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哪些高校有望新增最多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本年度院士增選工作投票已經結束,今年兩院院士增選的名額究竟花落誰家,馬上就要揭曉。 在這個令人期待的時刻,我們統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和中國工程院二輪候選人數據,看看哪些高校擁有最多的候選人,誰又是今年最大的贏家。 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哪家強? 據統計的數據來看,2021年度兩院院士增選,共有來自101所高校的老師入選二輪候選人。 其中,清華大學表現最為出色,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有11人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二輪候選人有7人入選,共有18人入選兩院院士增選二輪候選人,領跑全國! 北京大學緊隨其后,中科院初步候選人有13人入選,中國工程院二輪候選人有3人入選,共有16人入選,成績同樣十分優異。 兩院院士增選二輪候選人入選10人以上的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均共有11人入選,表現同樣亮眼。 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5所高校,各有6人入......閱讀全文
哪些學校培養了2019年當選的兩院院士?
近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其中,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兩院院士校友數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自發布2019年兩院院士名單后,很多讀者非常關心院士候選
今年-共和國已痛失12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客戶端3月27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于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周俊,1932年2月生,江蘇東臺人。1958年畢業于上海華東華工學院制藥工程專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
兩院資深院士參觀國家動物博物館
9月25日上午,近百名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資深兩院院士參觀國家動物博物館。資深院士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很多資深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長期以來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喬格俠的陪同和博物館專業講解員的引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全文)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美國兩院院士全職回國,深圳的魅力在哪里?
11月1日上午,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2017年4月,顏寧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雪莉·蒂爾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
兩院士榮獲“國際藥物代謝學會特殊貢獻獎”
2013年5月19日,在第四屆國際藥物代謝學會/中國藥代專業委員會(ISSX/CSSX)學術會議上,國際藥物代謝學會主席Bill Smith博士頒發了“國際藥物代謝學會特殊貢獻獎”,授予中國工程院周宏灝院士、劉昌孝院士,以表彰他們在藥物代謝領域的突出貢獻。授予周宏灝院士“國際
校企兩院士同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
??10月24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第29屆頒獎大會暨第十屆橋梁與隧道工程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大學教授鄭皆連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順全榮獲本屆橋梁大
中國首個兩院院士發起專項公益基金在京成立
2月27日上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院士博愛基金”在京成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基金發起人代表饒子和、陳義漢、陳國強、高福、閻錫蘊、曾益新、寧光、張志愿等8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吳以嶺、王振義、郝捷3位院士的代表等出席。吳以嶺院士通過以嶺藥業向“院士博愛基金”慷
兩院院士石元春著作《決勝生物質》面世
在“十二五”規劃中,生物質產業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和優先發展領域。3月7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作《決勝生物質》一書面世。 2000年,石元春開始生物質研究。他在擔任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農業組組織期間,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即將啟動,都有哪些變化?
