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德強團隊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以楊樹為研究模式,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基因組分析、RNA原位雜交、愈傷組織遺傳轉化等技術建立了楊樹次生木質部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重構了完整的楊樹次生木質部細胞類群,鑒定了調控木質部發育過程的關鍵轉錄因子,系統解答了次生木質部細胞發育過程、細胞特異性表達模式、調控因子冗余性特征等關鍵科學問題。 次生生長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有別于草本植物的重要生物學過程,是決定林木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因素。林木次生生長源于維管形成層,通過徑向分裂向外形成次生韌皮部,向內形成次生木質部,即木材。因此,深度解析林木次生生長發育過程及生物學調控網絡對于木材產業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次生木質部細胞過程、基因表達特征和分化過程仍不明確,參與該過程重要調控因子及功能性特征尚不清晰。 團隊利用優化后的木本植物原生質體制備技術,獲得了12466 個次生木質部原生質體細胞,平均每個細胞......閱讀全文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德強團隊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以楊樹為研究模式,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基因組分析、RNA原位雜交、愈傷組織遺傳轉化等技術建立了楊樹次生木質部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重構了完整的楊樹次生木質部細胞類群,鑒定了調控木質部發育過程的關鍵轉錄因子,系統解答了次生木
2019年10月8日,四川大學胡洪波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研究組與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組合作在Immunit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solves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Pre-th
海馬體作為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和記憶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年齡增長,海馬功能逐漸退化,導致認知功能的減退以及多種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由于海馬結構復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研究技術難以精確揭示海馬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衰老規律及分子調控網絡。此外,由于倫理及樣本來源的限制,不同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利用微孔板測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利用微孔板測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的如火如荼,伴隨著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的蓬勃發展,可以看到,在現有的高通量檢測技術領域,這兩種技術已為科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從2019年單細胞多組學被評為《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進展,到2020年空間轉錄組技術也被評為年度技術進展,相信在接
fluidigm C1 單細胞自動制備儀用于 mRNA 測序 更完整的流程 ?-首尾相連的流程對單細胞進行全轉錄組分析 最高的通量 ?-每次運行可前所未有的平行處理 96 個單細胞 更容易的操作 ?-直接從單細胞開始,簡化的樣本制備,只需 3 小時手工操作時間,沒有 片段化和純化步驟 更節省的
1.單細胞測序用于生殖領域研究持續火熱 精子生成過程是一個復雜又具有嚴格分化過程的生理過程,繼18年10月份《Cell Research》上的成年人睪丸轉錄組圖譜研究[1]和19年2月份《Cell Reports》上新生與成年人睪丸細胞單細胞水平鑒定分類[2]的步伐,本月在《Nature
4.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在植物領域嶄露頭角相比動物的單細胞研究,由于植物具有細胞壁的特點,使得植物的單細胞研究相比較難,但是繼2月份的擬南芥根組織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8],本月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又發表了一篇基于擬南芥根組織的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報道[9]。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植
水稻幼苗葉和根的單細胞轉錄組二維UMAP圖與組織解剖圖 圖片來源:錢文峰等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錢文峰研究組應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獲得了水稻幼苗葉和根超過20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信息,利用細胞類型標記基因和原位雜交技術,對每個細胞的身份進行了鑒定,構建了水稻幼苗葉和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