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熱河生物群埋藏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發現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是世界著名的特異埋藏化石群,產出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蟲、蝦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帶毛恐龍、鳥類、哺乳類等珍稀脊椎動物化石。盡管大量的化石被描述,但其獨特的化石形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博、趙方臣和研究員張海春等選取了我國北方12個早白堊世化石產地,利用掃描電鏡及能譜分析,對其產出的昆蟲和魚類等常見化石的保存特征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分析。 研究首次在湖相沉積中發現了大量二維或立體保存的黃鐵礦化昆蟲化石。這種獨特的黃鐵礦化保存方式只存在于熱河生物群部分含豐富火山灰的層位,表明該特異保存方式可能與火山作用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底部缺氧環境、沉積物中較低的有機碳含量以及火山噴發產生的可溶性鐵及硫化物為化石黃鐵礦化作用提供了必要條件。生物體中的有機質在硫酸鹽還原菌的作用下腐爛釋放的硫化氫,與沉積物孔隙內的鐵離子結合形成黃鐵礦,從而復制了生物體的外部輪......閱讀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熱河生物群埋藏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發現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是世界著名的特異埋藏化石群,產出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蟲、蝦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帶毛恐龍、鳥類、哺乳類等珍稀脊椎動物化石。盡管大量的化石被描述,但其獨特的化石形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博、趙方臣和研究員張
中外科學家揭示特異保存海綿化石的埋藏學機制
安吉生物群是發現于浙江安吉奧陶紀末文昌組黑色頁巖夾層中的特異埋藏化石群,其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海綿動物軟體組織結構。該生物群為研究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后赫南特期的深水生態系統以及海綿動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但目前,對于安吉生物群海綿動物化石軟體組織的特異保存機制尚不清楚。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
超小黃鐵礦量子點可提升電池性能
如果智能手機的電池中添加了量子點——比人類發絲寬度小1萬倍的納米晶體,充電時間可以縮短到30秒,但效果只能維持幾個充電周期。不過,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研究團隊找到了解決辦法:使用蘊藏豐富、成本低廉的黃鐵礦來制造量子點,可確保電池在幾十個充電周期內都能快速充電。 范德堡大學官網11日發布新聞公報稱
黃鐵礦“指紋”記錄金礦床成礦流體的脈動與演化
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與澳大利亞Curtin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TIGeR)合作,利用黃鐵礦“指紋”刻畫了金礦床成礦流體的脈動與演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礦床》(Mineralium Deposita)。石英脈型金礦床以多期流體成礦為主要特征,根據金礦床中巖脈/礦脈的穿切關系以及
澄江化石地科考-探秘“世界化石寶庫”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亞洲唯一、全球僅有三個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984年,澄江當地發掘出5.18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動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門類眾多而轟動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歷經38年的科學攻關,澄江化石地不斷獲得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關課題組云南大學、西
南京古生物所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月26日,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溝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中的昆蟲化石》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項目始于本世紀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論文60余篇(獲獎人為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探索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5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
研究揭示黃鐵礦中金的固相遷移與超常富集機制
1月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鮮海洋副研究員、何宏平研究員和朱建喜研究員等人對膠東大開頭金礦的載金黃鐵礦開展了精細礦物學研究,研究揭示黃鐵礦中金的固相遷移與超常富集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鄂爾多斯盆地銅川組油頁巖沉積環境研究新進展
鄂爾多斯盆地位于華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盆地內發育有面積(8–10)×104 km2的連續型致密大油區,預估地質資源量為(35–40)×108噸,是我國油氣資源最豐富的盆地之一。盆地內中三疊統銅川組的黑色頁巖,含有豐富的有機質(TOC含量最高可達30%–40%),并保存了豐富的植物
海底表層沉積物自生黃鐵礦硫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575.shtm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馮東團隊聯合廣州地質調查局等團隊,揭示了黃鐵礦硫同位素隨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現象成因,突出了淺表層沉積物中硫同位素偏正黃鐵礦對硫同位素地質記錄的重要影響,獲得了黃鐵礦
地質地球所發現合成膠黃鐵礦磁小體的趨磁細菌
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夠沿著地磁場磁力線方向運動的微生物,在細胞基因嚴格調控下礦化合成納米級(幾十到上百納米)、尺寸均一、化學純度高、鏈狀排列的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是生物地磁學與生物礦化研究的模式微生物。趨磁細菌廣泛分布在湖泊、海洋和瀉湖等環境中,磁小體不僅是沉積物中磁
