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治療及預防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1.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之 HDV流行區內HBsAg攜帶者發生的肝炎; 2.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之 急性乙型肝炎出現雙峰性血清ALT和膽紅素濃度波動; 3.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之 病情已趨穩定的非活動性病例突然出現肝炎活動,或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表現進行性惡化; 4.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之 HBV**指標本已降低或消失,而臨床表現反見惡化的病例。 確診則決定于HDV血清學標志的檢測。血清學診斷:HDV抗原、抗體可同時存在于血清。篩檢中,常以抗-HD檢測為第一步驟。抗-HD檢測有放射免疫法(RIA)和酶吸附法(EIA)。 抗-HDIgM在臨床發病的急性早期便......閱讀全文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
本病呈全世界性分布,尤其意大利南部呈高度地方性流行,發展中國家HBsAg攜帶率較高,有引起HDV感染的基礎。中國調查報告提示有地方性流行,各地HBsAg陽性者HDV感染率為0~32%,總的看,北方偏低,南方偏高。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病者HDV感染率先明顯高于無癥狀HBsAg攜帶者。
概述小兒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
1.急性丁型肝炎 (1)HDV和HBV同時感染潛伏期6~12周。既往體內沒有感染過乙肝病毒,現同時感染兩種病毒,即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臨床表現及血生化檢查與乙型肝炎相似。為急性黃疸型,谷丙轉氨酶有兩次升高,呈雙峰型或稱雙相型。由于兩種病毒互相制約,病情常呈自限性,預后良好。 (2)HDV和H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保健介紹
由于本病患者在潛伏期后期,癥狀出現前已大量排毒,即具有傳染性,難以及時發現并采取隔離措施,而至今尚無主動或被動免疫制劑供預防,因此戊型肝炎的預防策略是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大多數戊型肝炎的流行系經水傳播,保證飲水安全,廣泛宣傳喝開水,不喝生水,改善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等,大力進行
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紹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療以一般及支持治療為主,輔以適當藥物,避免飲酒、疲勞和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癥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 急性黃疸型肝炎宜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起病后3周)滿,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
治療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簡介
適當休息、合理營養為主,選擇性使用藥物為輔。應忌酒、防止過勞及避免應用損肝藥物。 1、休息 早期嚴格臥床休息最為重要,癥狀明顯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治療至癥狀消失,隔離期滿。經1~3個月休息,逐步恢復工作。 2、飲食 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應含多種維生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
流行病學 本病呈全世界性分布,尤其意大利南部呈高度地方性流行,發展中國家HBsAg攜帶率較高,有引起HDV感染的基礎。中國調查報告提示有地方性流行,各地HBsAg陽性者HDV感染率為0~32%,總的看,北方偏低,南方偏高。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病者HDV感染率先明顯高于無癥狀HBsAg攜帶者。 臨
關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戊肝與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征。 1.易發季節 多發于高溫多雨季節,尤其在洪澇災害造成糞便對水源廣泛污染的地區。 2.潛伏期較長 多在2~9周之間,平均為6周。 3.患者發病年齡較大 以20歲以上的青壯年人發病率最高,在兒童中可能為臨床感染。 4.糞便檢查 患者早期糞便中可
關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現急性肝炎的臨床表現,鑒別診斷主要依據特異性血清學檢查,特別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極相似,更需要特異性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 2.中毒性肝炎 各種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現肝腫大、黃疸、肝功能異常等。但均有原發疾
特殊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療
(1)兒童和老年人 有關兒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經驗尚不充分。初步臨床研究結果顯示,IFNα單一治療的SVR率似高于成人,對藥物的耐受性也較好。65歲或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則上也應進行抗病毒治療,但一般對治療的耐受性較差。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對藥物的耐受性、并發癥(如高血壓、冠心病等)
己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方法介紹
己肝的治療主要是根據其臨床表現類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癥和綜合治療。力爭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并及早處理好發病地點,防止擴散。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診斷及治療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流行趨勢和實驗室檢查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治療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方案
在治療前應明確患者的肝臟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確診為血清HCVRNA陽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目前得到公認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長效干擾素PEG-IFNα聯合應用利巴韋林,也是現在EASL已批準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標準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復合I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本病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典型臨床特點和特異性血清學檢測來診斷本癥并不困難。但在黃疸出現前或無黃疸者,尤其有發熱、呼吸道癥狀或消化道癥狀,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胃炎、腹瀉病等,應注意鑒別;如發熱、黃疸和存在腹痛則需與膽道蛔蟲癥和膽道炎癥鑒別;淤膽型肝炎需與膽總管囊腫、膽石癥鑒別。
關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方式介紹
應根據臨床特點、肝功能檢查,參考流行病學資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損害。 1.急性戊型肝炎的診斷 (黃疸型/無黃疸型) (1)病人接觸史或高發區居留史:發病前2~6周內接觸過肝炎病人或飲用過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過戊肝高發區和流行區。 (2)持續一周以上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轉氨酶升高和其他輔助檢查即可確診。 鑒別診斷 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傷,如其他病毒(EBV、CMV等)或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感染中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等。還應注意與溶血、肝外梗阻所致的黃疸鑒別。
