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錢學森之問”,“拔尖計劃”仍需努力
創新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領域,學校可以給“拔尖計劃”的學生多提供一些多學科融通課程,幫助他們學習和了解不同學科范式。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非常難,需要不同院系老師的投入,特別需要智慧有效的組織協調。 ——劉繼安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89個基地入選。 根據此前的布局,2019年到2021年,教育部會遴選建設260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190個左右的理科基地、60個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個左右的醫科基地。 這些基地的建設目的很明確——著力培養未來的杰出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提升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和健康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礎。 “拔尖計劃”已啟動十余年,并進入了2.0階段。 然而,如何甄別出拔尖人才,如何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仍是一......閱讀全文
回應“錢學森之問”,“拔尖計劃”仍需努力
創新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領域,學校可以給“拔尖計劃”的學生多提供一些多學科融通課程,幫助他們學習和了解不同學科范式。這樣的課程設計起來非常難,需要不同院系老師的投入,特別需要智慧有效的組織協調。 ——劉繼安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
袁貴仁回應“錢學森之問”-通過改革提高人才創新力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 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葛劍雄:“錢學森之問”不是問大學,而是問社會
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CFP小學語文課本 資料圖片 主講人:葛劍雄 時間:2013年10月27日 地點:齊魯大講壇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教育的中國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中國科學報:“錢學森之問”的“三重問”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對于高等教育界的人來說,這可能算得上是最熟悉的一個問題了。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看望著名力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提出的這一“錢學森之問”讓整個高等教育界都無言以對。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在努力求索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不久前,在《經濟觀察報》與
黃志澄:魯迅早已回答了“錢學森之問”
記得那是在1978年12月2日,錢學森先生在北京接見我和我的幾位同事的講話中,講到了培養總體人才問題,他說: 對于現在的狀態,我希望總體室(注:1978年5月,錢學森先生去我工作的單位視察。后來單位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一個總體室,負責單位科研工作的抓總。)有一個學習階段。實際上,沒有
以錢學森之矛對錢學森之盾
最近任正非的訪談中,又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每次提到中國的教育,“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錢學森之問”,總是個躲不過去的大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太絕對了,錢穎一后來做了修改: 相對于我們的人口規模,相對于我們的經濟總量,相對于我們的教育投入,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走出來的具有
吳冠中之問,比錢學森更直接更尖銳
盛名冠中外,高格賽真金。6月25日,91歲的美術大師吳冠中在依依不舍中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畫卷。據悉,大師對身后事的遺愿極盡淡泊平靜,要求不設靈堂,不掛挽聯,不擺花圈,不開追悼會…… 但是,平靜離去或許只是吳大師自己的愿望。作為對中外美術界影響極大、在世時身價最高的中國畫家,他的駕鶴仙游
趙文津:“錢學森之問”實為中華民族之憂
許多例子說明,我們過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曾經起步較早,但最后又落在國外的后面。所以要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安排好有關的研究工作,還應總結反思一下幾起幾落的教訓。沒有政策的連續性,急功近利,工作反反復復是難以征戰“科技高地”的。 在杰出人才能不能夠受重視、能不能夠發揮重要作
李政道與教育學者共答“錢學森之問”
李政道先生作報告:要創新 需學問 ? 過去的一年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震聾發聵的疑問一直是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隨著大師的遠去,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起了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民眾
遼河流域治污仍需努力
按照國家“十二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截至目前,遼河流域中,已建立保護區的遼河和凌河水質改善明顯,但大遼河、渾河、太子河(以下簡稱“大渾太”)三大干流水質狀況令人擔憂。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日前組成3個視察組,分赴遼河、“大渾太”、凌河視察治理和生態恢復工作,記者隨行前往鞍山、遼陽和撫順3
醫學現代化之問該如何回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82.shtm
科學家闡述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三點思考
“人一定要有夢想。好奇心驅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探測到第二個地球。”10月19日,在中共中科院上海分院分黨組、中共中科院滬區委員會主辦,上海天文臺黨委承辦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五期“報國講壇”上,上海天文臺研究員、中科院空間先導地球2.0科學衛星背景型號研究首席科學家葛健說。 在當天的報告中,葛健用人類
陳十一:錢學森之問核心是高教能否培養創新人才
“‘錢學森之問’的核心,是中國高等教育能否為國家民族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8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曾有過“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思索。“錢學森之問”背后的中國教育之困,引起中國教育界乃至社會的反思。
陳竺:我國一定能很好地應答“錢學森之問”
在5月28日上海交大醫學院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共同舉辦的2010年度生命科學創新日活動中,衛生部部長陳竺發表視頻致辭,就鼓勵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性工作、關于創新與中國生物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話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及看法,稱我國一定能夠很好地應答“錢學森之問”。 陳竺說,創新
朱清時:南科大目標定位就是要回答錢學森之問
朱清時對南科大的未來充滿信心 “南科大的目標定位就是要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9月30日,在南方科技大學(籌)校園開工建設工地上,站在一片荒蕪的泥土中,創校校長朱清時院士談及南科大目標定位、教學風格等話題時語氣堅定,對南科大未來充滿信心,“作為國家高等
“普艾”初見成效,細節仍需努力
