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肺結核起病緩漸,病程經過較長,有低熱、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多數患者病灶輕微,常無明顯癥狀,經X線健康檢查始被發現;有些患者以突然咯血才被發現,但在病程中可追溯到輕微的毒性癥狀。少數患者急劇發病,有高度毒性癥狀和明顯的呼吸道癥狀,經X絲檢查,往往是急性粟粒型肺結核或干酪性肺炎。此外,臨床上還可看到一些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長期的慢性支氣管炎的癥狀掩蓋了肺結核。另有一些未被發現的重癥肺結核,因繼發感染而有高熱,甚至發展到敗血癥或呼吸衰竭方始就診。這些說明肺結核的臨床表現多式多樣,尤其在結核病疫情得到控制、發病率低的地區,臨床工作者必須經常注意它的不典型表現。 肺結核可酷似任何肺病,容易誤診,特別是當其臨床或X線表現不典型,實驗室資料似乎提示某一疾病,而醫生又未作全面分析時,可錯診錯治而造成不良后果。下列疾病尤應仔細鑒別。 肺癌......閱讀全文
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 感染引起的結核病是當前導致發展中國家兒童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來我國兒童結核病患病人數呈現出明顯的快速增長趨勢。2000 年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14 歲以下兒童結核感染率為 9%。由于兒童
結核病(TB),結核病是嚴重的公共健康威脅,古時就有“十癆九死”一說。 1882年,德國科學家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病的病原菌,從而為人類抗擊結核病明確了對象,被譽為全球控制結核病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事件。其后,X線的發現(Wilhelm Conrad R?ntgen,
根據最近兩次的結核病流調看,我國目前結核病疫情和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情況呈現兩個特點。首先,我國的潛伏結核感染率為44.5%-50.2%(用PPD試驗檢測),應用ELISPOT方法檢測的LTBI率為15.4%-30.7%;其次,臨床結核病患者中有85.6%的活動性肺結核是菌陰患者。由此可見,潛伏結核感
自 2010 年我國食品藥品監管理局批準英國 OxfordImmonotec 公司開發的結核 T 細胞檢測 (T-SPOT.TB) 在中國上市后,γ-干擾素釋放試驗 (ICRAs) 作為結核病體外免疫診斷技術正式在中國用于臨床診斷,幾年來陸續有 8 家基于 IGRAs 原理的試劑盒在中國獲準上市。由
1 結核病實驗室檢測方法1. 1 病原學檢測 1. 1. 1 痰涂片鏡檢 是確診的依據, 也是發現結核病最經典、最有效的手段( 尤
結核病的主要致病菌 結核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結核分支桿菌,牛分支桿菌是引起牛發生結核病的分支桿菌,也可以感染人發生結核病。 肺結核患者傳染性的診斷 最簡便和可靠的方法就是對患者的痰液
細胞角蛋白是構成上皮細胞間絲狀體亞基的結構蛋白。有二十種不同的細胞角蛋白多肽迄今已經被證實。由于其特異的分布模式,適合作為不同腫瘤病理的標志物。完整細胞角蛋白多肽的可溶性較差,但溶于血清中片段可被檢測。借助特異性單克隆抗體(KS 19-1和BM 19-21)的識別能夠檢測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
舉乙肝的例子來說:通過酶免的方法查乙肝兩對半和通過熒光定量PCR的方法學查乙肝DNA小明得了肝炎,但他不知道自己得了肝炎,有一天身體不舒服或者正常體檢(比如入職體檢),他去看醫生,臨床醫生懷疑他得了肝炎(肝炎有很多種比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病毒傾入他體內后由于人體的三道防線沒能把病毒消滅掉,導致病毒在
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結核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傳播較廣、致死率較高的慢性傳染病之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翠華課題組致力于研究Mtb等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近年來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
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古代醫學還只是認識到該病可能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慢性傳染病,“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轉旁人,乃至滅門”。8月25日,北京日報從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原309醫院)全軍結核病研究所吳雪瓊課題組了解到,這項歷經10年研制出的結核
2. 菌株分子流行病學及疾病病因學研究: 傳統流行病學對于傳染病爆發中不同菌株的代謝分析、毒力分析、年代分析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大多數傳染病及地方病的病因已比較明確,但是,對于它們的分子機制卻了解很少。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方法學的限制,無法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對大樣本量、多地區的信息在短時間內進行分析
如今體檢越來越普及,不少人在抽血化驗后,都會發現谷丙轉氨酶升高。谷丙轉氨酶是什么,偏高是否意味著肝臟出了問題,持續偏高該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不要驚慌 血清谷丙轉
分類 血沉檢測因原理方法學的發展不同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經典的魏氏法,二是自動儀器檢測法,三是毛細管動態檢測法。 應用范圍 1、觀察結核病和風濕熱的病情變化和療效、血沉加快,表示病情復發和活躍;當病情好轉或靜止時,血沉也逐漸恢復。 2、用于疾病的鑒別診斷,如心肌梗死和心絞痛、胃癌和胃潰瘍等
復治肺結核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復治肺結核(ICD-10:A16.2)。 (二)診斷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
