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無緣登月中轉站,卻是技術試驗場
空間站可以充當許多探月技術的試驗場。進行科研實驗本身就是空間站的基本使命之一,在載人登月計劃需要開展技術試驗時,空間站自然“義不容辭”。 2021年底,在中宣部舉辦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局長董能力透露,中國現階段正在開展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工作。一時間,載人登月的話題又回到了大眾視野。 2019年1月,時任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的吳艷華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關于載人登月,中國在組織科學家抓緊研究,還未到決策階段。此后的3年內,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天問一號著陸火星、無人探月“嫦娥工程”完成“繞、落、回”三大目標、中國空間站進入長期有人駐留時代……中國載人航天帶給公眾越來越多的驚喜和期待,然而載人登月任務依然沒有確定“日程表”。 在完成無人探月后,載人登月是中國探月工程“三大步”中的第二步,也是實現長久駐月的前提。從提上日程到真正實現,我們離載人登......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家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多項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36.shtm
神十六30日出征,航天員“一老帶兩新”
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發布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將于北京時間5月30日9時31分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景海鵬先后參加過神舟七號、九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朱楊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飛行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國將首次在空間環境下開展基于拉曼光譜技術的多項學科空間實驗 編者按: 拉曼光譜近年來在生物、材料、礦物、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隨著拉曼光譜技術發展不斷成熟,其在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結果也頻頻涌現。拉曼光譜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應用范圍的逐漸拓寬,極
中國宣布將在2022年建成空間站
首次在中國舉行的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ASE)年會9月10日成為一個“航天員的海洋”,近百名來自全球各國的航天員齊聚北京,其中不僅包括以中國登陸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為首的中國航天員,還包括美俄等國的功勛航天員,比如人類首位出艙太空行走的俄羅斯英雄航天員列昂諾夫。在此次大會上,中國宣布將在2022
國際伙伴到訪中國空間站,未來可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53.shtm 2月24日,“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北京開幕。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三十年,就在這一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太空之家”遨游蒼穹。建設完
中國空間站“無容器”實驗進展順利
中國空間站已經開展了多項太空實驗。無容器材料實驗柜隨核心艙發射之后,目前在軌已完成十余種科學樣品的實驗,進展順利,其中三種已經返回地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太空實驗樣品進行了地面初步分析測試,有了新的發現。總臺記者 竇筠韻:在我手上所拿的這個實驗管里面的金屬鋯就是在經過神舟12號飛船實驗以后
中國空間站氧氣資源實現100%再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29.shtm
葉培建委員:中國載人登月還需攻克“三道關”
“人類一定要走出地球,而月球是離人類最近的星球,我認為中國航天人不會放棄載人登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根據《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未來五年,中國將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按計劃,今年嫦娥五號
花園式中轉站引發“垃圾革命”
垃圾車將垃圾傾倒入處理罐內 ◆核心提示 全市第一座日處理能力千噸以上中轉站、全市第一套進口大型垃圾轉運設備、全市第一個取消市區垃圾中轉站城區、全市第一個青少年環境教育基地……10月25日,總投資2.7億元、占地77.95畝的歷下區生活廢棄物轉運處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這座智能化、花
重返月球:美國宇航局公布月球基地新計劃
正如科幻作家的夢想一樣,月球前哨曾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匆忙登月時想要達到的目標。只是這一目標在匆忙中成為一種幻滅。?而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向月球吹起了進軍的號角。日本的“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H2A-13火箭升騰而起,中國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也即將發射。而在這一切的探月計劃中,月球基地、
人類實現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驚喜不止于此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國際空間站、
據說中國空間站要搞事情?看看空間站適合開展哪些實驗
作者:邸鳳萍 張偉(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全國兩會上,委員為我們帶來了不少關于載人航天空間應用的新消息: 中國將于2020年前后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之后發射實驗艙,中國空間站將正式組建并運行。中國的空間站既是為中國科學家、也是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的優秀科學探索平臺,空間站里將涌現出更
神舟十五號即將出征:開啟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
11月28日上午,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了此次任務的相關情況,并對公眾關切給予回應。神十五乘組將重點開展6個方面工作 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此次神舟十五號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在19個月內
NASA:日本登月失敗的登月艙殘骸疑似已找到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23日公布的圖像中,疑似發現了日本民企iSpace公司登月失敗項目的登月艙殘骸。據報道,4月26日,iSpace公司表示,該公司的“白兔-R”1號任務登月艙當天凌晨朝著月球表面下降,但著陸前通信中斷,無法確認著陸信息。5月23日,NASA官網公布了著陸點
探秘中國國家霧霾監測儀試驗場 與進口設備“不相上下”
今秋以來頻襲中國的霧霾再度引發民眾對健康的擔憂,在京郊國家霧霾監測儀試驗場里忙碌的科研人員越發感到工作的緊迫性。 他們正在研制首臺國產PM2.5成分監測儀,這是業界期盼已久用于解碼霧霾,厘清污染源的“利器”, 關系到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否盡快沖出“十面霾伏”。 2013年10
建造中國空間站為何要用到這三型火箭
