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食管癌的人群分布與年齡、性別、職業、種族、地域、生活環境、飲食生活習慣、遺傳易感性等有一定關系。經已有調查資料顯示食管癌可能是多種因素所致的疾病。已提出的病因如下: 1.化學病因 亞硝胺。這類化合物及其前體分布很廣,可在體內、外形成,致癌性強。在高發區的膳食、飲水、酸菜、甚至病人的唾液中,測亞硝酸鹽含量均遠較低發區為高。 2.生物性病因 真菌。在某些高發區的糧食中、食管癌病人的上消化道中或切除的食管癌標本上,均能分離出多種真菌,其中某些真菌有致癌作用。有些真菌能促使亞硝胺及其前體的形成,更促進癌腫的發生。 3.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鉬、鐵、鋅......閱讀全文
近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1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鑒別了多個全新的中國人群食管鱗狀細胞癌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易感位點,并分析了基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關研究論文于9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
一直以來,潮汕地區的食管癌高發,人們對于這個如同“魔咒”般揮之不去的疾病充滿恐懼和擔憂,而潮汕人酷愛的“燙嘴”工夫茶一直被認為是致癌的主因。不過,記者日前采訪了解到,其實潮汕地區食管癌高發并非是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魔咒”!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這一現象的內在原因是遺傳因素,即基因的異常所致。
9月14日,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官方學術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柯楊教授團隊題為“Absence of Iodine Staini
一、等滲性缺水 又稱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病人最易發生的。水和鈉成比例的喪失,血清鈉仍在正常的沲圍,細胞外液滲透壓也保持正常。 (—)病因:常見的有:①消化液的急性喪失如大量嘔吐和腸瘺等;②體液喪失在感染區或軟組織內如腹腔內或腹膜后感染、腸梗阻和燒傷等。 (二)臨床表現:少尿、畏
水和鈉的代謝紊亂:一、等滲性缺水又稱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外科病人最易發生的。水和鈉成比例的喪失,血清鈉仍在正常的沲圍,細胞外液滲透壓也保持正常。(—)病因:常見的有:①消化液的急性喪失如大量嘔吐和腸瘺等;②體液喪失在感染區或軟組織內如腹腔內或腹膜后感染、腸梗阻和燒傷等。(二)臨床表現:少尿、畏食
本文刊載于《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專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自1962年美國作家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以來,環境污染開始引起社會和公眾的廣泛關注。20世紀一系列環境健康損害事件已經給人類社會敲響了警鐘,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2019年1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首次在培養皿中培養出完美的人類血管 doi:10.1038/s41586-018
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統計,按發病例數排位,肺癌位居全國發病首位,其后依次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每年發病約36.5萬)和乳腺癌。按死亡例數順位, 肺癌仍居全國惡性腫瘤死亡首位,其后依次為肝癌(死亡病例約31.9萬)、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 肝癌是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報告中指出,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動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 而國內外的經驗早已經證明,采取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早期治療等防治措施,對于降低癌癥的發病和死亡具有顯著效果。 10年前的3月5日,“在農村
近年來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研究和投資熱度不減。尤其是針對癌癥的早期診斷技術的開發如基因篩查等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對于各類癌癥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易感基因的研究則是這項技術的關鍵環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院士是腫瘤病因學領域的資深
癌癥篩查一直是體檢中大家關注的項目,但近年來一些調查研究卻顯示癌癥篩查并不能有效降低總體死亡率。那么,到底該不該篩查?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王建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國,癌癥篩查仍有必要。 王建璋告訴記者,降低癌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要從病因學預防和早期診斷、
液體活檢因其無創性、準確性、動態性及其可行性在2014年受到了臨床醫生的極大關注,2015年CSCO會議上更是大熱。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國家,患者人數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液體活檢技術能否開辟治療新方法來提前診斷結果? 5月20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液態活檢與臨床應用研討會”,大會嘉賓來自汕頭大
來自山西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采用全基因組測序(WGS)揭示出了食管鱗狀細胞癌多樣的結構變異模式。研究論文發表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子刊《AJHG》雜志上。 山西醫科大學的崔永萍(Yongping Cui)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詹啟敏(Q
