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腿”“高顏值”大閘蟹爬上鄉村振興路
從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上海海洋大學到位于崇明區三星鎮的海棠湖,140余公里的路程需要2個小時左右,王成輝記不得跑過多少次。但每次,他都要看看自己的“孩子”——中華絨螯蟹新品種“江海21”,并用多年親身實踐指導蟹農科學養殖。 王成輝是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帶領團隊歷經10余年選育出“江海21”。現在,以“大長腿”“高顏值”為主要特征的“江海21”,爬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促進農民增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而以科學養蟹帶動蟹農錢袋子鼓起來,是王成輝以及上海海洋大學的初衷。科學養蟹帶動蟹農致富 崇明島上,藍天白云下的海棠湖一片生機。清澈的湖水下,一只只大閘蟹高舉著大螯,神氣地爬來爬去,秀大長腿、秀體型。 據介紹,曾經的海棠湖并不是一片生機。改造前,這里是一片廢棄的魚塘;改造后,這里成為三星鎮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的種養產業園,具有池塘、稻田、小型湖泊和生態溝渠構......閱讀全文
上海海洋大學第十五屆蟹文化節舉行
11月9日,上海海洋大學第十五屆蟹文化節暨2021年“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在上海舉行,來自上海、江蘇、江西等地80余家單位選送的2000余只河蟹角逐全國河蟹產業界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獎”。《中國科學報》記者獲悉,由江西省吉水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選送的河蟹摘得蟹王獎和蟹后獎,其中雄蟹644.7克、雌
“大長腿”“高顏值”大閘蟹爬上鄉村振興路
從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上海海洋大學到位于崇明區三星鎮的海棠湖,140余公里的路程需要2個小時左右,王成輝記不得跑過多少次。但每次,他都要看看自己的“孩子”——中華絨螯蟹新品種“江海21”,并用多年親身實踐指導蟹農科學養殖。 王成輝是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
上海水產大學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
經教育部批準,上海水產大學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2008年該校招生計劃也在昨天公布,在滬本科招生專業增加了5個專業及專業方向,分別是海洋管理、海洋科學(海洋生物資源方向)、海洋科學(環境海洋學方向)、物流工程、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方向)。?今年本科招生,該校將實行一志愿(平行志愿)報考的優秀生及特
河蟹界“奧斯卡獎”出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290.shtm11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學第十七屆蟹文化節暨2023年“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在滬開賽,面向全國消費者又一次呈現大閘蟹盛宴和蟹文化大餐。此次大賽由上海海洋大學與上海王寶和大酒店有限公
上海海洋大學領導班子調整
5月31日下午,上海海洋大學召開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宣布會議,宣布中共上海市委關于上海海洋大學領導班子調整的決定。市教衛工作黨委一級巡視員鄭錦出席會議并講話,校黨委書記王宏舟主持會議。市委組織部宣教科技干部處四級調研員云亞軍宣讀了市委關于上海海洋大學部分領導班子成員調整的決定,王宏舟書記和萬榮校長分別做
上海海洋大學領導班子調整
5月31日下午,上海海洋大學召開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宣布會議,宣布中共上海市委關于上海海洋大學領導班子調整的決定。市教衛工作黨委一級巡視員鄭錦出席會議并講話,校黨委書記王宏舟主持會議。市委組織部宣教科技干部處四級調研員云亞軍宣讀了市委關于上海海洋大學部分領導班子成員調整的決定,王宏舟書記和萬榮校長分別做
“蟹界”文化節-頒發“奧斯卡”
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學第十六屆蟹文化節暨2022年“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舉行。文化節同時開展水產科技科技成果發布、豐富多樣的蟹文化展,傳播我國河蟹的產業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等,助推河蟹產業的科技文化升級,促進河蟹產業的融合發展。 此次大賽雖受疫情影響,仍有來自上海、江蘇、安徽、浙江、山
歷經8年,大閘蟹“顯眼包”首次量產上市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吳旭干團隊歷經8年多培育而成的白玉蟹,迎來了首個“量產”季。約20萬只又白又肥的大閘蟹“顯眼包”,陸續“登陸”江浙滬市場。據估計,這批白殼大軍要滿足上海乃至全國龐大的大閘蟹消費市場,仍屬于“限量”款。白玉蟹。圖片由上海海洋大學提供2016年春天,團隊在上海崇明和
上海生科院實現轉基因食蟹猴加速傳代
9月15日,Cell Research 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研究平臺的研究論文:Generation of macaques with sperm derived from juvenile monkey testicular xenografts。該研
