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復雜,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 從數據來看,今年秋汛為何稱得上“極端”?秋汛影響何以如此嚴重?未來黃河流域降水情況如何?防御重點在哪里?《中國科學報》聯系了黃河流域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張霞和黃河流域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常軍,針對相關問題作出解讀。 今年黃河流域秋汛有多極端?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9月黃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為17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7倍,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9月27日,黃河中游干流潼關水文站流量漲至每秒5020立方米。而在中下游,由于前期降雨同樣偏多,水位高企。從9月27日至10月5日,黃河中下游9天時間發生3場編號洪水。 為攔洪削峰,小浪底水庫水位不斷升高。10月1日8時,小浪底水庫水位270.34米,突破2012年歷史最高運用水位270.10米,逼近警戒水位。而在黃河下游,黃河濟南段發生36年以來最嚴重秋汛。 此外,10月9日汾河河津站發生1964年以來最......閱讀全文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69歲的參賽選手勵建安記得很清楚,5月22日下午2點左右,在黃河石林越野賽賽事組的微信群中,求救聲一片,“很慘!” 一名女生一直在發出求救信息:“救救我,我凍得實在受不了了”“周圍什么人也看不見”“你們派直升飛機過來”。求救信息讓所有人很揪心,后來,女生沒了消息,勵建安不知道她最后怎么樣了。勵
華西都市報專訪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主任羅勇。 從去年冬天的西北暴雪,到延續數月的西南大旱,再到目前長江流域因強降雨形成的洪澇災害,最近大半年來,極端惡劣天氣“變著戲法”輪番襲來。這樣的極端天氣今后還會出現嗎?面對極端天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昨日,受四川省人大的邀請,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主任
記者10日從中國應急管理部獲悉,前三季度,中國自然災害形勢復雜嚴峻,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各種自然災害造成792人死亡失蹤。 自9月24日晚間開始,河南多地遭遇強降水,平頂山市葉縣境內澧河水位上漲,多個村鎮積水嚴重。 近日,應急管理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前三季度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前三季度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6月23日下午江蘇鹽城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大風暴雨冰雹雷電等極端天氣,初步判斷有龍卷風發生。截至發稿,據江蘇公安廳消息,極端天氣已造成98人死亡,500多人受傷。 該極端天氣中,媒體報道中所提到的龍卷風特別引人注目。那么,到底如何判斷是否有龍卷風發生?為何龍卷風擁有
我們想弄清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的影響…… 我們正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變化。 侯瑞興(音譯)在一塊塊的冬麥田間曲折地前進著,最終駐足于懸掛著紅外線加熱器的橫梁下。為了模擬氣候變化,中國山東省禹城綜合農業試驗站每隔15米就會安置一盞燈,這些臨時使用的設備可以將室溫升高1
12月28日,中國氣象局舉辦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8年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2019年元旦假期天氣情況,會上還揭曉了“2018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 2018年全國天氣氣候特征 2018年(1月1日至12月27日),全國平均氣溫10.3℃,較常年(9.7℃)偏高0.6℃,其中春
全球氣候變暖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已經并且正在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土地沙化、濕地減少、積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災區”。 “過去,這湖邊上的山上終年都有積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時,白的雪映著太陽,耀人的眼睛。現在山頂好久看
5月22日,甘肅白銀,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遭遇極端天氣,截至23日8時,已發現20人遇難, 1人失聯。 當天中午1點左右,百公里越野賽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受極端天氣影響,參賽人員出現身體不適、陷入極限失溫的威脅中。 導致20人遇難的失溫到底是什么?如果有人面臨失溫,我們
極端天氣頻發、近80條河流超警,今年汛情還會不一般嗎?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極端天氣。5月11日以來,我國南方發生多次強降雨過程。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9省(區、市)有79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最大超警幅度0.01米至3.59米,重慶甲高河發生超保洪水。經歷過去年的大洪災后,不少人不免擔
20年濕地面積減11.46% "搖錢樹"還是"調節器"? 從今年10月底開始,大批天鵝等候鳥陸續來到江西九江東湖棲息越冬。水生植物豐富和居民環保意識提高,給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生存環境。 近十多年來,我國極端天氣不斷增多。東西南北中,旱澇災害不
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成為研究界的重點關注對象。氣候變化究竟會對森林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副教授毛建豐告訴《中國科學報》,氣候變化對森林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森林可能在數年間由于不適合氣候變化帶來的病蟲害而被