治療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關介紹
1、治療對象 ①急性丙肝; ②慢性丙肝炎; ③丙肝肝硬化代償期。 2、治療方法 (1)干擾素這是治療病毒性肝炎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丙型肝炎部分患兒受到一定效果。 (2)干擾素加病毒唑干擾素每周三次,病毒唑口服。
關于丁型病毒性肝炎標志物檢測的檢查方法介紹
1.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測定 靜脈血2ml,注入干燥試管中,不抗凝。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測定。肝內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可用免疫熒光法或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進行檢測。 2.丁型肝炎病毒抗體測定 丁型肝炎病毒抗體分為抗HDV-IgG抗體和抗HDV-IgM抗體。靜脈血2
簡述丁型病毒性肝炎標志物檢測的臨床意義
1.丁型肝炎病毒抗原測定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出現較早,但僅持續1~2周,由于檢測不及時,往往呈陰性反應。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同時呈陽性,表示丁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患者可迅速發展為慢性或急性重癥肝炎。 2.丁型肝炎病毒抗體測定 抗HDV-IgM抗體出現較早,一般
關于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1.中毒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鉤端螺旋體病。中毒性肝炎、寄生蟲病等常并發肝功能異常。繼發的肝損害常伴有原發病的癥狀及體征。 2.嬰兒肝炎綜合征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或嬰兒肝炎綜合征,患兒出現黃疸或生理性黃疸延遲不退,肝脾腫大。病原學上包括可經母嬰傳播的乙型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是在肝炎臨床表現的基礎上結合流行病學史,并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標志物。 甲型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抗-HAVIgM陽性,通常在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乙肝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乙肝五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項陽性(大三陽:HBs
關于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藥物治療介紹
(一)治療 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綜合對癥措施同甲型肝炎。 1.一般治療 避免劇烈活動,適當休息,發熱、嘔吐、乏力時必須臥床。合理飲食,不能進食者給予補液。 2.藥物治療 為防止發展為重癥肝炎,除密切監護外,可根據藥源,因地制宜,適當選用保護肝臟的西藥或中草藥清肝利膽治療。 3.重癥型肝
簡述膽汁淤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原則
早期發現肝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①近半個月~6個月內曾與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吃過半生不熟的海產貝類食物,或輸過血、注射過血漿、白蛋白、人血或胎盤球蛋白等,或有過不潔性接觸;用過消毒不嚴格的注射器,接受過針灸、紋身、拔牙和手術等,即有被傳染上肝炎的途徑。 ②近日來全身疲乏無力、不想吃東西、惡心、
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療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有確切證據提示干擾素治療能夠降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發作后8-12周進行,療程為12-24周。最佳治療方案尚未最終確定,但早期治療對于基因1型高病毒載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應在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
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治療均不需抗病毒治療,主要以支持治療,輔以適當保肝藥物如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類、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等,避免飲酒、疲勞,避免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癥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需住院隔離治療至起病后3周、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1.肝功能檢測 (1)血清酶學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在肝細胞中的濃度比血清高104倍,只要有1%肝細胞壞死可使血清濃度升高1倍,急肝陽性率達80%~100%但缺乏特異性。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在心肌中濃度最高,故在判定對肝功能的影響時,首先應排除心臟疾病的影響。 (2)
關于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依據介紹
1.特異性診斷 血清抗-HCV陽性,HCVAg陽性或HCVRNA陽性,均可作出診斷。抗-HCV和HCVRNA同時陽性,或連續檢測HCVRNA2次陽性的意義更大。 2.確定診斷 凡臨床診斷為急性、慢性、重癥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例,經病原學或血清學特異性診斷方法,確定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才
關于丁型肝炎病毒的簡介
1977年意大利學者Rizzetto用免疫熒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細胞核內發現一種新的病毒抗原,并稱為δ因子(delta agent)。它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輔助下才能復制增殖,現已正式命名為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HD
預防兒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簡介
應采取以疫苗接種和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措施。 1.管理傳染源 應采取綜合措施,改善衛生條件,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加強醫源性傳播途徑的管理。加強對飲食行業、保育人員和托幼機構兒童患者和HBV攜帶者的管理等。 2.切斷傳播途徑 重點在于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①加強血制品管理;②防
關于病毒性肝炎的預防相關介紹
甲型、戊型肝炎按消化道疾病的隔離措施,如加強水源管理、保護水源、提高環境衛生水平、加強食品衛生監督、注意食品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目前還有甲肝疫苗可用于預防甲肝(詳見本網站的甲型病毒性肝炎相關部分);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按血液傳播性疾病來預防,如嚴格篩選獻血員、推行安全注射、醫務人員接觸患者
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是在肝炎臨床表現的基礎上結合流行病學史,并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標志物。 甲型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抗-HAVIgM陽性,通常在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乙肝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乙肝五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項陽性(大三陽:H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