000次的容量仍有2000mAh/g,為硅碳負極材料的產業化進展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CS Nano上。 目前傳統的石墨負極材
日前,中科院理化所賀軍輝團隊和清華大學孫家林團隊合作,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制作了還原氧化石墨烯—硅納米線陣列異質結光探測器,實現了一個探測器就可以完成從可見光到太赫茲波的超寬帶光探測,達到了以往多個探測器同時工作才能達到的探測帶寬。相關成果發布在《微尺度》上。 據介紹,寬帶光探
計算機、電燈泡甚至人體產生的熱——這些能量最終都耗散在環境中白白浪費掉了。而一種新型熱電裝置可讓人們利用這些能量,將熱能轉換為電能或進行互相轉換。 新型納米網篩可大大提高熱電設備效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納米網篩,用這種材料制成的
如果你處于有可能患癌癥的三分之一人口之列,你的身體會在醫生診斷這種疾病之前發出警告信號。如果能盡快檢測出潛藏在細胞和血流中的這些微弱信號,你就會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問題是早期癌癥的標志性變異相當復雜,而且常常很微弱,甚至處于分子水平。 但是,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
在最新一期的Nano Letters上(Nano Lett., 2011, 11 (9), pp 3974–3978, DOI:10.1021/nl202303y),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躍林/李鐵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以快報形式報導了他們在超高靈敏硅納
2011年12月21日,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國家圖書館順利舉行。本屆年會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儀器耗材廠商的200余位專家學
陰陽相互吸引卻不融合,半導體PN結也是這樣:N型雜質和P型雜質相互吸引,而一旦彼此融合,卻意味著PN結的死亡與半導體性能的喪失。研究人員發現,在納米線中加入軸向扭曲,可以令二者保持分離,使PN結“長生”、器件壽命延長。Illustration of the relative formation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9日報道,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技術,首次成功地將復合半導體納米線整合在硅晶圓上,攻克了用這種半導體制造太陽能電池會遇到的晶格錯位這一關鍵挑戰。他們表示,這些細小的納米線有望帶來優質高效且廉價的太陽能電池和其他電子設備。相關研究發表在《納米快報》雜志上。 III—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薛飛與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Martino Poggio、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金松聯合研究表明,單軸各向異性可以穩定一維納米線中的斯格明(Skyrmion)相。研究成果以Stabilized Skyrmion Phase Detected i
癌細胞與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界面化學研究中的前沿熱點之一,對腫瘤診斷、抗癌藥物篩選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生物界面上癌細胞的特異識別與粘附調控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受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
爆炸物檢測作為反恐防爆的重要措施正日益彰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爆炸物蒸氣檢測技術具有非接觸、采樣簡單、可靠性高、性能優異、多功能集成、可以批量生產等優點,使爆炸物探測器實現小型化、低成本和高精度成為可能。 傳統的氣敏傳感器通常是將敏感材料與電極構成歐姆接觸,通過測量待測分子吸附引起的電流變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