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神經元會阻礙小鼠神經新生
研究人員在1月21日發表于《干細胞報告》中的一項研究中表示,破壞老化干細胞生態位中的衰老細胞可以增強小鼠的海馬體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即過度衰老是老化背后的一個驅動因素,即使在晚年,這些細胞的減少也能更新和恢復干細胞生態位的功能。”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的David Kaplan說,“此外,他們確定了干細胞是一個關鍵的細胞靶點,這可能解釋了衰老細胞對組織衰退的廣泛影響。”由于慢性壓力而被不斷抑制的衰老細胞,是衰老過程中組織衰退的部分原因。幾項研究表明,衰老細胞在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也起著負面作用。但是在衰老過程中導致組織衰竭的細胞機制仍未完全搞清。一些研究指出,干細胞是老化和與衰老相關的功能衰退的靶點。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中含有干細胞,后者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對認知能力至關重要。海馬體中新神經元的生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迅速下降,而這種下降與干細胞活性的降低有關。這增加......閱讀全文
衰老神經元會阻礙小鼠神經新生
研究人員在1月21日發表于《干細胞報告》中的一項研究中表示,破壞老化干細胞生態位中的衰老細胞可以增強小鼠的海馬體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即過度衰老是老化背后的一個驅動因素,即使在晚年,這些細胞的減少也能更新和恢復干細胞生態位的功能。”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
我國學者發現PTN能夠改善衰老導致的新生神經元發育缺陷
在1978年,Schofield首次提出干細胞的微環境定義,并發現局部微環境對造血干細胞干性的維持是必要的。從此,越來越多的研究定義了各種組織的干細胞微環境。然而,干細胞本身是否能作為微環境因素進而影響其子代細胞的發育尚未完全被揭示。在成體神經發生微環境中,成體神經干/前體細胞能夠終生產生功能性
小鼠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
實驗概要小鼠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主要試劑無菌水、DPBS、0.05%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細胞基礎培養液、 PDL、laminin、小鼠神經分化培養液(Neuron M)主要設備4孔板、12mm細胞培養玻片實驗步驟① 在4孔板每個孔中放置一塊12mm細胞培養玻片,每孔加入100ug/mL的PDL500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余死亡后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道,弗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于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郁癥、外傷
小鼠神經元原代細胞培養步驟
小鼠大腦皮層神經元原代培養步驟: 1、 于無菌條件下切取鼠頭并以75%酒精浸泡1min,解剖出完整鼠腦; 2、 預冷解剖液中分離去除軟膜、血管、取大腦皮質漂洗,用眼科剪將皮質反復剪切成碎塊; 3、 移入培養皿中,吸除解剖液加入0.25%胰蛋白酶2m1,37℃培養箱中消化30min; 4、
小鼠海馬神經元細胞的注意事項!
小鼠海馬神經元細胞的注意事項! 一、背景及概述 海馬椎體神經元是海馬區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參與近期記憶、情緒及內臟功能調節、是老年性癡呆、癲癇等疾病的主要病灶之一。小鼠海馬神經元細胞培養是研究神經細胞生物學特性和外源干擾因素作用(細胞因子)的有效細胞模型,其在神經生物
小鼠海馬神經元細胞的注意事項!
一、背景及概述 海馬椎體神經元是海馬區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參與近期記憶、情緒及內臟功能調節、是老年性癡呆、癲癇等疾病的主要病灶之一。小鼠海馬神經元細胞培養是研究神經細胞生物學特性和外源干擾因素作用(細胞因子)的有效細胞模型,其在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體外實驗研究中已被廣泛應用。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3年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熒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
放射療法改變小鼠的神經元結構
一項研究發現,顱腦照射——這是常用于治療腦瘤的一種方法——會誘導小鼠大腦產生持久的結構變化。顱腦照射療法有效地搶先阻止了腦癌的發展,并且改善了存活,但是它可能破壞健康的組織并導致認知的削弱。Vipan K. Parihar和Charles L. Limoli試圖闡明輻射暴露如何削弱大腦功
PNAS:小鼠腸道中神經元的“生-死周期”
我們以往認為腸道的神經細胞自出生以來到死亡之前都不會發生改變。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們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打破了我們的這一認知。 在最近發表在《PNAS》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們發現了消化道中密布的數百萬個神經元的生死循環的過程,他們稱這一發現對于我們理解消化系統的工作機制以及腸道紊亂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