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中部地震各向異性和地幔流動研究中獲進展
緬甸位于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斜向俯沖的交匯位置,是研究板塊俯沖動力學的理想區域。板塊俯沖不僅使緬甸地表產生了強烈變形,形成了長約1250 km的實皆斷層和南北走向的印緬山脈(圖1a),同時在深部也可能影響了該地區的地幔流場。描述殼幔變形和地幔流動的最有效和最常用技術之一是剪切波分裂,然而由于緬甸地區缺少寬頻帶地震臺站數據,對XKS(包括SKS、SKKS和P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僅局限在極少數臺站,致使目前對該地區地幔動力學及變形的認識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生范恩博與研究員艾印雙、何玉梅及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教授Stephen S. Gao等,基于2016年地質地球所和緬甸地球科學學會、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合作在緬甸中部布設的該國第一個密集流動地震臺陣所采集回的高質量數據(圖1b),在XKS震相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基礎上,輔以近震直達剪切波分裂和接收函數中Pms震相分析,系統研究......閱讀全文
緬甸中部地震各向異性和地幔流動研究中獲進展
緬甸位于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斜向俯沖的交匯位置,是研究板塊俯沖動力學的理想區域。板塊俯沖不僅使緬甸地表產生了強烈變形,形成了長約1250 km的實皆斷層和南北走向的印緬山脈(圖1a),同時在深部也可能影響了該地區的地幔流場。描述殼幔變形和地幔流動的最有效和最常用技術之一是剪切波分裂,然而由于緬甸地
活躍地幔柱或解開火星地震之謎
科技日報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天文學》雜志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火星北部平原底下可能有一個直徑約4000公里的活躍地幔柱,該地幔柱會引起火星殼抬升,并將熱巖漿送到火星表面。這個地幔柱位于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或許解釋了該地區的火山和地震活動。 由于缺乏現今的地質構造和火山噴發證據,
中國流動科技館國際巡展在緬甸開幕
2018年6月14日,中國科學技術館與緬甸教育部聯合舉辦的“體驗科學,啟迪創新展覽——中國流動科技館國際巡展”首展開幕儀式在緬甸內比都第六中學舉行并正式向緬甸公眾開放。這是中國流動科普資源首次走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眾提供科普服務,是中國流動科技館國際巡展的首站,也是中緬雙方在科學傳
直面自然災害——緬甸熱帶風暴和中國地震
面對自然災害,沒有一個國家準備萬全。實際上,世界上最富的一些國家準備得卻是最差的。關于如何減少氣候變化造成的巨大的人身和安全損失,克里奧?帕斯卡爾指出了一條道路。 在中國和緬甸遭受熱帶風暴和地震嚴重災害襲擊之際, "中外對話"再次刊發克里奧?帕斯卡爾今年初建議的各國就環境變化如何采取更好預防措施一
緬甸東北部7.2級地震已致至少25人死亡
據法新社最新消息稱,緬甸官員表示,當地時間24日晚發生在該國東北部的7.2級地震已造成至少25人死亡。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當地時間24日20時25分左右,緬甸東北部靠近泰國和老撾交界處發生里氏7.2級地震,震源深度約為20公里。地震在該國撣邦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泰國緬甸地震震中確定不會引起災難性海嘯
北京時間3月24日21:55分發生在泰國緬甸中國交界處的地震正式更正為7.2級一個數字。目前震中確定,震源深20公里,專家稱不會帶來災難性海嘯。
緬甸地震波及廣西-南寧高層建筑有明顯震感
3月24日晚間發生的緬甸7.2級地震, 波及中國廣西部分地區,廣西南寧市高層建筑有明顯震感,30層以上高樓震感強烈。 廣西地震局副局長李偉琦在地震發生后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采訪。他說,此次地震的震中距南寧市900多公里。南寧市高層建筑震感明顯。為了讓民眾迅速了解震情,廣西地震局啟動了應急通信通道
緬甸7.2級地震已造成至少60人死亡-90人受傷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地震信息網發布的消息,緬甸東北部地區當地時間3月24日晚,在相距不到一分鐘時間內連續發生兩次7級強震。泰國、越南、我國云南和廣西等有震感。圖為泰國清萊震感明顯,醫院病人被疏散至室外。 中新網3月25日電?據外電報道,當地時間24日,緬甸東北部靠近泰國的邊境地區發生里氏7.2級
模擬實驗顯示深源地震或由地幔礦物相變引起
法美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深源地震的發生很可能由地幔中的礦物成分發生相變引發。 深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一般發生在俯沖板塊內。地球上有記錄以來的最深地震發生在地下700多公里處。由于震源較深,這類地震對地表產生的危害較小,但其發生機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特提斯構造帶地幔頂部P波速度
由新特提斯洋閉合導致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而形成的特提斯造山帶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對該構造帶深部結構及動力學過程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學界的熱點。地震層析成像是探測地球內部結構直接有效的手段,利用地震波路徑集中于上地幔頂部的Pn波這一優勢震相可以獲得地幔頂部高分辨率的
學者們利用地震噪聲互相關發現下地幔散射體的反射波
下地幔占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 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轉換波法
地化所提出一種可能的青藏高原東北緣生長和變形機制
青藏高原如何生長和變形,一直存在極大爭議。前人提出的模型主要有連續變形、塊體端元變形等。近年一個非常受關注的模型是中下地殼流模型。 為了研究青藏高原在其邊界部位的變形和擴展情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鄧陽凡及其合作者使用Vp速度約束下的接收函數與面波頻散聯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東北
地震波衰減成像揭示青藏高原地殼流的分布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和擠壓造成的。在形成過程中,高原受到整體抬升,內部物質在擠壓和重力的雙重作用下從內部向四周流動。基于這一設想提出的下地殼流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青藏高原的演化和地表形變特征,并得到一些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觀測資料的支持。然而,由于很難對下地殼中的動力學過程進行直接觀測
研究揭示印尼北蘇拉地塊多板塊交互作用的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明輝團隊與合作者,使用布設在蘇拉威西島上的流動地震臺數據,研究了多俯沖系統交互作用下上地幔變形模式。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研究
巖漿環境下橄欖石的塑性變形特征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上地幔的最主要礦物相,橄欖石在地幔對流過程中發育塑性變形體現于地幔包體和地幔橄欖巖中廣泛存在的波狀消光和膝折帶等特征。其主要變形機制包括位錯蠕變、擴散蠕變和顆粒邊界滑移。在不同溫壓、應力、應變速率、含水量、粒間熔體存在與否等條件下,一種或多種流變機制主導橄欖石變形,形成不同的晶格優選定向,即
