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第1天,患者晨8時血皮質醇44.22nmol/L,FT34.08pmol/L,FT4 16.05pmol/L,TSH 0.223 7 U/L,GH0.158μg/L,LH 0.72 U/L,FSH 1.36 U/L,PRL233.84U/L,體重下降10kg,糖尿病飲食后血糖控制可,空腹血糖為5~6mmol/L。因患者出現尿量增加、電解質紊亂,考慮全垂體功能低下,予醋酸去氨加壓素、潑尼松龍、左甲狀腺素鈉替代治療。術后4個月復查MRI,提示腫瘤復發,予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替莫唑胺化學治療。2016年9月初患者發生肺部感染,長期臥床后并發肺栓塞,于2016年9月22日死亡。 2.討論 第三腦室CG于1998年由Brat等首先提出,2007年WHO 將其歸類為起源不明的低級別腫瘤(WHOⅡ級)。國外一篇綜述納入了81例CG患者,男、女比例約1∶1.45,大部分為成年人,中位年齡為48歲,僅4......閱讀全文
術后第1天,患者晨8時血皮質醇44.22nmol/L,FT34.08pmol/L,FT4 16.05pmol/L,TSH 0.223 7 U/L,GH0.158μg/L,LH 0.72 U/L,FSH 1.36 U/L,PRL233.84U/L,體重下降10kg,糖尿病飲食后血糖控制可,空腹
1.臨床資料 ?患者女,33歲,因“體重進行性增加5年,月經不規則2年”就診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患者于2009年懷孕時出現體型變胖,當時未在意,孕37周時因妊娠期高血壓而行剖宮產。孕前體重48kg,分娩前體重90kg,產后體重80kg。產后體重仍進行性增加,期間曾通過控制飲
2.討論?副脊索瘤組織起源至今仍無統一定論,可能來源于原始多潛能間葉組織,也可能起源于肌上皮細胞。副脊索瘤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巢狀或條索狀排列,周圍有黏液樣間質,粗細不等的纖維組織束將瘤組織分割成結節狀小葉,瘤細胞外有大量黏液樣基質,瘤細胞一致,體積較小,胞漿顯著嗜酸性,核分裂相罕見。免疫組化:S-10
脊索瘤樣腦膜瘤是腦膜瘤中罕見病理類型,占所有腦膜瘤的0.5%~1.0%,在2007年WHO公布的腦膜瘤分類體系中被歸類于WHO Ⅱ級腦膜瘤,具有生物學侵襲性和術后復發傾向。本文報道1例右側顱內蝶骨嵴起源的脊索瘤樣腦膜瘤,并結合文獻進行分析。?1.?病例資料?35歲女性,因右側面部口角處持續麻木1年、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時期殘留的脊索組織或異位脊索,常發生于骶骨脊柱和顱底,是具有局部破壞性的低度惡性腫瘤。頜面部的脊索瘤較少見,段玉芹等報道腮腺區脊索瘤1例,發生于舌體組織者未見報道。筆者收治1例舌背脊索瘤,報道如下。?1.病例資料?1.1一般情況?患者男,64歲,因“發現舌背腫物50余年”于2019年
?患者女,52歲。健康體檢發現肺內病變。行PET-CT檢查提示右肺中葉外側段及左肺下葉后基底段各見一結節。1周后行右肺中葉切除術,5個月后再次入院行PET-CT檢查并行經胸腔鏡左肺下葉腫物切除術。既往無腫瘤、手術病史。?影像檢查:第一次術前PET-CT示:右肺中葉外側段及左肺下葉后底段鄰近胸膜各見一
副脊索瘤是一種組織起源至今不明的罕見軟組織腫瘤,成人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多發生于四肢遠端深部軟組織,臨床常表現為緩慢生長的無痛性軟組織腫塊,局部擴大手術切除后偶見復發和遠處轉移。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新分類將軟組織混合瘤、肌上皮瘤、副脊索瘤歸為同一組疾病,自1951年Laskowski首先描述了此
? Lalitha Sivaswamy 在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報道了一例 2 歲兒童無明顯誘因并發癡笑樣癲癇,現報道如下。??? 2 歲男孩,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持續性大笑,其父拇指出,癥狀的出現往往伴隨頭部偏斜和左側面部抽搐,每次發作持續時間
討論?1807年,Pinson首次對顱內表皮樣囊腫進行描述,至19世紀中葉,Remark提出上皮細胞異位生長理論。1922年,Cushing將其命名為“中樞神經系統表皮樣囊腫”,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神經系統假性腫瘤,通常于神經管閉合時外胚層上皮細胞異位于神經管內,上皮細胞脫落聚集甚至分解為角質和膽固醇結
術中所見:膽囊呈黃色肉芽腫樣外觀,內見大小約5 cm×4 cm質硬腫物,膽囊肝門區粘連包裹明顯,腫物與橫結腸粘連固定,探查肝臟可見膿腫形成,楔形切除膽囊床周圍肝組織,逆行切除膽囊,切除粘連段橫結腸。病理報告:肉眼見送檢部分肝及膽囊組織11 cm×6 cm×5 cm,切面見6 cm×4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