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項目幔源巖漿演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773044)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許晶瑤、李秋立、路凱等人與國外合作者在幔源巖漿演化過程方面研究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幔源巖漿的低氧同位素特征映射大陸巖石圈地幔混染作用(Light oxygen isotopes in mantle-derived magmas reflect assimilation of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material)”為題,于2021年11月2日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鏈接為: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668-z。 通常認為地幔具有均一的氧同位素比值(正常地幔橄欖石δ18O = 5.18 ± 0.28‰),而地殼物質則變化較大,因此氧同位素可為地殼再循環、地幔不均一性等研究提供重要約束。深部......閱讀全文
林間院士團隊等研究揭示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林間院士團隊聯合國際科學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揭示了地幔柱與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圍的地形隆起區,是大規模巖漿活動的產物,屬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巖省(
研究揭示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林間院士團隊聯合國際科學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揭示了地幔柱與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圍的地形隆起區,是大規模巖漿活動的產物,屬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巖省(Larg
Mo同位素制約爪哇島弧巖漿作用與殼幔循環過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于洋副研究員與黃小龍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利用Mo同位素制約爪哇島弧巖漿作用與殼幔循環過程研究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俯沖過程中,俯沖板片釋放不同俯沖組分交代地幔
合作項目幔源巖漿演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773044)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許晶瑤、李秋立、路凱等人與國外合作者在幔源巖漿演化過程方面研究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幔源巖漿的低氧同位素特征映射大陸巖石圈地幔混染作用(Light oxygen isotopes in mantle-der
我國學者與海外合作者對幔源巖漿演化研究取得進展
圖1 金伯利巖中橄欖石核部和邊部氧同位素變化成因模型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773044)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許晶瑤、李秋立、路凱等人與國外合作者在幔源巖漿演化過程方面研究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幔源巖漿的低氧同位素特征映射大陸巖石圈地幔混染作用(Light ox
行星撞地球-改變地球地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77.shtm美國科學家基于計算機模擬發現,約45億年前古代行星忒伊亞和原始地球間的巨大撞擊可能塑造了地球地幔的不同區域。據推測,這次巨大的、形成月球的撞擊讓忒伊亞的殘骸深埋于地球地幔之中,這些發
研究人員厘定南海開始俯沖消亡的時間
南海是中國的“母親海”,控制著東亞的氣候,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目前,南海正在沿著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圖1)俯沖消亡。然而,學術界對于南海開始俯沖的時間仍然存在爭議,時間跨度為晚漸新世至中新世。南海沿著馬尼拉海溝的俯沖形成了北起臺灣省海岸山脈,南至菲律賓民都洛的一系列火山帶,稱之
廣州地化所等發現洋內弧大陸地殼成熟新機制
陸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學研究中廣泛關注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大陸地殼總體上具有安山質到英安質地球化學成分特征,與洋內弧中大洋俯沖作用形成的巖漿巖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眾多學者認為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洋內弧環境下的大洋俯沖作用相關。但是,洋內弧中來源于地
發研究現鉻鐵礦分離結晶對幔源巖漿Mg同位素組成的影響