上海海洋大學首次開展南極企鵝監測研究
2024年12月26日,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林東明作為中國第41次南極科考隊員,入駐中國南極長城站參加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林東明本次科考的重點任務是針對長城站周圍,尤其是阿德雷島開展南極企鵝監測工作。相關工作將為我國在南極半島周邊區域構建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生態系統監測計劃
吃死蟹+踩單車-女子患“蟹溶肌”
廣東發現首例因吃大閘蟹引起的肌肉溶解綜合征 11月22日,市民黎伯因被蟹鉗傷、食肉菌感染傷口致亡;昨日,螃蟹又被曝“搞事”——省二醫收治了一名37歲的女士,她在一連吃了包含1只死蟹在內的5只大閘蟹以后身體出現不適,去醫院檢查發現患上橫紋肌溶解綜合征,肝功能、心肌功能嚴重受損,差點丟了性命。
上海海洋大學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成立
11月8日,水產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論壇在上海崇明區召開。會上,由上海海洋大學與崇明區三星鎮共建的上海海洋大學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揭牌成立。 上海海洋大學校長萬榮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和關鍵。水產養殖作為大農業中的重要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多年來,該校充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發明新型體外血管模型
近日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該校一個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在結構與功能上均能模擬人體內血管的體外血管模型,可在體外器官芯片中連接各個器官組織,更有益于藥物篩選及過敏原測試。作為封面文章,近日,該成果發表在生化技術領域權威的學術刊物《Lab on a Chip》上。 器官芯片是把人體不同組織及器官
上海海洋大學仿生魚“游”進東方綠舟
12月10日,上海海洋大學與東方綠舟舉行了共建仿生魚科普與創新實踐基地簽約儀式,旨在深化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科普化,推動科普宣傳活動全鏈條合作,聯合開展仿生魚技術研究與推廣,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支撐。2024年4月20日,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這款智能軟體仿生魚,形似蝠鲼(俗稱“魔鬼魚
SCI-、EI-收錄,上海海洋大學研究新領域有所斬獲
基于末端轉移酶核酸信號放大技術的沙門氏菌比色適配體傳感器 張倩雯1,陳謙1,卞曉軍1,2,3,顏娟1,2,3 1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 上海 201306 2上海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 3 農業部水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上海), 上海 201
專家駁斥大陸地區螃蟹含氯霉素傳聞
目前正值秋蟹上市旺季,然而卻傳出大陸螃蟹含氯霉素的消息。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武4日表示,大陸10多年前就不用氯霉素了,希望外界不要玷污大陸的養殖業。 王武表示,中國大陸地區養殖業在10多年甚至將近20年前就不用氯霉素了,如今的養殖業不會用這種抗生素,希望外界不要以訛傳訛。
北京食藥監:永輝所售海紅蟹面包蟹鎘超標數倍
近日,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抽檢了糕點及面包、其他調味料、豆制品、食用油和油脂及其制品、滅菌/巴氏乳、蔬菜、水產品、水果8類食品共670批次樣品,其中合格樣品666批次,不合格樣品4批次,不合格產品為蔬菜、水果及水產品。 北京龍明農副產品市場有限公司蔣文斌經營的韭菜,不合格項目為腐霉利,
上海海洋大學團隊用自研設備獲取長江江豚音頻
長江口江豚聲音頻譜圖。 本文圖均為 上海海洋大學 供圖(除署名外)“嘀嗒、嘀嗒、嘀嗒......”江豚的聲音原是超出人耳聽覺范圍的,但近日,經過我國科研人員的特殊捕捉和分析,得到了一段特別的音頻。“2024年3月16日19時19分38秒,我們利用自己研發的水下錄音設備,錄下了一段聲音。在分析聲音的頻
上海海洋大學研發出孔雀石綠替代藥物制劑
4月17日,上海海洋大學宣布,由該校與長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復方甲霜靈粉(美婷),被農業部核準為四類新獸藥。這是我國水產養殖領域第一個化學類新獸藥。 孔雀石綠曾經是水產養殖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抗水霉特效藥物。但由于孔雀石綠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等毒性,部分國家相繼發布法規禁止其用
科學家解開絨螯蟹“斷肢”重生秘密
中華絨螯蟹是深受國人喜愛的水產品種,其產業規模十分龐大。在養殖過程中,中華絨螯蟹受到外界刺激時容易“斷手斷腳”,這對其經濟價值造成很大影響。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成輝團隊與合作伙伴一起,在中華絨螯蟹基因組與斷肢再生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已在發表于《科學進展》。中華絨螯蟹染色體水