按照慣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將在2023年(奇數年)1月1日全面啟動,在《關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2022.09.06)等文件的驅動下,會發生那些變化?又會如何貫徹中央文件? 1、院士名額是否繼續增加? 科獎在線小編盤點了近10年院士增選情況,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沈自尹逝世,今年至少已有9位兩院院士離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訂閱號”微信公眾號3月7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名中醫、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名譽院長、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后流動站站長,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原衛生部中藥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中科研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5名
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分別啟動。這是去年兩院分別修改(院士)章程之后的第一次增選。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2015年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5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名、化學部10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2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1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5名(化學生物學
兩院新增院士超8成為官員-官而優則院士引爭議
只要一當官,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中國的傳統。 兩院新增院士超8成為現任官員引發質疑 官而優則院士? 從“工程管理學院士”的現實,到設立“社會科學院士”的“愿景”,有人開始擔心,和“學而優則仕”相對,另一條新的路徑——“仕而優則學”會否出現 12月初,兩院院士新增選名單相繼公布。報紙
2017年兩院院士增選啟動,屠呦呦能否破格當選?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作為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
關于清華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兩院院士
一、事由 5月2日和5月3日《新京報》兩次整版報道關于院士的有關話題。 剪報如下: 1、新京報訊(記者郭少峰鄧琦)美國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施一公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4月25日公布的名單還顯示,施一公還入選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
宋健任兩院資深院士工作委員會主任
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8日改名為兩院資深院士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宋健擔任委員會主任。 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由師昌緒先生發起,2005年成立。10年來,聯誼會讓院士們針對不同領域的問題交流探討,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8日,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理事會換屆暨工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
兩名北京科學家當選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日前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兩名北京科學家(邵峰、彭永臻)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來自北京科研單位的兩院院士已增至13人。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院邵峰今年只有44歲,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他此次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在這
南京兩院士建造“竹別墅”-能抗八級地震
抗震環保竹樓 能抗八級地震、防水環保、四季冬暖夏涼……這樣一棟寬敞又高科技的竹樓您想住嗎?近日,由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設計,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院士等專家提供研發的竹質材料建造的江蘇“抗震安居示范房”在南京林業大學亮相。據介紹,這樣一棟竹樓會先在蘇南地區農民新村中推廣。 記者發現,兩
兩院院士重慶探討腫瘤領域基礎研究新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61.shtm
兩院院士李德仁:破解大數據存儲難題靠創新
李德仁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大數據的存儲和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李德仁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首先是數字城市,它通過無所不在的傳感器網,帶我們走進一個全新的大數據時代。 “只要接入互聯網,我們就可以通過手機查詢實時交通路況,
兩院院士擔任主任,清華成立科技倫理委員會
12月28日,清華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儀式在線舉行。 據介紹,清華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是為落實國家《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學校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而設立,是統籌規范清華大學科技倫理治理的學術機構,履行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行使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建設、科
“七一勛章”獲得者、兩院院士陸元九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陸元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兩院士:中國常見癌癥治療水平并不遜于美國
我國癌癥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這個數字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篩查發現晚成為主要原因。針對出國治癌的說法,昨日,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均予以現場駁斥:“國外治療是誤區,中國常見癌癥治療水平并不遜于美國。” 5年生存率僅三成 昨日,由國家衛生
川大七萬美元年薪引進美國“兩院院士”
獲悉,四川大學在實施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以及“四川大學引進人才計劃”等的基礎上,又啟動了“高端外籍教師引進計劃”,據悉,“高端外籍教師引進計劃”引進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艾倫·蓋倫()目前正在設在川大華西第二醫院的專門實驗室工
兩院資深院士羅沛霖逝世-享年98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電子學與信息學家,第一、二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原第四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電子學會第
重磅!2021中國兩院院士最終增選結果公布!
關于公布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 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2021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5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予公布。 中國科學院 2021年11月18日
兩院院士路甬祥:科學家應時刻謹記社會責任
“科學與社會緊密相連,科學家不應該只專注于自己的研究和發現,應時刻謹記服務大眾、普及科學、造福人類的責任。”近日,兩院院士路甬祥在做客中國計量學院“嘉量講壇”時如是說。 當天,路甬祥作了題為《科學大師們的啟示》的主題報告,以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爾,原子核物理之父、實驗物理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附全文)
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我們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
2021兩院院士增選!最新候選人名單揭曉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正式啟動了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7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6名。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不超過88名。 近日,又有多個單位公布擬推選院士候選人名單,總名單已超過90人,具體如
長江學者與兩院院士、國家杰青有啥區別?
眾所周知,“長江學者”的名號在高校里面是非常吃香的,學校也以本校的教授能評上“長江學者”為榮,隨之而來的,是榮譽、項目、獎金、科研經費等等。 這個“長江學者”到底是什么來頭? 每年10萬獎金+200萬科研費+國家資助 成功申請“長江學者”需闖過三關 所謂“長江學者”,即“長江學者獎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