鎂(Mg)為地幔的主要組成元素之一,亦是難熔的元素之一,因而地幔的Mg同位素體系不易被改變,這與對橄欖巖捕虜體的研究所揭示的地幔具有較為均一的Mg同位素組成相一致。同時,大洋中脊玄武巖和洋島玄武巖均具有與地幔橄欖巖相同的Mg同位素特征,表明地幔部分熔融過程中不發生Mg同位素分餾。 然而近年來不
中國科大利用Fe同位素示蹤俯沖帶深部流體性質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鄭永飛團隊特任教授陳伊翔在俯沖帶深部流體中Fe的遷移行為和氧化還原性質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已發表在地球化學領域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論文第一作者為陳伊翔,陳伊翔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何永勝為該文章的共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南部地幔的不均一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周金勝、研究員王強等科研人員利用鉀質巖橄欖石及其熔體包裹體成分揭示青藏高原南部地幔的不均一性。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 約束地幔的不均一性對理解地球內部的分異和循環十分重要,堿性
科學家研究揭示弧前蛇紋巖可以俯沖進入弧下地幔
弧前蛇紋巖被俯沖板塊拖拽進入弧下深度釋放輕Zn同位素流體交代弧下地幔楔 海洋研究所供圖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志:固體地球》在線刊發了關于西太平洋俯沖帶火山巖鋅同位素組成及其對殼幔物質循環指示的最新成果。這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曾志剛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陳玖斌團隊合作完成的新成
廣州地化所提出構造環境判別新方法
識別巖漿產出的構造環境是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的構造判別方法對于源區受到俯沖交代的巖漿巖構造環境判別存在問題,因而急需一種新的判別方法識別這類巖漿的構造環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運用B同位素在判別中亞造山帶(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二疊紀構造環境上取
Geology:漸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巖漿活動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不僅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構造格局,還對新生代以來全球氣候的變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一般認為,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及板塊俯沖密切相關;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地球動力學的演變過程,尚有很多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如印度大陸巖石圈能俯沖到什么深度
廣州地化所在華北克拉通中生代玄武巖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克拉通是地球表層重要組成部分,約占陸地面積的50%。其作為地球上相對穩定的構造單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紀。克拉通具有厚度較大、密度和熱流值較低的特點,因而“漂浮”于軟流圈地幔之上而不易遭受破壞。華北克拉通自18億年前形成后至中生代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然而自中生代以來其發生了大規模的構造變形和巖漿活動
我國學者發現貴金屬元素Os在俯沖脫水過程中的活動性
物以稀為貴,地球早期發生核幔分離時,部分元素隨著鐵鎳合金進入地核,從而造成它們在硅酸巖地球(包括地幔和地殼)中的含量極低,因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元素,包括Os和其它七個元素(即Ir, Ru, Rh, Pt, Pd, Ag和Au)。這些元素主要賦存在硫化物中。強親鐵元素中的Re-Os同位素體系主要
地質地球所解析俯沖帶硫循環
硫(S)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揮發分之一,在地球圈層形成與分異、巖漿演化與氧化還原狀態、金屬成礦元素富集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諸多地質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俯沖帶是全球最大的物質循環系統,俯沖板片攜帶大量地殼物質進入深部地幔是殼-幔物質輸送的關鍵環節,俯沖板片釋放流體誘發地幔楔部分熔融導致島弧巖漿作用是
廣州地化所在示蹤印度板塊北向俯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球物理探測揭示,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碰撞后,印度大陸巖石圈目前已經俯沖到達拉薩地塊中北部之下。但是,俯沖的印度大陸何時已經到達現今的位置并不清楚。拉薩地塊后碰撞幔源超鉀質巖具有特別富集的同位素組成,其源區被廣泛認為受到了俯沖印度陸殼物質的交代富集。相應地,超鉀質巖漿作用被應用到追蹤印度板塊的俯沖