紅細胞沉降率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簡稱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數值波動于一個較狹窄范圍內。在許多病理情況下血沉明顯增快。紅細胞沉降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將抗凝的血靜置于垂直豎立的小玻璃管中,由于紅細胞的比重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況下下沉十分緩慢,常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
血沉是一項比較簡單、普遍使用的化驗項目。血沉的全稱是紅細胞沉降率(ESR)。血沉速度的快慢與血漿黏度,尤其與紅細胞間的聚集力有關系。紅細胞間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因此, 臨床上常用血沉作為紅細胞間聚集性的指標。可以反映身體內部的某些疾病。凡能引起體內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纖維蛋白原、膽固醇、
將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靜置,紅細胞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通常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離表示紅細胞的沉降速度,稱為紅細胞沉降率,即血沉(ESR)。 病理 血沉加快可見于某些生理情況:婦女月經期、妊娠期、老年人特別是60歲以上的高齡者,多因
血漿是許多種蛋白質的復雜混合物,它們來源于組織細胞,執行各種功能,很多疾病可形成血漿蛋白質變化。蛋白質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采用免疫方法(及利用抗原抗體反應)對具有某一特定抗原性的蛋白質進行定量測定,故又稱特種蛋白測定(Specific Peotein Assay)。
血沉又稱紅細胞沉降率,它的快慢與血漿粘度,尤其與紅細胞間的聚集力有關系。紅細胞間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因此,臨床上常用血沉作為紅細胞間聚集性的指標。 血沉是一種非特異性試驗,不能單獨用以診斷任何疾病,但很多疾病血沉加快。 臨床相關疾病 &nb
因越來越多的綜合醫院已開展IGRAs項目,比如某一患者從胸部CT及臨床表現上來看不能排除肺結核,我們就會動員其進行IGRAs檢測以協助診斷,當結果回歸,陽性,病人及家屬肯定就會追在你屁股后面問“大夫,這個是陽性,不會是得了肺結核吧?”然而陽性結果一定就是肺結核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要跟病人及家屬解釋
3、PCR實驗室可開展的項目已執業登記醫學檢驗科(分子生物學專業或者臨床細胞分子遺傳學專業)可開展的項目名稱請參考《醫療機構臨床檢驗項目目錄(2013年版醫療機構臨床檢驗項目目錄(2013年版)》。項目列舉如下:項目類型項目臨床指引肝炎艾滋系列傳染病檢測產品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乙型肝炎病人抗病
用進口免疫色譜層析抗結核菌抗體測試卡(ICT-TB卡)對128例肺結核病人血清和103份對照血清進行測試,并與國產免疫金滲濾法(DIGFA)和38 kD抗原酶聯免疫試劑(ELISA)進行比較。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128份活動性肺結核病人血清取自本院及閔行、奉賢結防院住院病人(
用進口免疫色譜層析抗結核菌抗體測試卡(ICT-TB卡)對128例肺結核病人血清和103份對照血清進行測試,并與國產免疫金滲濾法(DIGFA)和38 kD抗原酶聯免疫試劑(ELISA)進行比較。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128份活動性肺結核病人血清取自本院及閔行、奉賢
紅細胞沉降率(下稱血沉)是指紅細胞(RBC)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距離(mm/h),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傳統檢驗項目。隨著血沉自動化儀器的不斷出現,手工法逐漸被自動化方法所取代。目前,血沉測定的儀器和方法較多,給結果的可比性造成一定難度。本文就血沉測定的有關問題綜述如下。1.抗凝劑的使用幾乎所有的血沉測定
紅細胞沉降率(下稱血沉)是指紅細胞(RBC)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距離(mm/h),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傳統檢驗項目。隨著血沉自動化儀器的不斷出現,手工法逐漸被自動化方法所取代。目前,血沉測定的儀器和方法較多,給結果的可比性造成一定難度。本文就血沉測定的有關問題綜述如下。1.抗凝劑的使用幾乎所
2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與 HCT 的關系: 有人統計 HCT 在 0.36-0.46 時,腦梗塞發病率為 18.3% , HCT 在 0.46—0.50 時,腦梗塞的發病率為 43.6% ,而 HCT 在 0.51 以上者腦梗塞發生率增加到 63.6% ,所以,隨著 HCT 增高,腦梗塞的
血液流變學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動性和變形性規律的科學,它與臨床多種疾病有關。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就是描述血液各種流變性質的定量,半定量參數,這些指標的異常改變及其改變程度,對疾病的病因,診斷,預防,治療,療效觀察及病情監測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和藥物研究及群體普查及亞
隨著基礎醫學深入研究,高新科技檢測技術在檢驗醫學的廣泛應用,使國內血液各項檢查項目水平明顯提高,但相比之下,先進的技術及方法在體液學常規檢查中應用較少,為了提高我國體液學檢測水平,現將近年來國內外進展綜述如下。 一、尿液沉渣檢查及尿液蛋白分析 1.尿沉渣檢驗方法學進展主要是顯微鏡檢查的標準化
隨著基礎醫學深入研究,高新科技檢測技術在檢驗醫學的廣泛應用,使國內血液各項檢查項目水平明顯提高,但相比之下,先進的技術及方法在體液學常規檢查中應用較少,為了提高我國體液學檢測水平,現將近年來國內外進展綜述如下。 一、尿液沉渣檢查及尿液蛋白分析 1.尿沉渣檢驗方法學進展主要是顯微鏡檢查的標準化和沉
檢查 血常規檢查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高,伴有抗利尿激素異常分泌綜合征的患者可出現低鈉和低氯血癥。約半數患者皮膚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或胸部X線片可見活動性或陳舊性結核感染證據。CSF壓力增高可達400mmH2O或以上,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