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專家學者齊聚南京論道“向鹽堿地要糧”
12月5日是第8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當天,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邀請多位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共探如何“治鹽改堿”,向鹽堿地要糧、向科技要糧。 中國科學院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劉小京研究員表示,鹽堿地資源的農業利用潛力巨大,土壤鹽漬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種形式,氣候干旱或農業上過度施肥都會讓鹽分累積在土壤表層,導致土壤生態系統失衡。打造鹽堿地“適鹽用鹽”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對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調整實施‘海上蘇東’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們學院逐步形成一支‘專攻’鹽土的隊伍開發利用灘涂資源,經過30多年的探索,團隊創建并實踐高效濱海鹽土農業模式與技術體系。”南農大資環學院鹽堿土改良與利用團隊隆小華副教授說,從1996年開始,團隊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集成海涂鹽土油葵、菊芋等耐鹽經濟植物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帶動上萬戶農民走上致富路。......閱讀全文
南京土壤所建成土壤樣品長期保存系統
土壤是地球陸地表層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場所,是糧食安全、生態維持和環境保護的根本保障。同時土壤作為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及氣圈相互作用的產物,還記錄了地球生態環境變化的信息。因此,通過對不同時期土壤樣品的保存,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生態環境斷面,為長期生態環境變化研究提供基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
南京土壤所土壤鋅鎘污染植物修復研究取得進展
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已威脅到農業安全生產和人體健康,植物吸取修復技術具有修復成本低、環境友好及對土壤破壞小、適于大面積推廣等優點,已成為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的優選技術之一。超積累植物對污染金屬元素具有極強的富集和積累能力,是植物吸取修復的首選資源,但國內外對重金屬污染土壤多年植物連續修復的研究鮮
南京土壤所土壤硝態氮同化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農田土壤硝態氮的徑流和淋溶加劇了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和地下水硝酸鹽污染,其根源在于施入的銨態氮肥在短時間內轉變成易流失的硝態氮。因此,控制土壤中硝態氮的產生和累積是減少氮素損失的關鍵措施之一。已有研究發現,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劑可以抑制硝態氮產生和淋洗,但硝化抑制劑亦會增加氨揮發損失并造成土壤有機污染。
南京土壤所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變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平均變暖速度的2倍。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北極林線(森林和苔原交界線)不斷向北推移,導致了苔原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發生顯著改變,可能會影響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功能。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加拿大的北極苔原試驗站為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研究
南京土壤所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變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平均變暖速度的2倍。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北極林線(森林和苔原交界線)不斷向北推移,導致了苔原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發生顯著改變,可能會影響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功能。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加拿大的北極苔原試驗站為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研究
南京土壤所賈仲君:與土壤微生物作戰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每年增加近10%,但與之相對,每年化肥用量增速卻高達51%。養分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國每年僅氮肥損失就達140億美元。 而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發現了氨氧化古菌化能無機自養代謝的秘密,揭示土壤微生物是氮肥流失的“罪魁禍首”,并暗示研究研制相關硝化抑
南京土壤所賈仲君:與土壤微生物作戰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每年增加近10%,但與之相對,每年化肥用量增速卻高達51%。養分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國每年僅氮肥損失就達140億美元。 而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發現了氨氧化古菌化能無機自養代謝的秘密,揭示土壤微生物是氮肥流失的“罪魁禍首”,并暗示研究研制相關硝化抑制劑,
南京土壤所在聯合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方面取得進展
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并顯得迫切需要。為探索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治理技術,評價不同修復材料和植物聯合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效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靜研究員課題組依托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微/納米材料對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修復的原理及其示范(2013CB934302)”、國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污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污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污染物的降解和修復。因此,高效、低成本和環境友好活化材料開發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基于此,中國科
安捷倫攜手南京土壤所-共譜土壤安全新篇章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1年6月21日,安捷倫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舉行共建示范實驗室簽約儀式。雙方將依托這一實驗室,加強長期合作,深入生態環境熱點領域,開發前沿解決方案,助力實現“十四五規劃”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 安捷倫副總裁、實驗室解決方案大中華區總經理陳亮,中國科學院陳洪淵院士,以及南
法國五專家訪問南京土壤所
2月27日至3月5日,法國陸地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研究中心(BIOEMCO)主任Luc Abbadie教授、Christian Hartmann博士,法國科學院(CNRS)中法合作項目管理協調員Catherine Bastien Ventura女士以及奧爾良大學副校長Ary Br
南京土壤所土壤真核微生物海拔分布研究取得進展
大型真核生物(如宏觀動植物)的多樣性一般隨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土壤原核微生物(如細菌)卻并不一定呈現出明顯的海拔分布模式。因此,細胞結構與生物尺寸大小的差異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隨海拔的分布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員課題組通過454高通量測序技術深入研究了長白山土壤真核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