俯沖板塊脫水/熔融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92202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李洪顏、趙瑞鵬、李杰、徐義剛等人與國外合作者在俯沖板塊脫水/熔融的機制與過程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鉬同位素解密馬里亞納島弧俯沖板塊的脫水與熔融 (Molybdenum isotopes unmask sl
地質地球所華北克拉通兩期古元古代基性巖墻研究獲進展
自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之交以來,廣泛出露于世界各克拉通的基性巖墻群在全球陸殼生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巖石圈伸展過程中短暫的幔源巖漿活動產物,它們通常形成于地幔柱驅動的陸內裂谷環境、弧后擴張背景或造山后伸展環境。在這些不同的地球動力學過程作用下,地幔源區的物質組成與熱狀態直接決定了基性巖墻群的幾何
原位S同位素LAMCICPMS分析揭示成礦母巖漿具有高氧逸度
區別于板內環境中產出的典型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造山帶中產出的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已經成為國際上該類礦床勘查和研究的新熱點。幔源巖漿在地殼淺部達到硫化物飽和是成礦的基礎,硫化物飽和的機制也與母巖漿的氧逸度密切相關。對于造山帶中產出的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母巖漿的氧逸度及主要控制因素,僅存在定性認識,缺乏
魯西龍寶山堿性雜巖體巖石學殼幔相互作用的制約
地質地球所發現魯西龍寶山堿性雜巖體巖石學及地球化學特征對華北克拉通東南緣殼-幔相互作用的制約 堿性巖是一種富鉀和/或富鈉的特殊火成巖,在巖相學上通常含有硅不飽和礦物或堿性暗色礦物,而在地球化學成分上根據各種堿度指數(如鈣堿指數、堿度率、里特曼指數等)判別屬于堿性。堿性巖一般產于拉張環境
海洋所等在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于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沖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俯沖帶
廣州地化所發現東亞大地幔楔深部地幔熔融新機制
地震層析成像顯示俯沖的西太平洋板塊平躺、滯留在地幔過渡帶中,形成了寬達1000–1500公里的東亞大地幔楔構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都揭示出東亞大地幔楔具有特殊的物質組成,理論預測滯留板塊會釋放流體助熔大地幔楔深部地幔,但是從未被證實。Mo是一種特殊的流體活動性元素,在板塊俯沖、變質過程中,M
地質地球所揭示巖石圈地幔中異常高Li含量低δ7Li的特征
鋰(Li)有兩種穩定同位素:6Li 和7Li,二者較大的質量差異(~15%)可以導致較大的同位素分餾。Li具有較強的流體活動性,7Li優先進入流體相,6Li進入固體相,同時,二者亦存在擴散速率的差異:V6Li= 1.034 × V7Li,因此,風化和擴散過程均可以產生Li同位素分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中朝陸塊去克拉通化的時空差異性
克拉通(Craton)是由上部前寒武紀地殼和下部巨厚、冷的、耐熔的巖石圈地幔組成,自克拉通形成之后一般不會再有強烈的巖漿-構造活動和顯著的大陸地殼的生長。然而,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表明,中朝克拉通東部中國大陸之下的古老巖石圈地幔在侏羅紀-早白堊世期間被新生的巖石圈地幔所代替,并伴有強烈的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庫”,封存了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碳。通過大洋鉆探,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種高度富碳的新型巖漿,可在巖石圈的作用下“脫碳”,連續轉化為堿性玄武巖。 地球是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等圈層有機組成的一個整體,碳元素在這些圈層之間
深地幔氪揭示地球太陽系外的“祖先”
圍繞年輕恒星形成行星(藝術家繪圖)。地球深處氪同位素測量顯示,水、碳和其他揮發物融入地球的時間比以前認為的更早。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從冰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質熱點中收集到的地幔中的氪,更清晰地揭示了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這項研究12月16日發表在《自然》
地質地球所揭示狀鉻鐵礦床形成礦物粒間熔流體反應
大型層狀鎂鐵-超鎂鐵巖體是研究幔源巖漿演化和成礦過程的天然實驗室。對該類型巖體的研究能夠促進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和地球化學等基本理論的建立和完善。此類巖體賦含有豐富的鉻鐵礦、鉑族元素、釩鈦磁鐵礦等礦床資源,其中大型層狀鉻鐵礦床儲量占全球資源總量的70%。盡管層狀鉻鐵礦床的成因機制尚存爭議,但多
地質地球所揭示黑龍江多寶山斑巖銅礦床多期巖漿作用
探討高鎂火山巖形成機制及其與斑巖成礦相關巖漿作用之間的成因聯系,可為揭示斑巖礦床深部源區特征、巖漿演化及動力學背景提供新的思路。 北方造山帶東部自早古生代以來經歷了古亞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構造體制的復合造山及成礦作用,但不同構造體制間復合疊加的表現形式、時空關系、構造體制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