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根據肝癌的不同階段酌情進行個體化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肝動脈結扎、肝動脈化療栓塞、射頻、冷凍、激光、微波以及化療和放射治療等方法。生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肝癌也多有應用。 1.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肝癌的首選,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手術方法有: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肝切除等。 2.對不能切除的肝癌的治療 對不能切除的肝癌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術中肝動脈結扎、肝動脈化療栓塞、射頻、冷凍、激光、微波等治療有一定的療效。原發性肝癌也是行肝移植手術的指征之一。 3.化學藥物治療 經剖腹探查發現癌腫不能切除,或作為腫瘤姑息切除的后續......閱讀全文
原發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不同病理類型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其中HCC占到85%~90%以上。在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中排第四位(前五分別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
一、傳染源與傳播途徑:乙肝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和HBV抗原攜帶者。在潛伏期和急性期,病人血清均有傳染性。乙型肝炎的傳播非常廣泛,據估計HBsAg攜帶者在世界上約有2億。由于他們不顯臨床癥狀,而HBsAg攜帶的時間又長(數月至數年),故成為傳染源的危害性要比患者更大。HBV的傳染性很強,據
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原發性肝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HBV、HCV)的慢性感染、黃曲霉毒素暴露、嗜酒等,其中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引起的肝癌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除了腫瘤的惡性特征外,肝癌由于起病隱匿,發現時患者往往已失去治療機會,也是
一、AFP的臨床應用u 概述:AFP是單一多聚體肽鍵糖蛋白,590個氨基酸,MW為70000D。含糖為4%。AFP的編碼基因位于第4對染色體的4q11-q22區域。與血清白蛋白、維生素結合蛋白屬同一基因家族。AFP主要在胎肝合成,其次是卵黃
同一家醫院有肝病科、腫瘤科、肝外科、中醫等十五六個科室可收治肝癌病人,各行其是。針對這一現象,衛生部6月2日在北京與拜耳醫藥保健公司簽署協議,啟動“原發性肝癌規范化診療推廣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教授指出,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患者約30萬例,而我國的肝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便且診斷準確率較高,對腫瘤的供血動脈、側支循環及門靜脈有很好的檢測作用。本文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鑒別診斷中的診斷價值,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5例均為首次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為肝臟腫瘤的患者,其中男71
huh7細胞系的特點:在密度低的時候,是多邊形,密度大的時候,偏向于梭形。 Huh7是指人肝癌細胞系,是由Naka-bayashi等人建立dao的,細胞源自一個日本男性高分化肝細胞肝癌,HBV陰性,能產生一些細胞質蛋白,如白蛋白、a抗胰蛋白酶、AFP等。肝癌(liver cancer)是指發生于肝臟
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朱海珍教授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出一株名為HLCZ02的新型人肝癌細胞系,可應用于細胞或動物模型。它的構建,為材料匱乏的肝癌研究領域高分化類型腫瘤實驗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日前,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朱海珍教授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出一株名為HLCZ02的新型人肝癌細胞系,可應用于細胞或動物模型。它的構建,為材料匱乏的肝癌研究領域高分化類型腫瘤實驗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日前,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
由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兼腫瘤中心主任羅榮城教授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肖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基因缺陷能夠同時誘發肝癌和糖尿病。研究成果12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Cancer Cell》(《癌細胞》)上。 羅榮城在今天南方醫科大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NCO
3、 AFP的臨床應用 AFP是單一多聚體肽鍵糖蛋白,590個氨基酸,MW為70000D。含糖為4%。AFP的編碼基因位于第4對染色體的4q11-q22區域。與血清白蛋白、維生素結合蛋白屬同一基因家族。AFP主要在胎肝合成,其次是卵黃囊、胃腸道粘膜,腎臟也少量合成。胎兒于6周開始合成,12
4月26日,專注于創新型腫瘤藥物開發的 Celsion Corporation 公司宣布其全球性臨床III期研究OPTIMA在中國招募了第一個病人。OPTIMA 研究旨在評估與單純使用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術相比,采用該公司ThermoDox?