長期施用化學肥料常常會導致土壤退化,有機肥與化肥的聯合施用可以緩解土壤退化,提升土壤生產力,然而其中內在的土壤微生物學機制并不清楚。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及棉、油、菜等作物產區,但由于肥力水平低下,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安徽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
長期施用化學肥料常常會導致土壤退化,有機肥與化肥的聯合施用可以緩解土壤退化,提升土壤生產力,然而其中內在的土壤微生物學機制并不清楚。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及棉、油、菜等作物產區,但由于肥力水平低下,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安徽
南京土壤所揭示秸稈生物質炭提高土壤抗酸化能力機制
由于銨態氮肥的過量施用及酸沉降的影響,近年來我國亞熱帶地區農田土壤加速酸化,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鋁錳毒害加重,危害農作物生長,使作物減產,農民減收。施用堿性改良劑可中和土壤酸度,減輕酸化的危害,但隨著作物種植和施肥等農業活動的持續進行,土壤酸化會再次發生。如能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提高土壤的抗酸化能力
“耕地土壤生物功能分析方法”培訓會在南京土壤所召開
7月10日,由農業部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主辦的“耕地土壤生物功能分析方法—基因芯片及高通量分析技術”培訓會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功召開。耕地保育學科群各單位有關專家、代表共40余人參加了本次培訓會議。培訓會議由農業部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孫波研究員主持。 南京土壤所副所長蔣新首先致會
南京土壤所在我國高精度土壤信息網格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基于相關項目獲得的5000多個代表性土壤剖面樣點,采用預測性土壤制圖范式,利用地理信息與遙感技術對成土環境條件進行精細刻畫和空間分析,研發自適應深度函數擬合方法,集成先進的集合式機器學習方法,搭建高性能并行計算環境,生成了我國系列土壤屬性90m分辨率三維柵格分布圖,
南京土壤所在場地污染土壤電動修復示范研究中取得進展
為推動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的研發,發展場地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倉龍、研究員周東美,基于多年污染土壤電動修復技術的研發基礎,在江蘇常熟某電鍍場地開展重金屬污染土壤的電動修復工程示范。 電動修復的基本原理是在污染土壤兩側施加直流電場,土壤中的污染物
南京土壤所植物銨毒害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銨態氮和硝態氮是植物最主要的兩種無機氮源,但是過量銨態氮對植物細胞具有毒害作用。銨態氮的這一特性被認為是植物高效利用銨態氮的重要限制因子。然而人們對植物銨毒害機制的認識還很初步。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國際多個研究組對植物銨毒害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相關探討,目前在國際植物生物學top期刊已發表約1
南京土壤所稻田甲烷排放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10年來,與稻田甲烷排放關系密切的甲烷產生和氧化,特別是甲烷產生途徑和氧化率(被氧化的百分率)研究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徐華研究員課題組通過田間與培養試驗,采用穩定性碳同位素自然豐度法研究了水稻生長季水分管理對中國江蘇環太湖地區典型單季稻田甲烷產生途徑和氧化率
南京土壤所研制成功炭化爐
農業廢棄物(秸稈、枯枝落葉、垃圾)制炭還田越來越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固碳減排研究熱點。目前市場上有售的大型制炭設備和替代設備馬弗爐,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并且由于無法控制炭化腔內氧氣含量,造成灰化、制炭效率低和質量不穩定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經過一年多的研究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中納米銀天然生成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工納米材料被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活動,并引發了人們對其環境與健康風險的關注。土壤是人工納米材料的重要的匯,也可能是天然納米顆粒的源。正確認識土壤中納米顆粒的來源對于全面評估人工納米材料的環境與健康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課題組在土壤納米顆粒的天然生成機制方面取得新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鎘年去除率超三成
鎘中低污染紅壤植物聯合修復技術示意圖 近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境生物修復研究中心吳龍華課題組依托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等單位,在鎘中低污染聯合修復技術研究方面獲進展。 他們以我國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修復、農作物安全生產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
南京土壤所土壤功能微生物技術開發取得新進展
指甲蓋面積大小的土壤中,微生物數量最高可達上百億,種類最多可達上百萬。這些難以計數的土壤微生物如何相互作用,并在復雜環境中發揮功能,一直是土壤微生物學的技術難點和研究前沿。201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利用穩定性同位素示蹤氨氧化微生物DNA,開發了高通量測序微生物群落13C-1
南京土壤所召開發展規劃研討會
7月26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開發展規劃研討會,主要議題是學習貫徹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精神,并結合知識創新工程三期綜合評估情況和當前發展形勢,對研究所“十二五”期間的科技布局調整、體制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戰略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由
南京土壤所設施菜地土壤鄰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獲進展
鄰苯二甲酸酯又名酞酸酯(Phthalate esters, PAEs),作為增塑劑被廣泛應用于農膜、油漆、化妝品、塑料制品等行業生產中。全球每年酞酸酯用量大約為600萬噸,2011年中國酞酸酯用量達到 220萬噸。PAEs作為一類內分泌干擾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已經被歐盟、美國以
南京土壤所建立土壤鉀素生物有效性分級標準及方法體系
鉀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隨著作物高產品種的推廣、復種指數的增加和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我國農田土壤的鉀素耗竭日趨嚴重。長期以來,我國土壤鉀素有效性常用的指標是速效鉀和緩效鉀,這兩個指標都偏向于定性評估,準確定量還難以實現。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火焰課題組采用黑麥草盆栽不同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中多環芳烴微生物群落降解機制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土壤環境中存在的一類主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不同類型土壤對PAHs的降解潛力,對揭示土壤中PAHs降解的微生物學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PAHs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中國科
南京土壤所建立土壤鉀素生物有效性分級標準及方法體系
鉀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隨著作物高產品種的推廣、復種指數的增加和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我國農田土壤的鉀素耗竭日趨嚴重。長期以來,我國土壤鉀素有效性常用的指標是速效鉀和緩效鉀,這兩個指標都偏向于定性評估,準確定量還難以實現。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火焰課題組采用黑麥草盆栽不同
南京土壤所植物氮鋁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鋁毒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生產潛力發揮的重要因子。同時,由于酸性土壤上銨的硝化作用比較弱,無機氮的形態是以銨態氮為主。長期以來,酸性土壤上這兩個特性(鋁毒和銨態氮為主)是否在植物體內(耐鋁毒和偏喜銨)有關聯倍受關注,但是一直沒有取得顯著的進展。 最近5年來,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