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分類
水體產毒藻種主要為藍藻,如微囊藻、魚腥藻和束絲藻等。微囊藻可產生肝毒素,導致腹瀉、嘔吐、肝腎等器官的損壞,并有促瘤致癌作用。魚腥藻和束絲藻可產生神經毒素,損害神經系統,引起驚厥、口舌麻木、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目前,淡水藻類產生的毒素可分為多肽毒素、生物堿毒素和其他毒素三類。微囊藻毒素是環狀的七氨酸結構,其中含有五種不變的氨基酸,微囊藻毒素是一種極性分子,其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見的一種。......閱讀全文
微囊藻毒素分類
水體產毒藻種主要為藍藻,如微囊藻、魚腥藻和束絲藻等。微囊藻可產生肝毒素,導致腹瀉、嘔吐、肝腎等器官的損壞,并有促瘤致癌作用。魚腥藻和束絲藻可產生神經毒素,損害神經系統,引起驚厥、口舌麻木、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目前,淡水藻類產生的毒素可分為多肽毒素、生物堿毒素和其他毒素三類。微囊藻毒素是環狀的七氨酸
微囊藻毒素的毒效應
動物模型實驗表明,MC具有明顯的嗜肝性,其污染與肝癌的發生、肝壞死以及肝內出血有密切關系,嚴重時甚至能引起受試生物死亡。MC跨膜轉運需要ATP 依賴性的轉運蛋白(ATP-dependent transporter)。對大鼠毒理學研究表明,膽汁酸轉運蛋白(bileacid transporter)很可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步驟
①標準曲線的繪制。配制成0.30μg/L、0.50μg/L、1.00μg/L、2.00μg/L、5.00μgMC-RR和MC-LR標準使用液。分別取20μL注入高壓液相色譜儀,測得各濃度的峰面以峰面積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②標準色譜圖。分別注入樣品20μL,以標樣核對,記錄色譜峰的保
微囊藻毒素的檢測分析方法
現在主要有兩種方法被用作微囊藻毒素的檢測與分析,生物(生物化學)檢測法和物理化學檢測法。
微囊藻毒素檢測的高效樣品處理
本文采用美國horizon全自動固相萃取系統與DryVap定量濃縮系統、Labtech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水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回收率可達97%以上,RSD僅為1.05%。其特有的盤式全自動固相萃取系統,具有截面積大、不易堵塞、高流速、處理時間短等特點,可直接處理含大顆粒物的臟污樣品,每次處理樣
微囊藻毒素是什么?有沒有毒?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類具有生物活性的環狀七肽化合物,為分布最廣泛的肝毒素。主要由淡水藻類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產生? 。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它能夠強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還是強烈的肝臟腫瘤促進劑。中國生活飲用水標準限制飲用水中該毒素含量為
微囊藻毒素的化學性質
MC具有水溶性和耐熱性,加熱煮沸都不能將毒素破壞;自來水處理工藝的混凝沉淀、過濾、加氯、氧化、活性炭吸附等也不能將其完全去除。MC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揮發,抗pH變化。化學性質相當穩定,自然降解過程十分緩慢。MC在去離子水中可保持穩定狀態長達27d,在滅菌的河水中可保持穩定12d,而在普通河水中
微囊藻毒素的檢測分析方法對比
兩種方法的不同點在于檢測原理、前處理階段的復雜程度及檢測結果的表現形式。最終選擇哪種檢測方法取決于方法的便利程度、技術的可靠性與所需結果的表現形式。然而,可選擇性和靈敏度是衡量檢測方法最重要的標準。表給出了幾種生物測試法和物理化學方法在選擇性和靈敏度方面的比較。我國自2007年1月1日開始執行《水中
微囊藻毒素的LCMS/MS測定
水體中微囊藻毒(MCs)的檢測方法已相對較完善,但魚類等水產品中微囊藻毒素的限量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本文報道了同時對魚體中MC-RR、YR、LR、LW、LF進行定量分析的LC–MS/MS法,該方法具有優良的選擇性,對樣品的純化步驟要求不高,能夠在混合物中同時實現多種藻類毒素的分離和鑒定。
微囊藻計數
摘要:微囊藻計數是藻類監測實驗工作中一件困難的工作。本文使用迅數Algacount藻類計數儀進行微囊藻細胞計數,大大縮短了計數所需的時間和人力,提高了計數效率。關鍵詞: 有囊藻類 藻細胞 微囊藻計數 藻類計數儀藻類監測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實驗人員需要對江河湖海等各種水體系統是否發生水華或赤潮做出
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摘 要: 采用CWX/DVB萃取頭, 應用固相微萃取與高效液相色譜聯用技術( SPME /HPLC)分析了水溶液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對SPME的萃取條件進行了優化, 并對實際水樣進行了分析。該方法測定MC - LR (LR型微囊藻毒素)的線性范圍為1.00~200μg/L, 相關系數為0.999 5
