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討論 依據最新WHO分類,淋巴瘤可分為MALT型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脾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及結型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BCL)等。MALT淋巴瘤是一種低度惡性淋巴瘤,較為常見,但多發生于胃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富含淋巴樣組織的部位,而胸腺、食管、胰腺、扁桃體、乳腺、膽囊、肝、特別是顱內硬腦膜等部位罕見。發生于顱內的淋巴瘤常為多發,也可單發,病理類型多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外周T細胞淋巴瘤少見,MALT淋巴瘤罕見。病變可侵犯腦實質、軟腦膜、脊髓等部位,常發生于免疫系統功能缺陷者,近幾年非免疫缺陷人群發病率也逐步增加。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一些節外部位缺乏淋巴組織,同時又受到了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或受到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的慢性自身免疫反應長期作用,導致局部淋巴組織獲得性增生,進而發生瘤變。 據相關文獻報道總結,顱內MALT淋巴瘤多發生于中老年女性,相對于其他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亞型具有較好的預后和較長的生存期,......閱讀全文
2.討論?依據最新WHO分類,淋巴瘤可分為MALT型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脾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及結型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BCL)等。MALT淋巴瘤是一種低度惡性淋巴瘤,較為常見,但多發生于胃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富含淋巴樣組織的部位,而胸腺、食管、胰腺、扁桃體、乳腺、膽囊、肝、特別是顱內硬腦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是一種常見于胃、肺、皮膚、眼、甲狀腺等組織的腫瘤,在1983年由Isaacson等人首次發現提出,但是顱內的MALT淋巴瘤十分罕見,因此常被誤診為腦膜瘤。本文報道1例顱內MALT淋巴瘤病例資料,并回顧相關文獻,分析影像學特點和病理特點,探討治療方案,為顱內MALT淋
患者女,66歲,頭暈伴雙下肢無力2周。查體:雙下肢淺感覺減退。MRI見雙側額葉深部腦白質區及胼胝體膝、體部對稱性彌漫性異常信號,T1WI不均勻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DWI(b=1 000s/mm2)高信號,ADC低信號,病灶周圍未見明顯水腫帶;增強掃描見自胼胝體向外周白質沿髓靜脈放射狀
病例男,59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下腹部疼痛,呈持續性脹痛,間歇性發作,疼痛能忍受,無遠處放射性疼痛,改變體位疼痛無明顯減輕,外院CT提示右輸尿管上段走行區域占位性病變、右腎積水。?體格檢查:右下腹壓痛,無反跳痛,其余均未見明顯異常。化驗檢查:尿糖(+++),尿培養及藥敏示48h后無細菌生長,尿脫落
?軟組織巨細胞瘤(giant?cell?tumor?of?soft?tissue,GCT-ST)系指具有局部復發和低度惡性潛能,在臨床及組織病理學上與骨巨細胞瘤相似的罕見軟組織腫瘤,常見病變部位為四肢和軀干。本文報道1例顱內硬膜外GCT-ST臨床、影像與病理資料,復習相關文獻,探討顱內GCT-ST的
患者女,32歲。于2017年1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為發作性脹痛不適,3~5min自行緩解,無頭暈、嘔吐、行走不穩、肢體無力、肢體麻木、口角抽搐、意識不清、聽力下降、視物模糊。?MRI表現:T1WI呈等信號,T2WI呈中等偏高信號,DWI呈稍彌散受限,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與腦組織以線樣低信號影分界
2.結果?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全麻下行左側腮腺腫物切取活檢術。術中于左側下頜下設計切口,切取淋巴結組織(直徑約1cm)送病理檢查。病理報告:考慮左側腮腺淋巴造血系統來源腫瘤(圖4)。?免疫組織化學染色:CK(-),Vin(-),LCA(+),Ki-67(+),EMA(-),CD80(-),CD20(
2.?討論?本組3例頜骨淋巴瘤病例平均年齡為68歲,均發生于上頜骨,就診期間均未表現出明顯的全身癥狀。頜骨淋巴瘤在X射線、CT上表現為破壞性溶骨性病變,可出現“蟲蛀”樣或邊緣清楚的骨溶解,成像可以顯示有或沒有的病理性骨折,少數可出現骨硬化表現;病變穿通骨皮質后可累及周圍軟組織,形成骨膜增厚或軟組織增
同時完善皮膚活檢:“右側腹部”鏡檢表皮輕度增生伴真皮淺層慢性炎細胞及少許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免疫組化染色結果:CD10(-)、BCL6(-)、CD3(+)、CD68(部分+)、CD43(+)、CD1a(個別+)、Langerin(個別+)、CD4(+)>CD8(+)、CD30(-)、TIA-1(+)、
1.病歷摘要?男,21歲;因“頭暈、頭痛伴行走不穩2d”于2018年8月入院,既往無基礎疾病。入院查體:生命體征正常,GCS評分15分,四肢肌力5級,共濟運動失調(雙側指鼻試驗、Romberg試驗陽性)。?入院頭顱CT示小腦蚓部占位性病變,第四腦室及四疊體池受壓。頭部MRI示:小腦蚓部見不均勻長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