惡性腫瘤死亡率 我國近20年來癌癥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昨天,記者從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中獲悉,每分鐘就有6人確診為癌癥。同時,癌種也呈現地域化特點,如胃癌集中在西北及沿海。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這是我國首次發布腫瘤發病情況登記
如上已述,不同種屬、品系和類型的實驗動物其腫瘤學方面的性狀各不相同,腫瘤學研究工作應當熟悉實驗動物科學的開發研究成果,對有關的資料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為自己的課題選到合適的實驗動物腫瘤模型。 實驗動物的腫瘤模型可以概括地區分為下面四類: (一)自發性腫瘤模型 實驗動物種群中不經有意識的人工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復旦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10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鑒別出了中國人群喉鱗狀細胞(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的三個易感位點。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7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在此殿堂級期刊上拓荒的中國大神陳萬青教授,于1月25日在CA-CancerJClin發布了《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 該研究分析結果提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結直腸癌為五種最常見癌癥,占所有癌死亡病例的3/4! 結直腸癌 作為最常見
在一項編寫胃癌分子病因目錄的大型研究中,包括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內的科學家們,基于共有的突變以及其他的一些分子異常鑒別出了胃癌的4個亞型。他們說這一新的分類法有望推動臨床研究,開發出一些更好的方法來治療這一全球第三大癌癥殺手。 在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上的研究
魏礦榮的辦公室里,有整整一面墻的大柜子,里面裝滿一排排泛黃的腫瘤登記卡:姓名、性別、年齡、居住地址、癌種、死亡日期 每張卡片上記載的患者信息不同,但是它們的背后卻有一樣揪心的故事。廣東省中山市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室保存了40年來當地腫瘤患者的資料,作為這個科室的主任,魏礦榮如今不再要用手工處理
一、復制方法和應用動物疾病模型的復制,是用人為的方法,使動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損害,出現某些類似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形態結構方面的變化或各種疾病,通過這種手段來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為研究人類疾病的預防、治療(包括新藥物試用)提供
不知不覺,1月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閱讀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附帶致死性或有助開發出治療胰腺癌的新方法 doi:10.1038/nature21052 癌細胞經常剔除在正常情形下抑制腫瘤形成的基因。這些基因
2015年1月12日,美國癌癥學會(ACS)發布了《2015年美國癌癥篩查指南》,并在線發表于《CA:臨床醫生癌癥雜志》(CA Cancer J Clin)。 本文主要對該指南中6個癌種的篩查建議進行整理,同時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喬友林教授等專家結合我國指南對中美最新癌癥篩查
幽門螺桿菌(H pylori,Hp)感染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胃炎及胃腺癌。關于 Hp 清除是否可預防癌癥,還是僅降低其發病風險,目前還無明確的結論。此外,有研究提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對機體還可能有一定益處(如降低肥胖或兒童哮喘的風險等),但證據也尚不充分。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學習下 Hp 感染的影響、
長期以來,網絡流傳多種食物、各種版本的致癌說,如"約有1/3的癌癥與飲食有關"等。與此同時,有些網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等抗癌說。癌癥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說法是否靠譜?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人人都有癌細胞嗎? 【回應】正常人群沒有癌
長期以來,網絡流傳多種食物、各種版本的致癌說,如“約有1/3的癌癥與飲食有關”等。與此同時,有些網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等抗癌說。癌癥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說法是否靠譜?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人人都有癌細胞嗎? 【回應】正常人群沒有癌
由于受環境污染、不良生活習慣和遺傳等因素影響,癌癥高發已成為不爭的事實。2013年1月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約8550人中招,每分鐘就有近6人被診斷為癌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教授袁鳳蘭說,早發現、早治療是對抗癌癥的最佳手段,
由于癌癥的病因極其復雜多樣,大多數腫瘤從病因上預防較困難;而腫瘤的發生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多數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治療的機會。因此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是提高治愈率、改善治療預后的關鍵。目前,腫瘤標志物檢測、醫學影像學檢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