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一種糖蛋白,正常情況下,這種蛋白主要來自胚胎的肝細胞,胎兒出生后約兩周甲胎蛋白從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甲胎蛋白甲胎蛋白[1](α-fetoprotein,αFP或AFP)主要在胎兒肝中合成,分子量6.9萬,在胎兒13周AFP占血漿蛋白總量的1
超聲檢查是診斷肝腫瘤的首選影像學方法,隨著新型超聲造影劑及其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超聲造影檢查鑒別肝良惡性腫 瘤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本研究應用超聲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常規超聲檢查發現的61例患者的68個肝臟腫塊進行檢查,觀察注入造影劑后肝臟腫塊圖像與時像特點,探討超聲造影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
我國是肝癌的主要高發區,因其起病隱匿,病程短,預后差,不僅嚴重影響公眾健康,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負擔。本文對我國原發性肝癌的現狀、發病因素、預防以及早診、早治做一綜述。 一、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 (一)HBV和HCV感染 有研究發現HBsAg陽性者罹患肝細胞癌(HC
日本衛材公司與默克公司于當地時間2018年8月16日發布消息稱,FDA日前批準了此兩家公司聯合開發的激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樂伐替尼(Lenvatinib,商品名Lenvima,藥用其甲磺酸鹽膠囊劑)用于不可手術摘除的肝細胞癌的一線治療,從而使樂伐替尼成為FDA近十年來批準的首個用于治療這一適應證
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呼吸道腸道病毒(呼腸病毒)能夠幫助激活我們的免疫系統,從而殺死癌細胞。另外,呼腸病毒能夠殺死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是肝癌的常見原因)。 肝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癥,如果失去了手術機會,那么肝癌治療方法就十分有限,所以這項研究發現具有很大的意義。 利茲大學研究病毒性腫
最近,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可引起兒童咳嗽和感冒的病毒,可能有助于對抗原發性肝癌。這項研究表明,該病毒——呼腸孤病毒(Reovirus),可刺激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殺死癌細胞。此外,該研究小組發現,呼腸孤病毒也能夠殺死丙型肝炎病毒——原發性肝癌的常見原因。 這些早期發現是很重要的,因為在
腫瘤標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生物類物質。本文為人體不同器官中的常用腫瘤標志物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臟和卵黃囊合成的一種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環中含量極微<20μg/L。AFP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最佳標志物,診斷陽性率為60%~70%。血清AFP>40
1、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肝臟和卵黃囊合成的一種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環中含量極微<20μg/L。AFP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最佳標志物,診斷陽性率為60%~70%。血清AFP>400μg/L持續4周,或200~400μg/L持續8周者,結合影像檢查,可作出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腫瘤標志物(Tumor markers,TM) 是惡性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腫瘤細胞基因表達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機體對腫瘤反應而異常產生或升高的,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存在于病人的、、細胞或組織中,可用生物化學,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測定,對腫瘤的輔助診斷、鑒別診斷、觀察療效、監測復發和預后評價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外顯子(exome)組測序技術,揭示出了一個叫做UBE3C的基因在肝細胞癌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相關研究論文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2.003)接受并在線發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周儉(Jian Zhou)教授和黃曉武(X
甲胎蛋白(AFP)是原發性肝癌和生殖系腫瘤生物標志物。正常參考值為 0~15 ng/mL。AFP 診斷肝癌的臨床性能AFP 是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最敏感、最特異的指標,適用于大規模普查。如果成人血 AFP 值升高,則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70%~95% 原發性肝癌患者的 AFP 升高,越是晚期,AFP
常規彩超檢查主要是利用腫瘤的二維聲像圖以及彩色血流信號對腫瘤的良惡性進行判斷。由于轉移性肝癌的聲像圖表現不一,大多數邊界較清晰,腫瘤形態較規則,在鑒別診斷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難度。 隨著造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臨床上目前采用Sono Vue和超聲造影成像技術
GP73在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癌中的表達鄒 凡1a,揭小華1a,巢映暉1b,傅華群1b,王榮勝2,王開陽1c,昌毓穗1d(1.南昌大學a.臨床醫學院2012級;b.第二附屬醫院肝膽外科;c.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d.附屬醫院急診科;2.江西省人民醫院ICU,南昌330006)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高爾
1、甲胎蛋白(AFP) AFP是胚胎期肝臟和卵黃囊合成的一種糖蛋白,在正常成人血循環中含量極微<20μg/L。AFP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最佳標志物,診斷陽性率為 60%~70%。血清AFP>400μg/L持續4周,或200~400μg/L持續8周者,結合影像檢查,可作出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急慢性肝炎
(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 1971年,Hara等首先發現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合成分泌至精液中,是精漿的主要成分之一;1979由Wang等從前列腺肥大癥患者的前列腺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絲氨酸蛋白酶,分子量34ku,編碼基因定位于19q13,PS
酶類標志物: (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1971年,Hara等首先發現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合成分泌至精液中,是精漿的主要成分之一;1979由Wang等從前列腺肥大癥患者的前列腺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絲氨酸蛋白酶,分子量34ku,編碼基因定位于19q13,PSA僅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細胞的胞質、導管上皮和粘
酶類標志物:(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1971年,Hara等首先發現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合成分泌至精液中,是精漿的主要成分之一;1979由Wang等從前列腺肥大癥患者的前列腺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絲氨酸蛋白酶,分子量34ku,編碼基因定位于19q13,PSA僅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細胞的胞質、導管上皮和粘液內,
酶類標志物:(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1971年,Hara等首先發現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合成分泌至精液中,是精漿的主要成分之一;1979由Wang等從前列腺肥大癥患者的前列腺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絲氨酸蛋白酶,分子量34ku,編碼基因定位于19q13,PSA僅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細胞的胞質、導管上皮和粘液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