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睫毛溫柔地撫摸新生果蠅幼蟲柔軟的身體,它會改變運動來對這種“呵癢”做出反應。通過觀察這一現象,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揭示了溫柔觸覺的分子基礎,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作為我們最基本的感覺之一,當前科學家們對于溫柔觸覺卻知之甚少。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詹裕農(Yuh-Nung Jan) 葉公杼(Lily Yeh Jan)夫妻,他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離子通道和神經發育等方面,不僅他們的工作得到了許多人的肯定,并且從他們實驗室中也走出了多位華人科學家,其中包括獲得Science雜志“青年科學家獎”的時松海,哥倫比亞大學楊建,麻省理工學院的沈華智和北京大學饒毅等等。 在發育早期我們就能夠感知到溫柔觸覺,它時時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從我們作為新生兒時母親給予我們的最早的愛撫,到隨著生命的流逝我們正在衰退的刺痛感。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不清楚人類和其他的生物是如何感受到這樣的感覺的......閱讀全文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在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里,數百個芝麻大小的微型人腦漂浮在培養皿中,閃爍著電活動的火花。 這些微小的結構被稱為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是利用人體干細胞培養出來的,已經成為許多實驗室研究大腦特性的常見工具。作為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一名神經科學家,Muotri已經
轉眼間2019年1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熱度、點擊量、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 【1】Immunity:科學家揭秘為何隨著年齡增長皮膚的外觀會越來越差? doi:10.1016/j.immuni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研究人員正更加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單細胞測序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對人死后腦組織的研究,發現特定腦細胞中基因活性的變化與自閉癥患兒的嚴重程度有關。作者認為,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注定會得諾貝爾獎的工作。 2019年9月24日,Ernst Bamberg、Karl Deisseroth、Gero Miesenb?ck,三人因在光遺傳學領域的貢獻而榮獲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
光敏感神經元技術可能會推動醫學領域的革命性進展。這項技術名叫“光遺傳學”,是近幾十年來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技術成就。它有望用于治療失明、帕金森癥以及緩解慢性疼痛。此外,它還將廣泛用于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大腦的工作,讓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理解睡眠、成癮和感知等行為。 因此,斯坦福大學的 Karl Deis
Titus Brown一邊飛行在太平洋上空,一邊深潛到學生的研究代碼中。從美國東蘭辛市密歇根州立大學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會議的這次長途旅行,給這位生物信息學家詳細檢查實驗室的新運算法則以及去除RNA序列中的錯誤提供了一次良機。 3年前,Brown必須要等回到辦公室后才能這樣做,因為如果不經
據國外媒體報道,最新研究表明,當前最新科學技術可以實現大腦之間的通訊,未來是否會終結個人思維,實現共享大腦?目前,加拿大科幻作者彼得·沃茨(Peter Watts)撰寫一篇研究報告,對人類大腦互連技術進行了深度剖析,據悉,他之前曾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他最近撰寫的一本小說是2014年出版的《模仿傾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對于大多數不能說話的人,“意念”隱藏在他們的大腦中,沒有人能直接破譯這些信號。三人研究小組,加州大學舊金山研究所的Gopala K. Anumanchipalli、Josh Chartier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Edward F. Chang利用手術植入大腦電極獲得的數據,將其轉化成為了計算機生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一系列實驗中意外發現移植到新生小鼠大腦中的胚胎神經細胞能夠存活,這一成果為有可能利用神經細胞移植治療諸如阿爾茨海默氏癥、癲癇、亨廷頓氏舞蹈病、帕金森氏病和精神分裂癥等疾病增加了希望。研究論文發表在10月7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新論文中的這些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神探夏洛克》中福爾摩斯在停尸間的初次登場,給不同觀眾留下了不同的回憶。他對法醫茉莉是態度粗魯,抑或只是對茉莉的緊張無知無覺? 有意思的是,盡管不同觀眾回憶這個場景會講述不一樣的故事,但他們的腦部活動基本相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Janice Chen最近在做的一項
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會議以“人工智能與腦科學”為主題,邀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就人工智能和神經科學兩個領域的全球最新科研進展,及其交叉演
在蘇德霍夫看來,任何科學家都不能“計劃著”去得諾貝爾獎,“它只關乎科學,得到諾獎是沒有捷徑的”。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Sdhof)先生 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Sdhof)先生并沒想到自己會拿到諾貝爾獎。 去年10月初,當接到諾貝爾獎組委會打來的電話時,這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