關注航天的人都知道,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發射都是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擔綱完成的,那么建造中國空間站為什么要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二F火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五B火箭”)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七火箭”)三型火箭呢?對此,記者
中國空間站獲批17國加入,美國因技術不達標,被拒加入
“系統提醒,中國拒絕了您的好友請求。”今天(26日),一則“中國空間站將美國拒之門外”的消息在微博傳開。中國空間站宣傳片 有網友看后調侃稱,此舉“揚眉吐氣”,報了當年“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絕”的仇,讓你當初“愛答不理”,現在的我“高攀不起”。 甚至有人在評論區對起了對子,還挺押韻。
朱樅鵬:矢志不渝飛天 卅年奮斗夢圓
從名字來看,我或許與航天事業有某種不解的緣分吧:“鵬”是傳說中的大鳥,可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寓意“理想遠大”;“樅”指我的故鄉安徽“樅陽”,讀音與字形都和“縱”相似,可使人們聯想到“跳躍”“起飛”之意。 給我起名時,父親寄托了他期待我“志存高遠”并“銘記故鄉”的美好寓意,但冥冥中似乎昭示了我結緣
朱樅鵬:矢志不渝飛天 卅年奮斗夢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3981.shtm ?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示意圖。 朱樅鵬肖像畫。張武昌繪 朱樅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留影。在他身后,長征二號F火箭矗立在發射塔架上,即將把天宮二號送
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
一直以來,大家都在說國企不注重人才,但是很多人并沒有直觀的感受,我今天以一個刷屏航天圈的網紅工程師在國企的遭遇,讓大家感受一下高級人才在國企的生活是怎樣的。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又稱航天601所,是我國液體火箭動力事業的發源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先進超低溫高性能推進技術的國家之一,可
筑夢“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建設記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一個懸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轉。“同學們,你們好!大家還記得我嗎?”熟悉的聲音響起,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太空教師”王亞平與翟志剛、葉光富出現在鏡頭之中……12月9日,“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這是繼2013年以來,中國航天員進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課。 天地合力保障
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進展順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0月31日在第二屆載人航天學術大會上表示,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進展順利,后續飛行任務準備各項工作正有序展開。 周建平介紹說,目前,后續飛行任務正在緊張進行,我們計劃再次把航天員送到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生活和工作,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生活的保障技術,驗證人
筑夢“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建設記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內,一個懸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轉。“同學們,你們好!大家還記得我嗎?”熟悉的聲音響起,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太空教師”王亞平與翟志剛、葉光富出現在鏡頭之中……12月9日,“天宮課堂”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這是繼2013年以來,中國航天員進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課。 天地合力保障
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宇宙研究重要平臺
空間天文學家在北京說,中國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間站將為空間天文提供重要平臺,進行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等天體物理研究,認識宇宙基本規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期間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計劃于2014年發射的空間實驗室“天
中國公開空間站TLE軌道根數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2日晚消息,為便于各方開展空間目標避碰等軌道分析工作,即日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每日在其官網發布中國空間站TLE軌道根數,供各航天實體參考使用。 自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入軌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每日在官網發布中國空間站近/遠地點、傾角等軌道基本參數。 據悉
外國網友質疑中國空間站造假,官方回應
近日,一些外國網友發現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時水未從杯中飄出懷疑這不是在空間站環境中拍攝的有位外國網友說物體在太空中應呈失重狀態但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時水仍和在地面上一樣穩穩當當在水杯中,沒有飄出來個別外國網友甚至“腦洞大到”開了“陰謀論”懷疑中國是否根本沒有發射空間站“天宮”只不過是在地面上拍攝的“道具
揭秘中國空間站如何保證十余年用電
中國空間站將在400公里的高空運行十余年,要維持這么長時間的能源,“太空電站”很重要。曾經,航天員為了節省電能,在太空吃的是冷飯冷菜。而現在,隨著中國“太空電站”不斷更新迭代,航天員早就能在太空吃上熱飯熱菜,還能在太空開展各種科學實驗。 中國空間站“太空電站”內成立了一個和諧互助的“供電大聯盟”
籌備未來登月計劃 NASA打開塵封40多年的登月樣本
據外媒報道,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登月時,帶回了部分土壤和巖石樣本供未來研究。近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時隔40多年后,打開了其中一份,為未來的登月計劃進行測試。 5日,位于休斯敦的約翰遜航空中心的科學家們打開的這份樣本,是阿波羅17號飛船宇航員尤金?塞爾南和哈里森?施
我國首個管道爆破試驗場建成投用
中石油西部管道負責建設的哈密管道斷裂控制試驗場工程近日傳來喜訊:這個亞洲第一的大輸量、高壓力、高鋼級管道爆破試驗場即將建成投用,將填補我國對高壓輸氣、高鋼級管道全尺寸斷裂行為研究及管道爆炸對環境造成影響研究的空白。 哈密管道斷裂控制試驗場工程包括爆破試驗區、輔助生產區、設備堆場3個部分,占地約
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載人登月如何開展?
? 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載人登月如何開展?中俄兩國9日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未來月球科研站將如何建設?預期將完成哪些科研目標?載人登月又將如何開展?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詳實梳理了相關構想。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