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張新亮團隊NatureCommun.
8月2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張新亮教授、葉鐳副教授與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肖希博士合作研究成果:超高速石墨烯相干光接收機“Ultrahigh-speed graphene-based optical coherent receiver”。這是國際上首例可用于數字相干光通信的高速石墨烯相干光接收芯片,為未來超高速相干光通信網絡提供了新的可能。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數據量呈爆炸式增長,需要光纖通信網絡容量不斷增長。相干光通信技術基于高級調制格式和數字信號處理,具有頻譜效率高、數據傳輸容量大等優勢,是過去十年推動光傳輸網絡演進的劃時代光通信技術。其中,相干光接收機是相干光通信系統中的核心關鍵器件之一,可以同時探測高速信號上攜帶的相位和幅度信息。另外得益于平衡探測,相干光接收機相比直接探測光接收機具有更高的探測靈敏度。 石......閱讀全文
華中科技大學發表Nature-Methods新文章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利用稱作為NeuroGPS-Tree的軟件自動重建了具有密集神經突起的大規模神經元群體。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1月23日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志上。 華中科技大學的曾紹群(Shaoqun Zeng)博士和龔輝(Hui Gong)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張新亮團隊Nature-Commun.
8月2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張新亮教授、葉鐳副教授與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肖希博士合作研究成果:超高速石墨烯相干光接收機“Ultrahigh-speed graphene-based opt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Genetics發表癌癥研究新文章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宮頸癌(cervical cancer)進行全基因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整合圖譜分析,鑒別出了一些成簇的基因組熱點,并揭示出了由微同源(microhomology)介導的一種潛在整合機制。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12日的《自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發表免疫學新文章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洛克菲勒大學、西奈山Icahn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人體細胞ISG15蛋白是干擾素α/β(IFN-α/β)信號的一個有力的負調控因子,其阻止了自身免疫反應。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1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華中科技大學是這篇論文的第一研究單位。洛克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Genetics撰文答同行學術質疑
12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的馬丁(Ding Ma)教授、汪輝(Hui Wang)教授與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徐訊(Xun Xu)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撰寫文章,回復了英國華威大學的Sascha Ott等對于課題組一項宮頸癌研究提出的質疑。 今年年初,來自華中科
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Nature子刊解析神經發育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Britton Chance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中心,生物醫藥工程系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eveloping neuronal networks: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predicts the future”的文章,解析了發育神經元網絡,
華中科技大發表Nature開放性期刊最新文章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BKCa(β2)通道功能亞基與輔助亞基,介導預失活與增強性激活功能的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子刊發布轉錄調控新方法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通過機械力誘導直接拉伸染色質可上調轉錄。這項研究發布在8月22日的Nature Materials雜志上。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的汪寧(Ning Wang)教授,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Andrew S. Belmont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
華中科技大學李培寧張新亮研究團隊最新Nature
8月18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刊發了我校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李培寧教授和張新亮教授研究團隊題為《Ghost hyperbolic surface polaritons in bulk anisotropic crystals》的研究論文。李培寧、張新亮教授團隊同新加坡國立大
華中科技大馬聰、徐濤教授Nature子刊發表新成果
真核細胞的許多生理過程都需要膜融合,包括蛋白和膜運輸、激素分泌和神經傳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神經細胞的突觸末端具有許多裝載著神經遞質的囊泡,鈣離子會促使這些囊泡與突觸前膜融合,釋放出神經遞質,將信號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 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對突
華中科技大學最新Cell文章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味覺受體同源體 LITE-1,是動物王國中一類與眾不同的光感受器。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7日的Cell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劉劍峰(Jianfeng Liu)教授,以及密歇根大學的
華中科技大學發表最新PNAS文章
在不依賴網格蛋白的內吞作用(CIE)中,蛋白是如何分選到胞內體并進行運輸的呢?這個問題現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已經在CIE通路中鑒定了許多調控蛋白,但是仍然不了解這些蛋白的確切功能和作用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團隊對CIE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在十月九日的美國國家科
高亮已任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38.shtm華中科技大學官網消息,2月20日,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黃文輝,市委常委、副市長黃曉舟一行來校調研座談,推動校地深化科技合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尤政,副校長高亮,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參
華中科技大學PNAS發表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江漢大學、埃默里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tau蛋白K340位點SUMO化修飾(sumoylation)可促進tau磷酸化,并抑制泛素化介導的tau降解。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華中科技大學的王建枝(Jian-Zhi Wang)教