Cr(VI)在黃鐵礦納米片團簇表面的高效吸附還原固定研究
Cr(VI)和Cr(Ⅲ)是自然界中Cr的最主要的化學形態,在巖石、土壤和地表水環境中廣泛存在。Cr(Ⅲ)具有低遷移能力、相對較高的化學惰性、無毒以及屬于人類必需營養元素等特點,而Cr(VI)具有顯著的遷移性、生物有效性、毒性(急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以及持久性等特點且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并進一
琥珀化石藏“小強”
這塊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圖片來源:《自然科學》 琥珀化石中的顆粒狀物質很可能是昆蟲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蟲有可能為之所困。本月,來自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真的在一塊琥珀標本中發現了這一稀有場景,并從昆蟲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證據。 科學家
南京古生物所在熱河生物群發現磷酸鹽化葉肢介卵
葉肢介是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雙甲目的成員,分布時代為泥盆紀至今。葉肢介卵通常很難保存為化石,因此其微觀結構和保存方式少有研究報道。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等對熱河生物群中特異保存的葉肢介卵進行了埋葬學研究和報道。 本次發現的葉肢介卵產自遼西四合屯地區早白堊世義縣組,多數形
劍橋大學研究稱黃鐵礦或將成為新一代催化劑
在過去,硫被認為是對表面化學反應最為有害的元素之一,通過占據催化劑的活性中心使之中毒,急劇降低其催化活性。然而近來的一些研究發現硫材料(如硫化鉬)卻呈現出有趣的催化性質。 劍橋大學Stephen Jenkins率領的研究團隊通過電子結構計算,探究了黃鐵礦(鐵的二硫化物,因其淺黃銅的顏
細菌化石破繭而出
科學家們在一個大約2億到2.15億年前的水蛭卵囊的外壁中發現了25毫米長、呈淚滴形狀的菌落。這個三疊紀時期的遺跡內核為馬蹄狀,看起來像是如今的鐘蟲屬之中的異類。這樣的菌類在之前的化石記錄中并沒有出現過。科學家們將報告發表在12月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作為軟體的原核微生物,細菌一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將不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
鈣化藍細菌及其化石
鈣化藍細菌是指在某種條件下,某些能夠分泌鈣碳酸鹽(碳酸鈣或碳酸鈣鎂)或使水體內的鈣碳酸鹽沉淀在膠鞘里,形成“硬體”骨骼的藍細菌。通常情況下,只有鈣化藍細菌才能保存為化石。古生代和中生代很多藍細菌和藻類會發生鈣化,而鈣化作用很少發生在當代的海洋內(Riding,1991a)。前寒武紀碳酸鹽巖建造或燧石
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有什么區別
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經過氧化后的產物,特點是表面官能團豐富,催化活性高。還原氧化石墨烯是在氧化石墨烯的基礎上進行還原,丟失官能團所以性質穩定。氧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經化學氧化及剝離后的產物,氧化石墨烯是單一的原子層,可以隨時在橫向尺寸上擴展到數十微米,因此,其結構跨越了一般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典型尺度。
二疊紀末的大滅絕,罪魁禍首竟是它!
地球歷史上曾發生5次大滅絕,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的第3次最慘烈。海洋中的三葉蟲、棘魚、古珊瑚等滅絕,陸地上大部分動物和昆蟲滅絕,植物的大量滅亡使該時期的煤層缺失。這次生命大滅絕的原因和機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大課題。二疊紀末滅絕的藤本植物單網羊齒化石。沈延安課題組和國外研究者合作,對澳大利亞悉尼盆
全球化石能源還夠用多久-核聚變能或替代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還夠用多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嚴陸光昨日在漢估計,大約100年。 嚴陸光是在武漢四中參加武漢百萬市民學科學活動時做出這一估計的。 據他的研究,地球數十萬年積聚下來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大體上可以為人類使
新化石破解達爾文“討厭之謎”
19世紀早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被子植物化石在白堊紀(1.45億~6600萬年前)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這似乎與生物演化是漸進的進化論觀點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其為“討厭之謎”。 4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帶領中美國際合作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了新化石,進而證
氧化石墨烯的制備
石墨的氧化方法是用無機強質子酸處理石墨,將強酸小分子插入石墨層間,再用強氧化劑KMnO4等對其進行氧化。
全球首見!琥珀藏著雛鳥化石
近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論文發表于《岡瓦納研究》。 此次
最古老細菌化石現身南非
最新地質學研究成果顯示,在南非北開普省兩個不同地點發現了硫氧化菌化石,這種迄今最古老的已知生物生活在25.2億年前幾乎沒有氧氣的黑暗深海中。 在地球45億年的演化時間表中,前半部分是早期細菌的發展和演化階段,但這種生命形式的證據極其少見。而美國約翰內斯堡大學學者安德魯·卡扎加和同事在即將出版
法國股骨化石引發爭議
2001年在乍得發現了一具骨骼化石。研究人員對其股骨(中間偏右的長骨骼)提出了質疑。圖片來源:Alain Beauvilain 當人類學家1月底在法國會面時,人類進化研究中最具爭議性的化石之一并沒有出現在議事日程上。這塊距今約700萬年的股骨十多年前由科學家在法國波瓦捷市研究過,但它至今尚未在
秸稈轉化能替代化石燃料?
圖為國內某企業生物質鍋爐驗收現場●工業企業使用熱能,可以與能源服務公司簽訂購買用能服務合同,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建設供熱系統并進行運營管理,為用能企業提供熱能服務。通過項目的實施,探索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目前江蘇建有15座生物質電廠,但是每年僅消耗100萬噸秸稈,只占江蘇秸稈
氧化石墨烯應用前景
與單壁碳納米管(SWCNT)類似,石墨烯具有熱、力、電等優異的性能。但聚合物分子不易進入SWCNT內表面,而氧化石墨烯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表面豐富的官能團賦予其優異的復合性能,在經過改性和還原后可在聚合物基體中形成納米級分散,從而使石墨烯片在改變聚合物基質的力學、流變、可滲透性和降解穩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