10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交流項目初審結果。序號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中方申請人中方依托單位11201101460基于展向扭曲結構的流動與噪聲控制研究劉宇南方科技大學21201101470面向旋轉環境下無線傳感器自供電的能量俘獲新機理
12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的公示”稱,2013年973計劃啟動的184個項目,專項經費預算為29.9313億元人民幣。 這184個項目涵蓋糧食生產、作物多樣性、遺傳與基因、天氣變
1月初,湖北棗陽暴雪天氣造成6.1萬戶居民斷電,搶險人員赴各地搶修供電設施。 最近,美國東部遭遇“炸彈氣旋”,紐約等地迎來劇烈降溫和大暴雪,美國東北部最高峰華盛頓山地區的氣溫降至零下38攝氏度,寒風刺骨。與此同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多地極端高溫超過40攝氏度,悉尼最高氣溫達到47.3攝氏度,為1
在持續幾個月的干旱之后,中國的東南部最近又遭遇洪澇災害;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國的中西部在本月初則有200多個地方創造了高溫紀錄;一個多月前,美國南部連遭龍卷風襲擊;與此同時,英國在經歷了三百年來最冷的冬天之后,又迎來百年來最暖和的春天,斯諾頓市更是有了一場六月雪……凡此種種似乎都在告訴人們,“極端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盡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更讓人感到混亂的是:不是都說暖冬了嗎?怎么冬天還這么冷?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1月30日拍攝的極寒天氣中的芝加哥。1月28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一對父子清理積雪。 核心閱讀 從1月28日開始,來自北極的一股強大寒流席卷美國中西部地區。連日來,全美有22個州出現零下18攝氏度以下低溫,受影響人口超過1.4億。分析認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不代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中止或
連日來,高溫警報迭起,“高溫”一詞被納入熱點話題排行榜,其熱度不亞于“世界杯”。高溫與熱浪有何區別?烤人的高溫天氣下為什么不見紅色預警? 高溫天氣,天空中出現了大面積魚鱗云 7月5日堪稱北京入夏以來最“耀眼”的一天,強烈的光照、陣陣熱浪將路上行人逼向墻根、橋底。氣象
全球氣候頻走“極端”,今年夏季“水深火熱”,由此帶來一系列始料不及的影響,讓人擔憂,又讓人反思,氣候到底怎么了? 天氣異常讓多數北半球人始料不及,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中國更是罕見地經歷“水與火”的雙重考驗,許多地區地質災害頻發。 出于嚴謹
瞭望東方周刊9月7日報道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
山火蔓延、良田變焦土、高溫致死案例頻發……近日,持續極端高溫天氣襲擊整個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無一幸免。面對同時期如此大范圍的極端天氣事件,恐怕已很難將其歸咎為“偶然”。究竟是誰在“燜燒”地球?圖片源自網絡 高溫席卷中國大部分地區 7月10日以來,高溫天氣席卷中國大部分地區。截至8月1日
最近一周,歐洲多國遭遇罕見極端高溫天氣,讓正在度假的歐洲人和來歐洲的外國游客有些措手不及。氣候專家認為,一次極端高溫還不能作為全球變暖的證據,但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確實是地球氣候變化的一個清晰信號。 8月17日至20日是歐洲感到最難熬的幾天。從西歐的法國和德國,南歐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到中歐的
洪水翻滾,時不時就可以看到被連根拔起的大樹順著洪水橫沖直撞;越過防洪堤的洪水淹沒了河道兩邊的田地,地里的玉米也只看得見尖頂……6月14日,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接連幾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襲擊,而這種狀況只是6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暴雨洪澇災害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國家氣象部門了解到,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2021年度項目指南(第二批)申請須知 一、設立宗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產業發展中的緊迫需求,聚焦關鍵技術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促進知
一場名叫“哈布沙暴”沙塵暴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肆掠。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8月2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的發生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注與重視。科學家們認為,雖然惡劣天氣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是全球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從7月19日6時到20日晚,河南鄭州出現暴雨。鄭州全市多條河流水位持續上漲并出現險情,多座水庫超汛限水位,城區積水嚴重。從7月20日17時起,鄭州市將防汛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Ⅰ級。根據《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有關規定,國家防總決定于7月20日20時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 19日,河南有794個站
近年來,世界多地遭受了區域性極端天氣,如美國、俄羅斯分別于2011年和2010年遭遇熱浪,此時巴基斯坦卻遭前所未有的洪災。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5日報道,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院(PIK)科學家認為,這些個別的破壞性氣候事件背后有著共同原因: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通過一種難以覺察的共振機制,屢屢擾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