全自動固相萃取儀分析水中-3-種微囊藻毒素
方案優勢 ? ? ? 通過條件優化,8 種有機氯農藥在色譜上得到了較好的分離。 ? ? ? ? ? ? ? 采用標準 ? ? ?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 ? ? ? ? 方法/原理/步驟 ? ? ? 實驗方法 取
J-Proteome-Res:-代謝組學應用于微囊藻毒素代謝研究
微囊藻毒素(MCLR),作為一種肝毒素,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公共衛生安全。在體內,肝臟是MCLR主要攻擊的器官,然而具體代謝變化目前任然未知。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等研究人員在與上海敏芯信息科技公司的合作下,通過對灌服MCLR的大鼠模型進行代謝組學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MCLR擾亂肝臟代謝
青島能源所藍藻甲烷化與微囊藻毒素降解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制氫與沼氣團隊研究人員袁憲正等在藍藻厭氧消化與微囊藻毒素降解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水體富營養化及其產生的藍藻的無害化處置,是沿湖地區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環境問題,
磁性固相萃取液相色定環境水樣中痕量的微囊藻毒素
通過水熱合成法制備出磁性膨潤土復合材料作為固相萃取吸附劑,采用磁性固相萃取(MSPE)前處理技術,結合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器(HPLC/UV),建立了對環境水中痕量生物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C-LR)的快速檢測分析方法。通過對MSPE技術中吸附劑用量、吸附時間、洗脫溶劑的配比、體積等參數的優化,實現
微囊藻毒素長期暴露,引起小鼠腦區特異性脂質代謝變化
隨著水體富營養化日益嚴重以及氣候變暖,全球湖泊藍藻水華日益頻發。藍藻衍生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慢性暴露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MCs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能夠影響哺乳動物大腦結構和功能,并與人群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茲海默癥有關。已有研究或基于整個大腦(不分區)或主要關注在
新型固相萃取—高效液定水中微囊藻毒素和磺酰脲類農藥
由于環境水體中基質成分復雜,而待測的有機污染化合物的含量通常是痕量級,因此在儀器分析之前需對樣品進行前處理,以便達到富集凈化的目的。在環境污染物的分析中,固相萃取樣品預處理技術被廣泛應用,在此基礎上發展的高效、快速、便捷的新型樣品前處理技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論文針對水中微囊藻毒素和磺酰脲類農藥
微囊藻毒素長期暴露引起小鼠腦區特異性的脂質代謝變化
隨著水體富營養化日益嚴重以及氣候變暖,全球湖泊藍藻水華日益頻發。藍藻衍生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慢性暴露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MCs具有強烈的神經毒性,能夠影響哺乳動物大腦結構和功能,并與人群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茲海默癥有關。已有研究或基于整個大腦(不分區)或主要關注在
臭氧滅活水中銅綠微囊藻影響因素研究
為研究臭氧在水體中殺滅銅綠微囊藻的效果,利用中性紅染色法探討了不同因素(臭氧投量、作用時間、pH 值、溫度、渾濁度、初始藻細胞密度等)對臭氧滅活銅綠微囊藻效果的 影響。? ? ?世界上淡水湖泊藻類水華發生的頻率與嚴重程度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其中藍藻是引起藻類水華污染的主要藻類。水體中藻類的大量繁殖不僅
迅數科技:創新技術破解“微囊藻細胞計數”難題
迅數科技,中國領先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和儀器供應商,日前發布了其創新的“迅數__Algacount微囊藻細胞計數分析”模塊,并宣布將其整合進入倍受贊譽的“迅數__Algacount藻類智能鑒定計數儀”,致力于解決廣大藻類監測機構的“微囊藻細胞計數”難題。 水體中“微囊藻密度”監測數據將為有毒藻
微囊藻群體的形態維持與競爭優勢研究獲得進展
微囊藻是全球廣布性的水華藍藻種類,也是我國富營養化水體中最常見的藍藻水華主要構成種類。野外水體中微囊藻水華以群體(colonial, aggregates)形態出現。觀測表明,群體的形成、增大和形態的持久維持是微囊藻獲得種群優勢進而形成水華并維持優勢的前提之一。實驗室研究表明,群體
藍菌有毒嗎?
