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SCI)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嚴重創傷,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SCI損傷機制主要包括原發性機械損傷及附加損傷(即繼發性損傷)。近年來因麻醉穿刺導致醫源性脊髓損傷,出現下肢麻木、疼痛癥狀報道較多,經激素治療后好轉。較之全麻,椎管內神經阻滯后出現神經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占1/1000~1/1 000 000。寧波市鎮海區煉化醫院收治1例因剖宮產麻醉后脊髓損傷、馬尾神經受損,導致下肢截癱的患者。現將治療經過報道如下。 患者,女,31歲。于本院行剖宮產術,術后2 d拔除鎮痛泵后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伴小便不暢、大便失禁。意識清,無呼吸困難、無頭暈頭痛及惡心嘔吐癥狀,MRI檢查“脊髓水腫”考慮“脊髓炎”可能。予“甲強龍針、彌可保針、丙種球蛋白”等治療9 d后,患者下肢麻木、肌力等較前好轉;術后4d腰椎MRI:未見明顯異常,腰背部軟組織水腫考慮;術后11 d腰部平掃+增強:腰椎管內、腰椎間盤未見異常。 因雙下肢活動......閱讀全文
脊髓損傷(SCI)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嚴重創傷,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SCI損傷機制主要包括原發性機械損傷及附加損傷(即繼發性損傷)。近年來因麻醉穿刺導致醫源性脊髓損傷,出現下肢麻木、疼痛癥狀報道較多,經激素治療后好轉。較之全麻,椎管內神經阻滯后出現神經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占1/1000~1/1
1.患者資料?患者,女,31歲,身高164cm,體質量75kg,因“停經39周+2d,要求剖宮產”入院。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入院后各項常規檢查結果均正常。麻醉前訪視:ASA分級Ⅱ級,Mallampati分級Ⅱ級,顳下頜關節活動正常,張口度3指(約4.5cm),頸部活動正常,脊柱正常,凝血功能及血小
? 脊柱骨折占全身骨折5%~6%,胸腰段(T10~L2)最常見,頸椎次之。創傷性脊髓損傷(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外傷引起的脊髓橫貫性損害,造成損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經功能(運動、感覺、括約肌及自主神經功能)的障礙。嚴重的脊柱創傷常造成神經損害,頸椎
患者,女,63歲,155cm,65kg,ASAⅡ級。因“肩背痛7d、四肢活動障礙9h”入院。既往體健,否認手術及外傷史。查體:BP140/80mmHg,HR72次/分,RR19次/分,體溫37℃。腹壁反射正常,雙側膝腱、跟腱反射對稱;Babinski征陽性,Kernig征陰性,Brudzinski征
?從本病例報道的MRI圖片可見頸脊髓嚴重壓迫,單純前路手術脊髓因去除前壓迫時易造成二次機械性損傷。建議先后路剪除椎板,松開被壓迫的脊髓,1~2周根據恢復情況再行前入路手術。此時后椎板已清除,脊髓前路手術時有退讓余地,可減少二次術中的機械性損傷。?臨床資料?患者,男,59歲,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項部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蒙特非奧里醫療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通過對腫瘤進行21個基因的檢測,就能夠幫助大多數早期乳腺癌患者安全地放棄化療治療。
麻醉入職不久,主任向我講述了當地某醫院某位麻醉醫師的一例嚴重的醫療事故。 患兒,男,6歲,小學生,因“轉移性右下腹痛痛7小時”入院,初步診斷為“急性闌尾炎”,既往體健,入院時發熱,T38.9度,術前查血象白細胞偏高,X線正常,心電圖示竇速(當時條件有限未查凝血功能),擬在椎管內麻醉或者全麻下行闌
目前,雖然臂叢神經撕脫損傷的各種診斷方法,治療術式等不斷增加,但是對于較為嚴重的臂叢神經損害,尤其是慢性的、長期的臂叢神經損傷造成的疼痛,療效往往不佳,常年嚴重地影響著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脊髓背根入髓區切開術以切開和損傷特定節段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在較為頑固的臂叢神經損傷疼痛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種車禍及意外事故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其中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的發生率較以往有大幅提升。脊髓損傷,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往往會導致截癱甚至死亡,同時由于其治療的復雜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當前,脊髓損傷尚無法完全治愈,大多
?在利用干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的道路上,ELISA試劑盒科學家們邁出了關鍵性一步,使用來自一位老人的皮膚的細胞,能再生脊髓受損大鼠的神經連接。 ? ? 研究人員說,運用人類干細胞能引發眾多軸突的生長。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神經科學教授Mark Tuszynski比喻干細胞誘導的軸突生長為核聚變,如果