成長于紐約市郊外的Takao Hensch從他老爸口中學會了德語,從老媽口中學會了日語,從生活中學會了英語。“我感到非常奇怪,”他說,“為什么在孩提時期學語言如此之易,而成人之后學起來又是如此之難?” 現在,作為麻省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神經科學家,Hensch在這一問題的研究前沿,他們正努
8月11日,《Science》期刊最新發表了一篇題為“Single-cell methylomes identify neuronal subtypes and regulatory elements in mammalian cortex”的文章,首次從表觀遺傳學層面,解析人類和小鼠大腦中行使
8月11日,《Science》期刊最新發表了一篇題為“Single-cell methylomes identify neuronal subtypes and regulatory elements in mammalian cortex”的文章,首次從表觀遺傳學層面,解析人類和小鼠大腦中行使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最開始大家都以為是“垃圾”DNA的基因組“暗物質”近年來備受關注,增強子就是其中之一,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修改了現有的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用以來尋找增強子,他們的方法并不是編輯增強子,而是利用一種稱為CRISPRa(CRISPR activation)的工具,搜尋影響T細胞
阿爾茨海默癥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癡呆癥,雖然發現至今過去了100多年,但它的潛在機制仍然沒有被完全理解,目前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一項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RNA降解速度更快,RBFOX1蛋白不足。 這項研究將焦點放在mRNA分
阿爾茨海默癥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癡呆癥,雖然發現至今過去了100多年,但它的潛在機制仍然沒有被完全理解,目前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一項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RNA降解速度更快,RBFOX1蛋白不足。 這項研究將焦點放在mRNA分
阿爾茨海默癥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癡呆癥,雖然發現至今過去了100多年,但它的潛在機制仍然沒有被完全理解,目前也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一項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RNA降解速度更快,RBFOX1蛋白不足。 這項研究將焦點放在mRNA分
來自武漢大學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在新研究中證實:抑制普通成纖維細胞的單個蛋白,即足以直接將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這些研究結果有可能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亨廷頓氏病、帕金森氏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癥等,開發新療法產生深遠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Cell)雜志上。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遞質門控離子通道能夠根據神經遞質的結合情況,調節穿過神經元細胞膜的離子流,介導快速的興奮性和抑制性信號傳導。 甘氨酸是神經系統的主要抑制性遞質,它通過甘氨酸受體(GlyR)起作用,打開氯離子通道進而抑制神經元的激發。GlyR控制著多種運動和感知功能,包括視覺和聽覺。Gly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也被稱為盧迦雷氏病,是一種成人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表現是運動神經元過早退化,從而導致患者身體出現進程性的致命癱瘓。研究顯示這種疾病有兩種致病蛋白,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日前,加州大學San Diego醫學院細胞與分析醫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這兩種蛋白的功能都作用于一條共同的通路
近些年,神經科學的發展迅速,然而在大腦視覺系統研究中多數研究人員使用的都是小鼠模型,因為小鼠是夜行動物、他們使用鼻子和胡須作為導航,因此一些人擔心對小鼠視覺研究實驗可能毫無意義! Nature:瘋狂的小鼠視覺研究實驗 幾十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致力于大腦視覺系統的研究,旨在了解視覺信號如何被
受限于倫理問題和人腦的脆弱性,科學家們對人腦功能的研究一直很有限。近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項研究中描述了一種快速、經濟高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在體外培育出人體腦器官!解決了以往以動物模型替代人腦器官進行研究的限制。 體外人體器官是指由重新編程的干細胞生產的器官的三維、小型化、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修改了現有的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用以來尋找增強子,他們的方法并不是編輯增強子,令其發揮作用,而是利用一種稱為CRISPRa(CRISPR activation)的工具,搜尋影響T細胞免疫細胞發育的一種基因的增強子。這項研究發現將有助于解析自身免疫疾病,如
以色列 研究抗癌、抗衰老疑難雜癥 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看到活細胞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特拉維夫大學率先證明,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地破壞動物癌細胞DNA,同時保持周圍其他細胞組織完好無損;舍巴醫學中心在全球首次試驗性采用“逆向個性化藥物”(RPM)治療癌癥患者;特拉維夫大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