藍菌產各種各樣的生物毒素,包括:神經毒素(Neurotoxin)、肝毒素(Hepatotoxin)、細胞毒素(Cytotoxin)及內毒素(Endotoxin)等,對人體及動物的健康或安全構成嚴重危險:神經毒素BMAA土生和水生的藍菌生物皆含有神經毒素BMAA(β-N-methylamino-L-a
藻毒素對人體的危害
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并產生一種能對水生生物和人體健康有毒害作用的藻毒素,能產生毒素的藻類多為藍藻,其中以銅綠微囊藻、節球藻、水華魚腥藻和水華束絲藻毒性最大。微囊藻毒素是分布最廠、最復雜的一種毒素,研究結果發現它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最強的肝腫瘤促進劑。1996年福建東山島有136人因食用被藻
水生所研制成功藍藻毒素檢測試劑盒
5月15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完成的“藍藻毒素檢測試劑盒與應用研究”通過了武漢市科學技術局組織的鑒定。 以宋立榮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在國內首次研發出微囊藻毒素酶聯免疫(ELISA)檢測試劑盒,解決了微囊藻毒素靈敏、快速、高通量檢測的技術難題。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們認為,該成果在提升微囊藻毒素相
土壤所自然生物膜與銅綠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獲進展
化感作用,尤其是水生微生物間的化感作用因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藻類水華的形成而引起了學界的不斷關注。很多研究表明,競爭壓力是化感作用的驅動力。例如,當水體中營養物質供應受限時,微生物會通過增強化感物質毒性的方式抑制競爭對手,進而優先獲得更多營養物質。然而,當前尚未有直接的研究結果證明營養充分供應
技術生物所發現等離子體放電可殺滅藍藻細胞并降解毒素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黃青帶領的團隊近年來一直致力于荷能粒子輻射作用于生物及生物分子的機理及應用生物光譜技術研究輻射條件下生物損傷的原初物理化學變化過程研究。近期,該研究組利用等離子體技術處理水體有害微生物,發現等離子體放電可高效殺滅藍藻細胞并降解毒素。 藍
微藻篩選技術研究
2.1 優良藻種的保存生產生物質燃料,優良藻種的獲取至關重要。篩選出可用于規模化生產的高產、高品質的藻種,重點在于從自然界中直接分離篩選到新的原始藻株。世界上多個實驗室已經篩選到大量藻種,并建立了藻種庫,如UTEX 保藏有約3000 種藻種,CCMP 保藏藻種大于2500 種。但由于這些藻種已經培養
廖強:培育微藻-變廢為寶
廖強(左)指導學生做實驗 受訪者供圖 工業廢氣、工廠廢水、秸稈等污染物,通過微藻就可實現變廢為寶,不僅能再次回收利用,還能產生燃料。近日,重慶大學廖強團隊憑借這一研究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該團隊成員都說,這份榮譽的取得離不開團隊負責人廖強教授20年的創新與堅持。 巧用太陽能 讓
藍藻水華監測指標與致災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交叉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水華災害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第一課題研究人員圍繞藍藻水華發生與致災的關鍵過程及其監測指標體系,在產毒微囊藻的快速檢測、微囊藻毒素含量與藻類種群組成的關系、藍藻水華情勢預判的生物參數與環境指標、微生物作用下的磷循環與藍藻水
溶解性有機磷促進銅綠微囊藻砷累積與轉化研究獲進展
砷作為A類致癌物在湖泊水體中主要以砷酸鹽(As(V))形態存在,其與正磷酸鹽相似的化學性質,使其在生物體內的遷移受環境中磷酸鹽的調控。磷作為水生態系統的限制性因子之一,主要以無機態的正磷酸鹽和聚磷酸酯、磷脂、核酸、磷蛋白和磷酸糖類等有機磷形態存在。近年來通過政府管控,水體外源性磷供給減少,由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