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領域,學校可以給“拔尖計劃”的學生多提供一些多學科融通課程,幫助他們學習和了解不同學科范式。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非常難,需要不同院系老師的投入,特別需要智慧有效的組織協調。 ——劉繼安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89個基地入選。 根據此前的布局,2019年到2021年,教育部會遴選建設260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190個左右的理科基地、60個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個左右的醫科基地。 這些基地的建設目的很明確——著力培養未來的杰出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提升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和健康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礎。 “拔尖計劃”已啟動十余年,并進入了2.0階段。 然而,如何甄別出拔尖人才,如何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仍是一......閱讀全文
創新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領域,學校可以給“拔尖計劃”的學生多提供一些多學科融通課程,幫助他們學習和了解不同學科范式。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非常難,需要不同院系老師的投入,特別需要智慧有效的組織協調。 ——劉繼安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基礎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 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
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CFP 小學語文課本 資料圖片 主講人:葛劍雄 時間:2013年10月27日 地點:齊魯大講壇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國的教育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對于高等教育界的人來說,這可能算得上是最熟悉的一個問題了。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看望著名力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提出的這一“錢學森之問”讓整個高等教育界都無言以對。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在努力求索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不久前,在《經濟
記得那是在1978年12月2日,錢學森先生在北京接見我和我的幾位同事的講話中,講到了培養總體人才問題,他說: 對于現在的狀態,我希望總體室(注:1978年5月,錢學森先生去我工作的單位視察。后來單位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一個總體室,負責單位科研工作的抓總。)有一個學習階段。實際上
許多例子說明,我們過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曾經起步較早,但最后又落在國外的后面。所以要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安排好有關的研究工作,還應總結反思一下幾起幾落的教訓。沒有政策的連續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復復是難以征戰“科技高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夠受重視、能不能夠
李政道先生作報告:要創新 需學問 ? 過去的一年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震聾發聵的疑問一直是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隨著大師的遠去,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起了上至國務院總
盛名冠中外,高格賽真金。6月25日,91歲的美術大師吳冠中在依依不舍中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畫卷。據悉,大師對身后事的遺愿極盡淡泊平靜,要求不設靈堂,不掛挽聯,不擺花圈,不開追悼會…… 但是,平靜離去或許只是吳大師自己的愿望。作為對中外美術界影響極大、在世時身價最高的中國畫家,他的駕
最近任正非的訪談中,又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每次提到中國的教育,“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錢學森之問”,總是個躲不過去的大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太絕對了,錢穎一后來做了修改: 相對于我們的人口規模,相對于我們的經濟總量,相對于我們的教育投入,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走出來
按照國家“十二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截至目前,遼河流域中,已建立保護區的遼河和凌河水質改善明顯,但大遼河、渾河、太子河(以下簡稱“大渾太”)三大干流水質狀況令人擔憂。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日前組成3個視察組,分赴遼河、“大渾太”、凌河視察治理和生態恢復工作,記者隨行前往鞍山、遼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