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歐洲多國遭遇罕見極端高溫天氣,讓正在度假的歐洲人和來歐洲的外國游客有些措手不及。氣候專家認為,一次極端高溫還不能作為全球變暖的證據,但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確實是地球氣候變化的一個清晰信號。 8月17日至20日是歐洲感到最難熬的幾天。從西歐的法國和德國,南歐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到中歐的奧地利和捷克等國,太陽烘烤、熱浪灼人,居民在夏季末期紛紛選擇各種方式避暑。 通常,歐洲的夏季從7月中旬開始,到8月底就基本結束。喜歡享受陽光的歐洲人大多會選擇在每年的8月外出到海邊等陽光充足的地方度假。歐洲夏季 3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并不多見,即使出現,一般也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間,而這次持續時間較長的極端高溫天氣出現在8月中下旬,氣象部門認為實屬罕見。 經受這次酷暑煎熬的歐洲人難免將這樣的極端天氣與地球變暖聯系起來,但相當一部分氣候和氣象專家認為,這次在許多國家持續數日的極端高溫并不應被簡單地視作地球變暖的證據......閱讀全文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天氣轉涼,寒意來襲,“菲特”與“丹娜絲”帶來的狂風暴雨仍籠罩江浙地區,太平洋上新的熱帶氣旋正蠢蠢欲動。不少網友發問,今年頻現的極端天氣會越來越多嗎? 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既是疑問,也是擔憂。其實在學術界,氣候專家也在探究全球氣候變化及其背后的諸多問題。 “目前我們遇到了非常極端的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盡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更讓人感到混亂的是:不是都說暖冬了嗎?怎么冬天還這么冷?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
席卷全球的熱浪,令這個夏天格外炎熱。包括我國在內,熱浪幾乎席卷了整個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同時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2018年是有氣象觀測以來第4熱的年份。來源: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然而,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類似于今年的
今年夏季,席卷世界多地的高溫讓人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全球變暖的威力。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發表在科普中國上的數據顯示,在1901至2012年間,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的趨勢。 本月6日,一份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恢復中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
病人在呻吟、老人在嘆息、路人在躲藏,烈日炎炎的天氣居然持續十幾天不變。今年酷夏確實令北美、歐洲及中國的居民措手不及。地面高溫煎蛋、高溫烤肉……一些平時不可思議的事情,如今成了演示“燒烤”天的“小兒科”表演。 涼夏難道已成奢望?從中人們又能獲得哪些警示? “烤驗”從何而來 根據氣
一只在北緯81毅北冰洋夏季浮冰上的北極熊 一只在北緯毅地區斯瓦爾巴群島上度夏的北極熊 這個炎熱的夏天,冰冷的北極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位于北緯70°的挪威班納克地區出現30℃以上高溫,這樣的溫度讓人憂心忡忡:那些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極熊,它們還好嗎? 畢竟,北極
連日來,高溫警報迭起,“高溫”一詞被納入熱點話題排行榜,其熱度不亞于“世界杯”。高溫與熱浪有何區別?烤人的高溫天氣下為什么不見紅色預警? 高溫天氣,天空中出現了大面積魚鱗云 7月5日堪稱北京入夏以來最“耀眼”的一天,強烈的光照、陣陣熱浪將路上行人逼向墻根、橋底。氣象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合作發現,現階段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以下簡稱AMOC)的減緩并不會導致全球變冷;相反,可能會更有利于全球變暖。該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雜志。 據了解,AMOC是大洋熱鹽環流傳送帶的重要組成部分。AMOC將北大西洋低緯度的高溫、高鹽水向北輸送至高緯度地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夏天北極的溫度比較高,那么當年冬天中緯度地區的霾就會比較重。這一發現或可作為霧霾預警。 沒想到吧,霧霾還跟北極有關! 還記得去年夏天北極圈內出現罕見高溫,一度達到32℃?還記得剛剛過去的冬天北京霧霾頻發,僅去年11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出現4次重污染天氣過程? 這兩個看似
8月20日,沈陽軍區16集團軍某旅官兵在大慶市肇源縣蓮花鄉緊急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 雖然,強臺風“尤特”剛走,強熱帶風暴“潭美”即將登陸,但這對南方大部地區的干熱天氣影響有限,最需要雨水降溫的江淮地區并沒有受惠。而另一方面,近日來,東北地區的汛情幾乎天天更新,預計黑河至同江段將發生超10年一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阿布扎比米娜赫扎耶德港的海濱開發項目效果圖 ③印度齋浦爾的著名建筑風之宮殿 ④日本設計的“模擬森林”可充當人工遮陽傘 ⑤葡萄牙普蘭尼特谷生態之城 在氣候變暖形勢不斷惡化的今天,我們所居住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熱。“給城市降降溫吧”已經成為夏天里人們最熱切的渴盼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0月21日公布的評估報告顯示,被稱為“地球冰箱”的北極地區正逐步變暖,并且“不太可能”回到未變暖之前的狀態。 這份報告名為《北極成績單》,參與評估的科學家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69個國家和地區。 科學家發現了諸多北極地區大范圍變暖的證據。例如格陵蘭島正
瞭望東方周刊9月7日報道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四名古生物學家根據曾遍布全球的巨型螞蟻的化石,發現了全球變暖如何影響5000萬年前生命的分布。該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布魯斯和羅爾夫、加拿大布賴頓大學的大衛·格林伍德以及美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柯克·約翰遜描述了一種新的巨型螞蟻化石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的焦
山火蔓延、良田變焦土、高溫致死案例頻發……近日,持續極端高溫天氣襲擊整個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無一幸免。面對同時期如此大范圍的極端天氣事件,恐怕已很難將其歸咎為“偶然”。究竟是誰在“燜燒”地球?圖片源自網絡 高溫席卷中國大部分地區 7月10日以來,高溫天氣席卷中國大部分地區。截至8月1日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世界氣象組織28號同時在多哈和日內瓦發布了《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臨時聲明》。聲明稱,過去十年,也就是從2001年到2011 年,均屬于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而2012年前十個月的記錄也顯示,今年可能又會成為最熱年份之一。另外,值得關注的極端氣候事件,如高溫、干旱、洪水、颶風等在世界各地都有
3月28日電 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過去一年全球變暖仍在加速,為全球帶來諸多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 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一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了這份報告。 報告顯示,2015年至
這是2011年10月15日由國際空間站第29期駐站宇航員拍攝的包括尼羅河三角洲和西奈半島在內的地中海地區的斜視圖,圖中可看到地球的氣輝。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報告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全球各地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極端氣候事件,從歐洲的熱浪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在揮別2010年之際,本版挑選了生態環境領域的十大熱詞并加以點評。從這些熱詞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發展中大國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嚴峻。 走
一、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危機 人類工業文明走到今天,已面臨著資源、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為表現的危機。各種危機的集中爆發預示著工業文明的化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美國未來預測大師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后階段,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