上海海洋大學李晨虹教授到水生所進行學術交流
? 李晨虹教授作學術報告 11月15日,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李晨虹應邀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為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為Gene cap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ary Biology的學術報告。 李晨虹教授以目
上海海洋大學: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近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志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配備了先進的漁撈、科考系統設備和實驗室,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赴西太平洋公海科考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上午9時許,隨著一陣陣鳴笛聲,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緩緩離開蘆潮港碼頭,再次踏上了征途,為學校復工復研吹響了沖鋒號。 本航次主要是執行2022年度農業農村部“西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專項調查任
上海海洋大學成功獲得快速生長基因編輯光唇魚
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承擔的《克氏原螯蝦和光唇魚優質基因挖掘和標記》項目完成驗收。 光唇魚俗稱“溪石斑魚”,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鲃亞科山區溪流性小型魚類,其骨少肉嫩,味道鮮美,可食用、可觀賞、可垂釣。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李家樂團隊副研究員任建峰等人創制的光唇魚基因編輯F0代新種質,基因編輯效率檢測
上海海洋大學研制國內首個成套水下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
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自主研制了魚類行為聲光成像、魷釣水下自容觀測、水下光照度剖面儀等一整套水下魚類行為原位觀察裝置。項目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新軍介紹:“原位是指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觀測,魚類行為原位觀測的含義指的是在不干擾魚類自然生活狀態的情況下,在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中對魚類的
上海海洋大學漁業用燈測評實驗室通過CNAS評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1119.shtm9月25日-9月27日,上海海洋大學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順利完成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評審,成為國內首個通過CNAS認可評審的漁業用燈測評實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赴西太平洋公海科考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上午9時許,隨著一陣陣鳴笛聲,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緩緩離開蘆潮港碼頭,再次踏上了征途,為學校復工復研吹響了沖鋒號。 本航次主要是執行2022年度農業農村部“西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專項調查任
仿生食品為添加劑仿制-魚丸沒魚蟹棒無蟹
近半年來,魚丸無魚、蟹肉無蟹等違規案例漸為外界所知,一些仿生食品已然具備消費者根本不知道、看不出來,甚至也吃不出來的特點―― “做魚丸不用魚糜,你可會?參加完漁博會,得知這樣的消息,與大家做個分享……”近半年來,“仿生食品”、“魚糜制品”等違規案例漸為外界所知,但在某
中秋螃蟹季-躲避“過水蟹”
今年中秋恰逢“十一”長假,終于可以陪父母過一個從容圓滿的中秋節了。中秋時節,民間有“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的說法,一家人一起賞菊、品蟹的習俗,是每代人念念不忘的中秋樂事。 伴隨著中秋而來的是一年一度的螃蟹季,全國盛產螃蟹的湖泊也已陸續開湖。孝敬父母的大閘蟹究竟該如何挑選?大閘蟹的產
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李延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據上海市紀委監委消息: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李延臣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上海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上海市紀委監委) 李延臣簡歷 李延臣,男,漢族,黑龍江省人,1965年12月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88年7月上海鐵道學院鐵道工程專業本科畢業,2006年6月同等學歷取得同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