環蘇拉威西海多俯沖帶上地幔各向異性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令敏、研究員趙明輝、研究員丘學林與浙江海洋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劍橋大學合作,在東南亞環蘇拉威西海多俯沖帶地區上地幔各向異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學期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Geochemistry,
關于東加勒比地區俯沖弧后地幔結構新認識
俯沖大洋板塊的脫水及其對地幔結構的影響是重要科學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在弧下100±20 km深處存在大量脫水,導致地表火山島弧的形成;俯沖板片滯留到地幔過渡帶會造成深部物質脫水。然而,在板片俯沖到兩三百千米深的區域,如小安的列斯島弧的弧后海域,地表不存在火山活動,而一些深度分辨率較低的大尺度三維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火星地幔是活動的
近年來,國際上實施了InSight火星探測計劃(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地震、大地測量和熱傳導內部探測)。2018年11月26日,搭載火星地震儀SEIS的InSig
地幔間斷面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研究獲進展
板塊構造學說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刻畫了巖石圈的基本運動學特征,而地幔對流理論則為理解板塊運動規律提供了動力學基礎。然而長期以來,地幔對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對流和上下地幔分層對流兩個模式。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其它
地質地球所研究拉張環境的下造山機制
地質地球所以河套地塹和鄂爾多斯北部為例研究拉張環境的下造山機制 早期研究表明,華北克拉通東部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經歷了巖石圈的破壞(減薄),然而克拉通西部具有負的布格異常、低的地熱流值,標志著華北克拉通西部仍然是穩定的,特別是鄂爾多斯塊體。克拉通西部由北部的陰山造山帶和南部的鄂爾多斯塊體組成。河套
中科院地球深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開始申請
中科院地球深部重點實驗室以巖石圈之下的厚達6200公里的地幔和地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地震學、地磁學、比較行星學、分子和量子力學模擬、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和高溫高壓實驗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和性狀(化學成分、礦物組合及其熱力學性質)、物理狀態(結構、溫度和壓力)、動力學機制、以及深
伊豆-小笠原俯沖帶太平洋板片-發生撕裂和反轉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861134009)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海江教授研究團隊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Robert Myhill博士在伊豆-小笠原俯沖帶太平洋俯沖板片形態分布的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確定了伊豆-小笠原俯沖帶板片的高分辨波速結構,發現該板片在上地幔深部和地幔過渡帶存
地質所研究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后期改造過程取得進展
巖石圈結構與流變性的地震學研究為巖石圈與地幔柱相互作用及其后續變形提供了重要信息。位于西藏東部的峨眉山大火山巖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有可能因晚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并在中生代—新生代構造運動驅動下(如印度洋板塊相對于西藏東部的東
日本研究人員認為熔巖流可能形成于地幔下部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通過分析地震波發現,美國夏威夷地下的熔巖流可能是在地幔下部形成的。這一發現與傳統觀點相左,如該推斷成立,將有助于幫助人們了解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地球磁場抵御太空射線危害的機制。 地幔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厚度為2800多公里,其物質狀態至今還不十分明了。據專家推測,火山
云南地殼對青藏高原東擴和新生代印度板塊俯沖結構響應
我國云南位于東擴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來強烈伸展的東南亞之間。根據地表構造和變形觀測,學界通常認為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向東的塊體擠出或者下地殼通道流,是云南地區新生代構造演化的成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分析了云南地區密集地震臺陣的地震記錄,通過對地殼結構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關于地
緬甸7.2級強震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中國中央電視臺援引來自緬甸方面的最新消息稱,緬甸24日發生7.2級地震,造成該國撣邦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目前至少已造成10人死亡。 北京時間24日21時55分,緬甸(北緯20.8,東經99.8)發生7.2級地震, 震源深度20公里。據悉
先進地震成像方法獲得大洋俯沖板片的高分辨形態
3月21日,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大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教授張海江研究組以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Robert Myhill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標題為Slab morphology and deformation beneath Izu-Bo
地質地球所等運用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下地幔物質成分
位于地幔過渡帶以下至核幔邊界的下地幔,是地球內部體量最大的一個圈層,因而是地球內部物質循環、能量傳輸等過程的關鍵一環。從一維地震學模型看,下地幔的波速、密度、彈性模量隨深度變化較為平滑,因而常常被認為是地球深部相對“平淡”的區域。近年來,隨著金剛石壓腔、同步輻射高溫高壓技術、層析成像地震觀測技術
第388次香山科學會議探討中國強震預測與地球系統科學
我國是世界上強震頻發的國家之一,1985年至今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19次,主要集中在我國臺灣和青藏高原。我國不僅地震多,而且震源淺。而淺源地震破壞性極強,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出席日前在京舉行的以“中國強震預測與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題的第388
俯沖板塊地幔蛇紋石化的控制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張帆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俯沖板塊地幔蛇紋石化程度控制機制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論文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