1800畝!華中科技大學新校區,來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17.shtm近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科技創新園區(軍山校區)總平面規劃(修編)批前公示,圖中詳細介紹了華中科技大學軍山校區的規劃空間布局、建設規劃
華中科技大學Cancer-Res-報道新型癌癥抗體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特異的跨膜TNF-α (tmTNF-α)單克隆抗體,并通過體內外實驗證實這一抗體可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生長。新研究為至少部分的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新治療。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6月21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
華中科技大學又增兩位院士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舉行于登云院士、周又和院士聘任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為于登云、周又和院士頒發聘書,聘于登云院士擔任航空航天學院院長、周又和院士擔任航空航天學院首席科學家。 于登云院士簡歷空間飛行器系統工程、動力學與控制專家,主要從事空間飛行器系統工程、動力學與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
李培根連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7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接到國務院《關于李培根任職的通知》:國務院2010年7月10日決定,李培根繼續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此前,華中科技大學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李培根題為《記憶》的16分鐘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全場7700余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演講稿被該
炫!華中科技大學舉行“最具科技感畢業儀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43.shtm6月17日晚,2023“沐光而行 共赴山海”畢業光影科技秀在華中科技大學上演。本次光影科技秀運用華科大師生自主研發的光影交互服務技術,通過打造沉浸式體驗的建筑光影秀講好華科大故事,展示
李元元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11月1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在華中科技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免決定,李元元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不再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職務。教育部黨組成員吳道槐,湖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王瑞連,中共中央組織部干部三局巡視員、副局長劉后盛出席宣布大會并講話。 李元元,男,1958年10月出生,中共
華中科技大學3D打印太赫茲透鏡
華中科技大學太赫茲光子學團隊在最新的研究中,提出一種基于3D打印技術快速制作太赫茲器件的方法,并以光敏樹脂為原材料成功制作了太赫茲透鏡。相關研究作為封面文章近日發表于《中國光學快報》。 與傳統的減式制造方法不同,待制作的模型首先被分為若干薄層,然后逐層疊加,最終生成立體實物。這種技術以前主要用
華中科技大學權威期刊發表癌癥新成果
近年來人們發現,癌癥發展和化療敏感性受到生物鐘基因的調控。基于生物鐘表型的時間治療有望改善抗癌療法的效果。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研究人員對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在Cancer Research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生物鐘基因Bmal1能夠抑制腫瘤發生,增強舌鱗癌對紫杉醇的敏感性。文章通
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7月5日人民日報社《 民生周刊》以《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題報道我校今天,一起來看!在2022年QS畢業生全球就業能力排名中,華中科技大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六位,其中雇主與學生互動排名連續6年全球第一。對進校招聘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總體滿意度一直保持在98
馮丹、張勇慧已任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官網“現任領導”一欄更新信息顯示,馮丹、張勇慧現已升任該校副校長。其中,馮丹系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張勇慧系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院長。公開資料顯示,馮丹,女,漢族,1970年5月出生,擔任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儲與光顯示功能實
華中科技大學郜鮮輝:發現“蠶蛾”之美
在遼闊的自然界中,壯麗絕倫的景觀無所不在,但微觀世界卻是一個飽含著神秘和驚奇的奇妙領域——這里涵蓋著千姿百態的絢爛色彩、瑰麗壯觀的紋路和形態,藝術和科學在這里交相輝映,呈現出美的本質。惟有借助科學的方法和特定的儀器,才能探尋這個神秘的維度,發現無窮無盡的美麗。 在微觀世界中,一切美景都蘊藏著科
華中科技大學揭示咖啡因幫小鼠減肥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張果及同事在近日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咖啡因通過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可以使肥胖小鼠體重下降。該研究發現了與這種減肥效應相關的神經結構,從而為認識咖啡因調節能量代謝的機制提供了新見解。相關成果6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攝入咖啡因有助于減少體重的增長
華裔牛人聯手華中科技大,PNAS發布單細胞新技術
休斯頓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納米技術,該技術能夠從活細胞中提取分子但不對細胞產生顯著影響。這一成果為人們提供了診斷癌癥和其他疾病的全新途徑。 科學家們利用磁化的碳納米管從活細胞中提取生物分子,這種納米材料可以溜進細胞將分子偷偷運出來,對細胞活力沒有明顯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本
華中科技大學青年教授榮獲PhotoniX-Prize前沿基礎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3083.shtm11月25日,2023國際量子光子學大會在浙江舉行。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教授李霖因其在里德堡原子量子物理領域取得的系列成果,獲頒2023國際量子光子學大會頒發的Photoni
華中科技大學自主研發腦成像系統被指“抄襲”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教授小組研發的腦成像系統遭到抄襲質疑。 質疑聲來自美國A&M大學的腦網絡實驗室,該實驗室主任Yoonsuck Choe稱其實驗室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這套腦成像系統的研制工作,他懷疑駱清銘小組抄襲了其設計并研制設備,然后將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目前,Choe
華中科技大學軍山校區建設有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947.shtm 據武漢經開區近日消息,華中科技大學軍山校區建設有新進展。 10月6日,在華中科技大學軍山校區項目建設現場,隨處可見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千余名建筑工人正加班加點搶進度,全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