對于“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的提問,竟然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能給出正確答案。這說明,雖然知道血液可以傳播艾滋病,但究竟是什么樣的血可以導致傳播,具體到這些比較具體的知識,很多人還是比較欠缺。 從本期《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結果看,現在關于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了
“普艾”初見成效,細節仍需努力
對于“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的提問,竟然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能給出正確答案。這說明,雖然知道血液可以傳播艾滋病,但究竟是什么樣的血可以導致傳播,具體到這些比較具體的知識,很多人還是比較欠缺。 從本期《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結果看,現在關于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了艾滋
終結結核病仍需各界共同努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509.shtm“多年來,我國在結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距離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終結結核病流行策略目標還存在著一定差距,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近日,在一場題為“健康傳播助力終結結核病
實現嬰幼兒免疫全覆蓋仍需全球共同努力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7月16日發表聯合聲明稱,全球接種疫苗的兒童人數已經達到新高,但要實現全民免疫覆蓋仍需全社會更多努力。 聲明稱,2017年全球約1.23億嬰幼兒至少1次接種了百白破疫苗,覆蓋率達到90%。自2015年以來,完全接種3次百白破疫苗的嬰幼兒比例一直維持在85%。然而,自
實現嬰幼兒免疫全覆蓋仍需全球共同努力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7月16日發表聯合聲明稱,全球接種疫苗的兒童人數已經達到新高,但要實現全民免疫覆蓋仍需全社會更多努力。 聲明稱,2017年全球約1.23億嬰幼兒至少1次接種了百白破疫苗,覆蓋率達到90%。自2015年以來,完全接種3次百白破疫苗的嬰幼兒比例一直維持在85%。然而,
“人努力”成就各地藍天答卷-大氣治理仍需久久為功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重點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一半,71%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這是五年來我國大氣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圖片來源于網絡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傅瑩表示,從六年來兩會新聞發布會的
實現嬰幼兒免疫全覆蓋仍需全球共同努力
??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7月16日發表聯合聲明稱,全球接種疫苗的兒童人數已經達到新高,但要實現全民免疫覆蓋仍需全社會更多努力。 聲明稱,2017年全球約1.23億嬰幼兒至少1次接種了百白破疫苗,覆蓋率達到90%。自2015年以來,完全接種3次百白破疫苗的嬰幼兒比例一直維持在85%。然
“拔尖計劃”升級2.0版-高校如何培養“大師”
我們不僅要培養科學家,還要培養思想家,要通過‘拔尖計劃’培養中國的大師。”在近日舉辦的2018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工作研討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這樣說。 據了解,“拔尖計劃”也就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國家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推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旨
“錢學森紀念園”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落成
12月22日上午,“與大師對話”系列雕塑之錢學森紀念園落成揭幕儀式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在舉行儀式前,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會見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榮譽院長、錢學森先生之子錢永剛,雙方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交流座談。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成進參加會見。盧建軍說,作為杰出校友,錢
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人選公示
根據《關于做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首批申報工作的通知》的規定,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組織實施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申報評審工作。經初審、通訊評審、面試評審,共有201名人選通過評審,現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對人選的資格條件等有異議,請于2012年8月13日之前將有關意見發至郵箱qn
人才三問,實現我國科技強國目標
基礎科學研究中往往孕育著重大科學突破,為原始創新提供源頭活水。想要夯實構建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培養一流基礎研究人才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
“學術特區”:能否打破人才培養瓶頸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在進行以“尖子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嘗試。這些凝聚了高校最優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學生,采取最先進最靈活教學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稱為高校的“學術特區”。 在中國高等教育界,“錢學森之問”激蕩著無數人的心靈。長久以來,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培養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
國科大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通過專家評議
7月6日上午,中科院前沿局在京組織召開了專家評審會,對國科大申請納入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進行了評議,院副秘書長鄧勇、前沿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副校長席南華、楊國強等參加了會議。 鄧勇首先代表中科院向參加此次會議的各位評審專家表示誠摯的感謝。他指出,從申報本科教育伊始,國科大便得到
追尋光和夢,解答錢之問
抨擊應試教育 中村修二對美國體制極力推崇,而對日本體制極力抨擊。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后,也不忘抨擊日本體制。 在《夢》中 [7],他指出,在教育體制上,美國重視培養人的個性,而日本培養的學生沒有個性,而且 “他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就只是為了訓練他們考上第一志愿而已。” 中村呼吁: “盡快
第三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線下評審會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940.shtm12月8日-9日,第三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提問與猜想”線下評審展示交流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高東鋒、高等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譚方正、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